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2022年06月29日12:48:25 歷史 1367
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 天天要聞

當年,建設者們熱火朝天修築成渝鐵路。(資料圖)

車輪滾滾,汽笛長鳴。70年前,為建成新中國第一條鐵路,10萬餘名民工、3萬餘名軍工築路隊成員參與修築成渝鐵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築路大軍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情況下,靠著手中的鐵鎚、鋼釺、扁擔等原始工具,僅用兩年時間,建成這條505公里的鐵路。當時修築這條鐵路到底有多難?

今天,一起來傾聽他們和成渝鐵路的故事,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講述者:孫貽蓀 90歲

一手拿槍一手拿鎬 就地取材修鐵路

「你們要做好準備,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克服困難,堅持把這條鐵路修通。」1950年6月12日,成渝鐵路開工典禮現場,鄧小平在主席台的一席發言,讓年僅18歲的孫貽蓀記憶深刻。

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 天天要聞

孫貽蓀老人講述修築成渝鐵路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 天天要聞

孫貽蓀老人珍藏的「軍工築路紀念章」。(受訪者供圖)

開工典禮一結束,5個軍工築路總隊就奔赴成渝鐵路各施工段。孫貽蓀說,他是西南軍區軍工築路第一總隊直屬二團參謀,負責協調整個鐵路修建工作的進展,並參與鐵路的修建,第一總隊共1萬餘人,負責重慶到永川段的築路任務。

「當時生活非常艱苦,大家住的用竹子搭建的臨時工棚,幾乎頓頓都吃南瓜和高粱米飯。」孫貽蓀說,他們每天早上天剛亮就起床幹活,晚上干到很晚才回來,沒有鞋子就打光腳板。

建設初期,由於鐵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匱乏,只能就地取材,鋼軌靠自己軋制,炸藥用土法自制,沒有運輸機械,他們肩挑手捧,進而自造小車翻板自卸;缺乏起重設備,他們就設計帶鏈葫蘆滑車,設計纜繩吊車。甚至做枕木的部分木材也是由沿線群眾自發捐贈,這些木材中,不乏香樟、楠木等名貴木材,一些老人甚至將自己的壽材也鋸成枕木送到工地。

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 天天要聞

修築成渝鐵路時,鋪枕木。(資料圖)

而孫貽蓀他們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修路,還有土匪的襲擊。

「有一次,我跟隨通信連在重慶到江津一段架設電話線,工作完成後在泥壁沱一個老鄉家吃飯時,就差點遭遇土匪的襲擊。」孫貽蓀說,幸好當時有老鄉及時趕來提醒,他們提前做好準備,才將土匪剿滅。

就這樣,儘管困難重重,成渝鐵路的建設工程也沒有耽誤片刻。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宣布正式開通,第一聲汽笛響徹巴蜀,孫貽蓀心情十分激動。那一天,天還沒亮他就起來,提前佔了個好位子,見證這個偉大的時刻。

講述者:李澤淵 96歲

斗車運石 他的手和肚皮都磨起了老繭

「我們是1950年8月12日在當時的巴縣縣政府(現魚洞)集合,步行一天到了永川,17日到達工地,休息了兩天,就開始修路。」說起修築成渝鐵路的點滴,96歲的李澤淵老人記憶猶新。

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 天天要聞

李澤淵老人講述當年修築成渝鐵路的故事。上游新聞記者 任君 攝

「我們二中隊30多人,主要負責修築郵亭鋪(現大足)車站。」李澤淵說,當時條件非常艱苦,大家都住在附近村民家中,用穀草鋪在地上睡通鋪,每天早上5點起床,7點出發上工。築路的工具就更簡單了,鐵鎚、洋鎬、鑽子、鋼釺、斗車……很多還是自己從家裡帶來的。

李澤淵說,當時他用斗車運石頭,要徒手捧著30多斤的石頭一塊一塊往斗車上放,一車要放30多塊,時間久了,手和肚皮上都磨起了老繭。

當時開山放炮的方法也很原始,一人掌釺一人掄錘,一錘打下去鋼釺轉動一下,效率極低。靠著這些最原始的工具,只用了8個月時間,硬是將30多米高的大山挖平,將鐵路路基填平夯實,並順利通過驗收。

郵亭鋪(現大足)車站修好後,他又轉戰去修築另一個車站。「當時條件也同樣艱苦,吃飯都在工地上,5個人一桌,白米飯下胡豆,管飽。」李澤淵笑著說,為了鼓舞士氣,隊長還教他們唱《團結就是力量》,為了早日建成新中國第一條鐵路,大家鉚足勁拚命干,沒有一絲怨言,又奮戰了7個月,最後在3個中隊中,他們率先完成了修築任務。

