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安徽人的謊言有多少(五)

2022年06月28日18:07:10 歷史 1285

在上一篇文章,我曾經指出某些安徽人欺騙讀者,說黃梅戲是所謂「皖劇」改的名。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事。

按照以往的方式,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某些安徽人發的圖片吧。見下圖。

某些安徽人的謊言有多少(五) - 天天要聞

引用自《今日頭條》

圖片右下角有個「皖」字,下面的字經過仔細辨認後,仍然看不清是什麼字,既然某些安徽人經常引用這張圖片,那我們就按他們的說法,姑且就當成「劇」字吧。

三個字連起來就是「新皖劇」。既然是「新皖劇」,那麼一定就有「老皖劇」,那麼「老皖劇」是何種戲曲呢?

要弄清楚這個,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何為「皖劇」。

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皖劇」並非「皖劇」這個詞誕生的原意。

「皖」作為安徽的簡稱,自清康熙六年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時就有了,以古皖國為名。

安徽省的地方戲曲發展史上,「明清之際,青陽腔和徽調前後稱勝,各有所擅,流布天下,成為影響巨大的聲腔劇種」(江愛華,《從傳統到現代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劇目建設研究(1953-2019)》)。這兩個劇種就是安徽省地方戲戲曲史上,最早被稱為「皖劇」的戲曲,是謂「老(舊)皖劇」。

「皖劇」這個稱呼原意上指的就是安徽省的地方戲曲代表劇種,而不是戲曲名稱。

圖片中的「新皖劇」就是這個意思。彼時,還在成長中的黃梅戲還稱不上「皖劇」,掛上這個牌匾,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

此詞的類似用法其實在安徽省一直存在,例如2018年1月1日的《安徽日報》刊登的文章《皖劇<生逢燦爛的日子>研討會在京舉行》。

真正把黃梅戲與「皖劇」扯上關係的,是2009年發現的「安徽皖劇團證章」,見下圖。

某些安徽人的謊言有多少(五) - 天天要聞

「在安慶地方權威性史料中,關於「皖劇」,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只是一些老藝人關於黃梅戲的回憶中,有零星關於「皖劇」的記述」(張健初,《從懷腔、府調到安徽皖劇團》)。

那麼這枚證章是怎麼來的呢?

「民國26年(1937年),一群演唱『府調懷腔』的民間藝人在安慶市區租借了吳越街中興旅館二樓,算是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分散活動的黃梅戲藝人得以集中起來登『台』演唱。這是尚沒有正式劇種名稱的演唱形式,是第一次在『舞台』上與觀眾見面,也是它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鬧市中公開演唱。

然而,沒過幾天反動軍警找上門來。正當演出《余老四反情》時,有幾個便衣警察抓住戲裡幾句唱詞說『有傷風化』,逮捕了幾位主要演員,將其關進看守所。熱心的觀眾對藝人們表示支持,他們到處奔走,爭取到法院公開審判。當時,一位知識分子觀眾捎信給演員們說:『法官要問你們唱的是什麼戲?就說是『皖劇』。人家的京劇、楚劇能唱,為什麼我們的皖劇不能唱?』演員們得到支持,在法庭上進行了理直氣壯的辯論。旁聽席上的觀眾又給他們撐腰打氣,終於駁得法官啞口無言,宣布將其無罪釋放。

這些民間藝人被釋後,即在原來的地方恢復演出。同時,他們還決定將自己所表演的藝術樣式定名為『皖劇』,並刻下了這枚『安徽皖劇團證章』(2016年7月28日《中國商報》,《擱淺的「皖劇」》)。」

上面這段關於演出的記述與張健初的文章《從懷腔、府調到安徽皖劇團》里的記述基本一致,應該都是從丁永泉丁老六)的口述中記錄下來的。

「關於「皖劇」的創意,起於當時轟轟烈烈的「楚劇」影響。1926年北伐軍南下,帶來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流行於鄂東花鼓戲,也因此易名為楚劇,成為湖北時尚劇種。北伐軍進入安徽後,這種觀點也帶了進來,省城文化界人士群情激昂,紛紛動議將流行於地方的「懷腔」定名為「皖劇」。黃梅戲由半地下到公開亮相,與此有很大關係」(《黃梅戲藝術》,老城閑人,《黃梅戲溯源:「安徽皖劇團」》)。

這一段文字大概就是這枚「安徽皖劇團證章」製作的真正原因。

「嚴格地說『安徽皖劇團演員證章』只是沒有完工的坯章,剛剛打壓出來,周邊還沒有最後修飾」,「製作一枚徽章,需要先加工模具,模具完成後,要試壓一兩枚坯章看其效果,如果製作方滿意,才會大批量生產」(《黃梅戲藝術》,老城閑人,《黃梅戲溯源:「安徽皖劇團」》)。

如果說定名「皖劇」是安徽文化界的共識,與此聯繫更緊密的戲曲界反而是興趣缺缺,即使是抗戰時期,安徽各界相繼成立各種組織,「這一時期安慶黃梅戲演員,有潘澤海、馬維喜以及從上海回來的丁老六、丁翠霞等,演出地點在吳越街皖鍾大舞台,但其中對安徽皖劇團隻字未提」(張健初,《從懷腔、府調到安徽皖劇團》)。

某些安徽人一廂情願的認為1926年「皖劇」是作為安慶各戲班統一的劇目名稱,簡直是罔顧事實。見下圖。

某些安徽人的謊言有多少(五) - 天天要聞

引用自《今日頭條》

通過這麼長時間的觀察,不能說某些安徽人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是他們總會將一些事實進行精心的篡改,不仔細對照歷史事實,你是不會發現問題出在哪兒的,而這些修改恰恰是符合他們想要錯誤傳播的,掩蓋真相的行為的。

