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征戰》——看大清帝國是如何崛起的,又是為何能崛起

2022年06月27日17:02:07 歷史 1254

1636年5月,皇太極赫圖阿拉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開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中央集權制政權——清朝。1644年5月2日,清軍攻入紫禁城,趕走了由李自成領導的推翻大明王朝政權的農民起義軍;十月初一,順治帝福臨在南郊天壇祭天,宣告「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正式君臨全中國。

自1618年撫順之戰始至1644年入主紫禁城終,明清爭戰了近半個世紀,為何最終滿清政權戰勝了漢明王朝?它又是如何戰勝的呢?對此,侯楊方老師在其新作《征戰》中進行了「客觀中立地描繪」。

讀《征戰》——看大清帝國是如何崛起的,又是為何能崛起 - 天天要聞

《征戰》

《征戰》是天喜文化新近推出的一部描繪「清朝歷史長卷」的通俗史作。作品分上下兩篇共六個章節,客觀地梳理評述了自薩爾滸之戰至乾隆鞏固西藏的「大清帝國的崛起」歷程,為我們帶來了關於清朝政權的「開國」和「拓土」的歷史。寫作本書,作者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試圖解釋「明亡清興」的「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即:「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落後的部落,崛起於長白山區後,竟然能滅掉統治上億人口、佔據東亞最好地區、已經持續近三百年的明朝?」二是清廷作為一個非「擴張型的帝國」是如何鞏固「明朝統治後期的領土」又如何開疆拓土,奠定「一個包括東亞主要農業區、東北漁獵區、蒙古高原游牧區、青藏高原西域新疆在內,版圖空前廣大,控制力空前強大的大帝國。」兩個問題相較,前一個問題所佔據的篇幅更大,體現出作者寫作本書的重點所在——刻畫清廷的開國曆程,「力圖客觀中立地描繪出一幅清朝的歷史長卷」。

對於第一個問題,滿清政權為何能戰勝大明王朝,作者以為,無論是明朝還是清廷,「成功與失敗都有原因,必須正視,必須剖析。」不因清廷的勝利而宣揚其得道,不因明朝的敗亡而摸黑其積極性;也不因清廷的異族外邦屬性而忽視其建樹,不因明朝是大漢民族而刻意為其避諱。方能「客觀中立地」梳理明清迭代的歷史和大清帝國的崛起。

對清朝崛起的描繪,作者也不忘對「會加速、延緩進程」的某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剖析與評述,如「崇禎皇帝朱由檢、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等」。史事與人物的兼顧表明本書對明亡清興時期史事與人物進行雙重書寫的屬性。

我們都知道,「信息時代每天(都會)製造、推送天量的信息,而信息越多,了解真相越難,因為幾乎所有的信息源頭都有可能被'污染'」。當下如此,追溯歷史時更難避免。如「影視劇、文學作品甚至專業論著濫用的'奏摺'」,其實「是清朝皇權獨斷的制度化產物」,「在清朝康熙以前根本不存在」。因而,為杜絕這般的訛傳,作者在書中都「盡量採用兩個以上的獨立信息來源來還原史實」,「還原高度分裂的清朝」,描述接近真相的大清帝國的崛起。因而本書也為「如何打破信息泛濫時代的信息污染牢籠……提供了很多範例。」是頗為值得借鑒學習之處。

「清朝繼承積累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集兩千年統治術之大成」,它是如何戰勝大明王朝及各路農民起義軍政權,以數量不多的少數民族統治為數眾多的漢族的,看《征戰》如何娓娓道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