因為表現優秀,李澤淵破格被當時的重慶鐵路局錄用,成為一名「鐵路人」。1952年7月1日,得知成渝鐵路開通的消息,李澤淵興奮不已。隨後,他與工友先後輾轉永川、朱楊溪、大足郵亭鋪、內江椑木鎮多地修築信號基礎設備,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鐵路信號工人。

講述者:黃建國 65歲

父親和工友白班夜班連著上 24小時不停工

在65歲黃建國的家中,珍藏著一枚「成渝鐵路通車紀念章」。這是70年前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時,黃建國的父親黃仲銘收穫的一份珍貴紀念。

成渝鐵路走過70年② | 修築成渝鐵路到底有多難?來聽建設者們講述 - 天天要聞

黃仲銘老人獲得的「成渝鐵路通車紀念章」。受訪者供圖

「這枚紀念章見證了父親為成渝鐵路建設的辛苦付出。」黃建國說,父親在世的時候,時常握著這枚紀念章給他講述修建成渝鐵路的往事。

那時候,黃仲銘只有17歲。成渝鐵路因為建設需要在沿線招用大量工人,黃仲銘加入了建設隊伍,從此和鐵路結緣。

黃仲銘參與建設的路段是從小南海到內江。重慶山多,建設中開山爆破是常有的事。但是成渝鐵路盡量只「開山」,不「穿山」。

黃建國的父親曾告訴他,成渝鐵路之所以沿江而建,一是可以讓建設物資走水運,節約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開鑿隧道,節約建設成本。

「那時候,鐵路建設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充滿幹勁。」黃建國說,成渝鐵路建設幾乎是每天24小時不停工。施工現場分了白班和夜班,有時候為了趕工期,他的父親和工友們主動要求白班夜班連著上,只為早日修好鐵路。

上游新聞記者 黎靜 劉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知縣屢次遭到上級為難,皇帝得知這件事後,最後將知縣連升數級 - 天天要聞

知縣屢次遭到上級為難,皇帝得知這件事後,最後將知縣連升數級

清朝時期,一知縣總被上級打壓,根本無法出頭。不僅如此,他還總是被人陷害。但即便被人欺壓,他也從沒有屈服過。當乾隆得知這背後的真相後,直接「出擊」,將這名被「欺負」的官員連升數級。直接高過了曾經欺負他的官員。實在解氣!這名官員為何總是被欺負?
縱覽熱點|「辛追夫人」數字形象被網友質疑是復原專家按自己面容復刻,湖南博物院:已關注到網上討論,感覺可笑 - 天天要聞

縱覽熱點|「辛追夫人」數字形象被網友質疑是復原專家按自己面容復刻,湖南博物院:已關注到網上討論,感覺可笑

製作/王悅 縱覽新聞見習記者 尹鑫  記者 尹鳴 近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開發布「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但有部分網友稱,「辛追夫人」的面容尤其是鼻子與主導該項目的中國顱面復原專家袁中標極為相似,懷疑專家是按照自己面容對「辛追夫人」的面容進行的復原。11日上午,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
河北山海關:「百年山橋」道岔生產忙 - 天天要聞

河北山海關:「百年山橋」道岔生產忙

近日,隨著國內一些重要鐵路及地鐵項目有序推進,承接鐵路道岔生產任務的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派繁忙,工人們正保質保量加緊生產,助力中國鐵路交通建設。中鐵山橋始創於1894年,生產的道岔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6月11日,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道岔...
小切口開顱不剃髮!廣東醫生創開顱新招 - 天天要聞

小切口開顱不剃髮!廣東醫生創開顱新招

開顱手術也可「微創不剃髮」?只需要開一條如筷子粗的小縫,幾乎不用剃頭髮,便可精準完成開顱手術。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了解到,該院神經外科探索創新開顱術式,不僅縮短恢復時間,還為患者保住一頭秀髮,目前已有近千名患者受益。小切口不剃頭,已近千人受惠日前,女中學生小方(化名)突發頭暈頭痛,到當地醫院檢查發現...
明天!和董宇輝在山西來個「偶遇」吧! - 天天要聞

明天!和董宇輝在山西來個「偶遇」吧!

6月8日,「與輝同行」官方抖音賬號發布了「山西行先導片」。這部短片精心挑選了山西的代表性景點,展現了三晉大地的壯麗風光與厚重歷史。視頻中提及了西侯度遺址、壺口瀑布、鸛雀樓、飛虹塔等景點。隨著先導片的發布,人們紛紛猜測,即將啟程的董宇輝山西行是否會踏足這些令人神往的地市與景點。是探索西侯度遺址的遠古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