那麼,解放後的黃梅戲命名,真的如同某些安徽人的說法,是桂林棲強行將「皖劇」改名為黃梅戲的嗎?見下圖。

某些安徽人的謊言有多少(五) - 天天要聞

引用自《今日頭條》

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吧。

1952年,安徽代表團赴上海參加華東區小戲調演,「此次調演活動之前,華東軍政委員會發文給安徽省文化局,邀請安徽的地方劇種參加華東區小戲調演,並要求其以文件的形式申報參加調演的劇種及劇名等。

安徽省高度重視此次調演活動,組織成立了『赴華東調演領導小組』。時任安徽省文化局文化科科長余耘是小組成員之一。余科長召集了鄭立松等安慶黃梅戲專業人員,多次研討各劇種調演等相關事宜。後來,決定從安慶民眾劇院和安慶勝利劇院抽調安慶地方戲演員,組團赴上海參加調演活動。

安徽省向上海方面申報調演材料時,將『倒七戲』改名為『廬劇』、將『拉魂戲』改名為『泗州戲』,並且在這個時候,又再次產生了這種想法:即將當時稱謂眾多的安慶地方劇種定名為『皖劇』、成立『安徽皖劇團』。

但後來由於又有人指出: 『『皖』是指安徽的意思。這個地方草台的小劇種的發展與流行均在安慶,而安慶已不是安徽的省會城市,怎麼能組成『皖劇團』呢?』最後,只能在眾多對這個劇種的稱謂中,選擇了『黃梅調』三字」(《黃梅戲藝術》,潘英,《「安徽皖劇團證章」的由來》)。

關於某些安徽人口中的「皖劇」,雖然因為原始資料的匱乏,對此研究的文章不多,但還是有安徽人在研究,在本文中,我已經引用得很清楚了。

作為時代的產物,就已有的資料來看,此名稱就是一個半成品,根本沒有事實的、在正式演出時使用過,如同是一個草稿紙上的兩個字,是歷史,但僅僅只是歷史的一個小小的印記而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紅樓夢:賈赦為何在國孝家孝期間賞給兒子侍妾? - 天天要聞

紅樓夢:賈赦為何在國孝家孝期間賞給兒子侍妾?

#頭條創作挑戰賽#賈璉在國孝家孝期間偷娶尤二姐,給了王熙鳳大做文章的機會,後來即便是王熙鳳假裝賢惠主動替賈璉接回尤二姐,賈母還是囑咐讓他們一年後再圓房。賈母是經歷過很多事的老太太,她知道朝廷的規矩不能違背,至少國孝期間不能娶親,不能納妾。
《墨雨雲間》原來這才是姜梨捨命拯救葉家的真相 - 天天要聞

《墨雨雲間》原來這才是姜梨捨命拯救葉家的真相

拯救葉家真的很難。首當其衝的是淥陽佟府尹。在姜梨還沒來淥陽之前,就在想方設法誣陷葉家,古香緞致死人這頂帽子真的太難摘掉了。更是在姜梨到來的第二天就在無證據的情況下,逮捕了葉家家主葉明軒。
清朝八賢王八爺,他到底輸在哪裡? - 天天要聞

清朝八賢王八爺,他到底輸在哪裡?

作者聲明:(別抄襲我的文章,已加入原創者聯盟,各大平台都已發過,你抄會封你的賬號,聽勸,別輕易嘗試!)第一康熙是對太子有很深感情的,是他親自一手養大的,雖然最後太子不得不廢,但在太子徹底倒下沒救之前跳出來跟太子爭搶的,無論老大和老八,都會成
中國完成了哪些在外國人看來難以完成的事?網友:村村通電… - 天天要聞

中國完成了哪些在外國人看來難以完成的事?網友:村村通電…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噗,不是說,就算是乞丐都會留著一個饅頭防止有一天沒討到飯么……‬中蘇交惡的時候,中方外交人員怒噴蘇聯佬:你們不要得寸進尺,得隴望蜀
秦瓊、羅士信、程咬金為何是無人敢惹的三人組合? - 天天要聞

秦瓊、羅士信、程咬金為何是無人敢惹的三人組合?

隋唐演義中,猛將眾多,高手如雲,如李元霸是十八條好漢之中的第一位,宇文成都排在第二,這兩人都是惹不起的存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厲害的角色。但是如果說起組合,有三個人的組合是非常強大的,號稱無人敢惹,他們三人分別是秦瓊、羅士信、程咬金,這是為
梅蘭芳原配:悲涼的成全 - 天天要聞

梅蘭芳原配:悲涼的成全

王明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樣的故事在民國時期的家庭里,可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越是有學識越是追求新文化的人,越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而且就連當時身為藝術大家的梅蘭芳也不能避免這樣的俗套。但是又與其他拋妻棄子的薄情男人有所不同的是,梅蘭芳
「尼布楚」現狀,帶你看看真實的尼布楚,有幾句話不得不說 - 天天要聞

「尼布楚」現狀,帶你看看真實的尼布楚,有幾句話不得不說

尼布楚,這個在歷史書中反覆提及的名字,象徵著中俄兩國第一次正式的外交交鋒和邊界劃定。回溯到17世紀的中俄關係,這裡不僅是清朝與沙俄激烈衝突的見證地,也是和平談判的重要場所。本文將帶你走進尼布楚,從它的歷史背景、關鍵事件到如今的發展現狀,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