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2022年07月08日01:22:28 歷史 1838

1949年9月,重慶解放前夕,蔣家王朝搖搖欲墜。毛人鳳曾向蔣介石請示要如何處理楊虎城,蔣介石稱:「殺掉,留他做什麼!今天之失敗,是由於過去殺人太少,把一些反對我們的人保留下來了。」

9月6日,毛人鳳派出4名特務將楊虎城及其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其秘書宋綺雲和夫人徐林俠以及他們的幼子「小蘿蔔頭」宋振中等8人押回重慶,殺害於重慶戴公祠。

楊虎城在重慶遇害的噩耗傳來,遠在北平的夫人張蕙蘭當即就昏暈了過去。楊虎城被囚禁的十多年來,她含辛茹苦地將幾個孩子撫養長大,獨自撐起一個家,唯一的信念就是能和丈夫團圓。

如今這根信念的柱子塌了,一向堅韌的她也垮了。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楊虎城將軍先後有過三段婚姻。他的原配夫人叫羅佩蘭,張蕙蘭是他的第二位妻子。張蕙蘭14歲嫁入楊家,楊虎城與羅佩蘭剛結婚3年。

1916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營長的楊虎城駐紮在陝西大荔縣,與當地鄉紳張西銘熟識。張西銘有個養女羅佩蘭,年方15歲,出落得十分標緻。楊虎城偶然得見,心動不已。

徵得張西銘的同意,楊虎城上門提親,羅佩蘭對他很是傾慕。兩家親事定下來,不久完婚。婚後,夫妻二人感情甚篤,羅佩蘭追隨丈夫四處轉戰,非但不畏艱苦,還特意學會了騎馬打槍。

羅佩蘭還很會團結士兵,鼓舞士氣,甚至不顧身孕隨夫奔走在前線勞軍,慰問傷員,贏得了楊虎城部署和朋友們的尊重。

結婚三年,楊虎城對羅佩蘭既鍾愛又敬重。楊虎城本無意再娶一妻,但是一段姻緣卻主動送上門來。

張蕙蘭的父親張養卿是蒲城一間中藥鋪的掌柜,和楊虎城算是同鄉。早年楊虎城出道反抗官府時負了槍傷,曾在張家養過傷。兩人談得來,遂成莫逆。

張養卿很欣賞楊虎城,有意將將獨生女兒張蕙蘭許他為妻。可是此時的楊虎城已有妻室,並無再娶之心。

楊虎城婉言辭謝,誰知張養卿找到了楊虎城的母親遊說,執意要把女兒配給楊虎城作妾。一來二去,硬是把這門親事給定了下來。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1919年,楊虎城的母親把兒子召回來,做主讓他和張蕙蘭成親。楊虎城是孝子,只好遵從母命拜堂成婚。這時張蕙蘭年僅14歲,還是個懵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婚姻是怎麼一回事。

就這樣,張蕙蘭稀里糊塗就和楊虎城完婚了,也不知道楊虎城還有原配妻子。完婚不久,楊虎城就回了軍營,把她留在家裡侍奉母親。

楊虎城不在家的日子裡,她也不抱怨獨守空房,只是努力學做家務,侍奉婆母。在楊虎城的母親看來,張蕙蘭無疑是最孝順,也是她最滿意的一個兒媳。

直到三年後,羅佩蘭因為生了病難以隨軍,回到了楊家。這時的張蕙蘭年歲稍長,漸通人事,她才知自己嫁進楊家竟是妾身,丈夫早有妻室。

張蕙蘭雖然表面上不說什麼,生活中和羅佩蘭也是姐妹相稱,但是心中到底對這樁包辦婚姻還是有所芥蒂。

她怨恨父親當年一意孤行,把自己嫁給一個有婦之夫,如今在楊家成了這麼一個尷尬人,於是張蕙蘭就此與父親斷絕來往。直到她父親去世,在婆母勸說下才回去參加了葬禮。

不過儘管張蕙蘭把怨氣都撒在了父親身上,她對丈夫楊虎城卻是由衷敬愛,和羅佩蘭之間的相處倒也十分愉快。

張蕙蘭嫁到楊家後,羅佩蘭一直把她當做小妹,婆母更是將其視作親生女兒一般,一家人倒也相處和諧,相安無事。張蕙蘭沒有文化,但是善良賢惠,楊虎城雖對婚事有所不滿,但對張蕙蘭卻十分同情。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從現有的楊虎城家信中,我們其實也能看出他對這個二夫人的體恤。在幾封楊虎城的親筆信中,都稱張蕙蘭為「蕙蘭妻」,可見他給了張蕙蘭充分的尊重。這份體恤張蕙蘭自是能感受到的,因此她也十分敬重丈夫。

張蕙蘭是個識大體,有大義的女子,在楊虎城顛沛轉戰的歲月里,她默默支撐著小家,悉心照料婆母。羅佩蘭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得了肺結核,纏綿病榻之際,也是張蕙蘭在一旁侍奉。

1926年,河南軍閥圍困了楊虎城駐守的西安,攻城未能得逞後,把矛頭對準了楊虎城的家眷,揚言要抓楊虎城的母親做人質。羅佩蘭有病在身,負責轉移一家人,保衛楊家老少安危的擔子就落到了年輕的張蕙蘭身上。

還好張蕙蘭也是個有主見的女子,她得知情況下,立即組織全家人輾轉渭北、躲避敵人,這一路的風餐露宿也讓張蕙蘭吃盡了苦頭。轉移途中,一家人差點與敵人正面相迎,好在張蕙蘭機警,帶領眾人躲進了一片樹林。

幾天後,一家人被餓得奄奄一息,情急之下,張蕙蘭往自己臉上抹了一層泥巴和黑灰就摸進了附近的村莊討飯,又把這些討來的食物帶回樹林里供一家人充饑。

張蕙蘭就靠這種極端的方式苦苦支撐,終於等到了援軍趕來,西安之圍被解。與此同時,羅佩蘭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1926年10月,羅佩蘭還沒等見到丈夫最後一面,便在病痛的折磨下撒手人寰。楊虎城趕回家的時候,羅佩蘭的遺體已經被裝棺入殮。巨大的悲痛之中,楊虎城只喊了一句「佩蘭啊」便昏暈過去。

在羅佩蘭的葬禮上,張蕙蘭看到了她永生難忘的一幕。按照當地風俗,死者的兒子牽著帶子走在轎前引路,稱之為「扯纖」。但是考慮到兒子拯民的年紀太小,楊虎城就承擔了孝子的角色。

出殯那日,天雨路滑,楊虎城頂著一身泥濘,拄著柳木棍子,為披麻戴孝,打著引蟠,在前面扯纖引路。為妻子行守孝之禮的,楊虎城可能要算第一個。他和髮妻之間的深情,一時傳為美談,也深深感動了張蕙蘭。

從張蕙蘭的角度看來,「姐姐」過世了,她成了丈夫唯一的妻子,她產生了對婚姻感情更深的渴望,也無可厚非。不過事情後來的發展,卻全然不是這樣。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羅佩蘭過世後,楊虎城率軍離開陝西參加北伐。留在老家的張蕙蘭照顧楊虎城長子楊拯民和長女楊拯坤。兩個孩子雖不是張蕙蘭親生,她卻視如己出,孩子們也親切地喊她蕙蘭娘,待她如生母。

張蕙蘭不失為一個好妻子、好兒媳、好母親。可她終究沒有像羅佩蘭一般和丈夫縱馬馳騁、笑闖天涯的本事和機緣。她只能做家裡的頂樑柱,卻始終當不了丈夫在革命事業上的臂膀。

北伐期間,楊虎城後來娶了第三位妻子謝葆真。謝葆真也是陝西人,很早就參加了共產黨。北伐時期,楊虎城的第十軍路過安徽,謝葆真正來到楊虎城的部隊做宣傳工作。

謝葆真青春活潑,聰明能幹,無論是其生動的口才、流利的演講都深得楊虎城的喜愛和讚賞。1928年1月,兩人結為夫婦。宴席上有同志問:「楊將軍為什麼愛上小謝?」楊虎城坦率地回答說:「我知道她思想進步,為了革命需要她;結了婚,她可以直接幫助我。」

事實也確是如此,在往後的幾十年里,謝葆真至死都與楊虎城在革命的道路上並肩戰鬥。對於丈夫再娶的事實,要說張蕙蘭心中全無失落,一定是假。但是明白事理的她,還是說服自己接受了這個事實。

楊虎城再娶之後,張蕙蘭還是繼續和婆婆、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她的生活看上去沒什麼改變,但是事實上,她與楊虎城相處的日子更少了,夫妻之間聚少離多。

謝葆真與楊虎城結婚後,基本不離楊虎城的左右,隨楊征戰東西。後來,楊虎城主政西安後,謝葆真又經常以夫人的身份陪伴楊或獨立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予以了楊虎城事業上不少幫助。

作為和楊虎城相處時間最長的一位妻子,謝葆真一生中先後為楊虎城生下了兩子五女:楊拯亞、楊拯中,楊拯美、楊拯英、楊拯漢、楊拯陸楊拯國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1929年,陝西地方治安惡化,土匪出沒。張蕙蘭顧及孩子們的安全,就帶著拯民、拯坤到山東去找楊虎城。

這段時間,楊虎城為了增加張蕙蘭和幾個孩子的知識,特意安排他們隨部隊一起去遊覽了南京、上海和杭州。這讓從陝西農村出來的張蕙蘭增長了不少知識,也因此產生了要學習文化的要求。

在這不久後,中原大戰爆發,張蕙蘭和孩子們被楊虎城安排在天津和母親、弟弟同住。在楊拯民的上學問題上,張蕙蘭和婆母孫一蓮、夫弟楊茂三卻發生了分歧。

孫一蓮和楊茂三主張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們在家念四書五經,但是張蕙蘭卻堅持要讓幾個孩子卻公立學校念書,她也想到附近的婦女識字班學習文化。

一家人僵持不下,只好派人去徵求楊虎城的意見。對於張蕙蘭的想法,楊虎城很是驚喜。他平日里與張蕙蘭聚少離多,只道她是個安分守己的封建婦女,如今見到妻子有這番見識,快慰不已。

楊虎城隨即批評了弟弟:「茂三也不看都什麼時代了,還要孩子在家念死書,真糊塗!要讓拯民進學校,蕙蘭去識字班。人是社會的人,不合社會接觸,將來與人怎麼相處,怎麼融入社會?」

在楊虎城的全力支持下,兩個孩子得以進入天津租界的小學念書,張蕙蘭則到學校附近的識字班學習。不多久,她就能夠自己讀書看信。

1930年底,楊虎城擔任陝西省主席,骨肉分離的一家人終得團聚。那段時間,楊虎城和謝葆真還有剛出生不久的楊拯中住在軍部宿舍,張蕙蘭則帶著婆母和兩個孩子在就近的地方租下了一座大院。

張蕙蘭的進步思想,也讓她和楊虎城之間有了更多的話題,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1931年,張蕙蘭在陝西生下了她唯一的兒子楊拯人。到西安事變發生時,這個孩子已經有5歲。

西安事變的第二年,楊虎城患了心臟病。這時拯民已經去了北平上學,謝葆真則在北賓士病,家裡只有張蕙蘭一人。

她衣不解帶地服侍病重的丈夫,又要照料婆婆,無暇顧及親生兒子楊拯人的起居生活。兒子患上猩紅熱好幾天了,她一直都不知道,結果剛送進醫院就斷了氣。張蕙蘭悲痛不已,這件事情的沉痛打擊,也讓她陷入了精神失常。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西安事變後,在蔣介石的壓力之下,楊虎城被迫攜謝葆真及7歲的兒子楊拯中出國考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三天後,報上登載了社會各界要求抗日的消息。楊拯民欣喜地拿著報紙對妹妹說:「看看,全民抗戰了!全民抗戰了!咱爹該回來了!」

聽到這番話,精神恍惚的張蕙蘭奇蹟般清醒過來,焦急地問:「你爹呢?你新娘(謝葆真)呢?」

楊拯民回答說:「他們出國了,很快會回來抗戰的!」但是事實上,當楊虎城一行回國,就被蔣介石囚禁在了南昌

張蕙蘭在西安長巷公館等待丈夫,一等就是5年。

1937年冬天,楊拯民對張蕙蘭說:「我想去當八路軍。」張蕙蘭說:「路子對著呢?」楊拯民就這樣去了西安。

1942年,18歲的楊拯坤讀完了高中,張蕙蘭說:「你爹現在還沒放出來,國民黨那兒沒有你的路,跟你哥一樣去延安吧!」

謝葆真出國之前,將四個女兒留在了孩子姥姥家。謝葆真歸國被囚後,姥姥家的生活非常艱難,於是張蕙蘭又做主把四個孩子接到了自己身邊,視如己出地照顧。

一年又一年,張蕙蘭仍像照顧楊拯民、楊拯坤那樣,把四個孩子撫養成人,並先後送上了革命道路。楊虎城胞弟楊茂三的媳婦早年病故,留下了幼小的楊拯晉、楊拯湘兩兄弟,也是張蕙蘭將這兩個侄子攏在身邊,直到他們長大成人。

重慶解放不久,傳來楊虎城和謝葆真被害的消息,張蕙蘭悲憤不已,舊病複發,躺在床上接連數日水米不進。當組織決定讓楊拯民去重慶移靈後,她又從極度的痛苦中掙扎出來,全身心猶如到為丈夫和諸烈士營造墳塋的繁雜事務之中。

親人們的遺骨從重慶移回西安後,安葬在了由張蕙蘭親自選定的塋地。同時,張蕙蘭也在這裡給自己預留了一塊墓地,只是這座墓,比謝葆真的墓與楊虎城的墳墓間的距離,又稍遠了一些。

張蕙蘭:14歲嫁楊虎城為妾,夫妻20年沒有子嗣,卻是楊家最大功臣 - 天天要聞

回首張蕙蘭這一生,她陰差陽錯嫁進楊家。在楊虎城的三位夫人之中,她不如羅佩蘭和謝葆真與楊虎城情誼深厚,她含辛茹苦一手養育了楊家的6個孩子,卻沒有一個是自己真正的骨肉。好在上蒼還是給了張蕙蘭晚年最大的福報。

她不僅撫育了這些兒女,還先後撫養了12個孫子孫女。子女們都孝敬她,稱她為「恩母」。她於1993年2月7日與世長辭,享年90歲。

鄉黨們送給她的輓聯是:「賢妻良母敬老撫幼堪稱懿範;辛勞一生節烈奉獻功在國家。」這是對她一生作為的最好寫照。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曉讀夜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 天天要聞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劇名《我的神使大人》04。穿越女偷偷鑽進一口大水缸里,她準備從這水缸里穿越回去。因為前幾天她就是從這水缸來到古代的,好不容易再找到這口大缸,穿越女高興壞了,畢竟在古代的每一天都太難熬了。晚上和一大堆太監住在一起,沒有風扇,沒有蚊香,呼嚕聲此
地震頻發 日本吐噶喇列島第二批島民撤離避難 - 天天要聞

地震頻發 日本吐噶喇列島第二批島民撤離避難

當地時間7月6日傍晚,第二批從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疏散撤離的當地居民已乘坐輪渡抵達鹿兒島市的港口。本次疏散撤離的人員為惡石島的31名居民和小寶島的15名居民,合計46人。當地目前採取自願疏散撤離的原則。截至6日,惡石島尚有23名居民,小寶島尚有41名居民。如今後仍有居民希望離開,當地政府將考慮進行第三批疏散撤...
阿根廷交流團走進武昌紅巷 - 天天要聞

阿根廷交流團走進武昌紅巷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7月6日訊7月5日,20多名來自阿根廷的大學生、大學教授、政府官員等外賓走進紅巷,參觀中共五大舊址、農講所和毛澤東舊居。據了解,他們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5年國際暑期學校成員,在武漢開啟為期兩周的學術文化交流之旅。阿根
95歲抗戰老兵登上山東艦後熱淚盈眶:「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強大後盾」 - 天天要聞

95歲抗戰老兵登上山東艦後熱淚盈眶:「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強大後盾」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於7月3日上午抵達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這是山東艦首次赴港也是繼遼寧艦後中國海軍航空母艦第二次訪港巨艦破浪而來、氣勢磅礴「航母熱」燃爆香江線上發放參觀票全部約滿7月5日下午兩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老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