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選自《中央蘇區青年運動史》
【總第32期】

周成
全南縣團委書記

李立民(1908—1931) 福建上杭人。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上杭縣委委員。1928年領導上杭官田農民暴動,隨後率領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1929年後,歷任上杭縣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共上杭縣委書記、縣蘇維埃主席,閩西蘇維埃執委會常委,紅12軍第3縱隊政委,紅軍新編第12軍第2團政委,紅一方面軍南(豐)廣(昌)建(寧)獨立團政委。參加了閩西蘇區兩次反「會剿」和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鬥爭。1931年秋在江西瑞金紅軍醫院病故。1953年2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李立民早年積極地從事農民運動,領導官田農會大力宣傳「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行耕者有其田」等口號。他募集了一筆薄款,在官田創辦了農民夜校,發動農民群眾上夜校學習文化,接受革命教育。同時,他領導農民協會制訂了關於嚴禁砍伐杉木,禁放牛、豬、雞鴨下田損壞農作物等鄉規民約,受到廣大群眾的讚揚和支持。因此,農民協會的威信日益提高,會員很快發展到130多人。
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的紅四軍二次入閩,在攻佔龍岩城之後,勝利攻克了上杭白砂圩,給上杭東路各區人民極大的鼓舞。李立民見暴動時機已經成熟,馬上組織稔田區數百農民向廬豐圩進攻,迅速收繳了反動團防局的槍支,取得暴動勝利。此後,李立民領導農民群眾組織赤衛隊,擴大農會組織,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權。
隨著革命鬥爭的深入發展,各地區鄉紅色政權紛紛建立。1930年8月,上杭縣革命委員會在廬豐橫崗成立,李立民任主席。為打擊敵人囂張氣焰,鍛煉赤色地方武裝,8月19日,李立民帶領東路各區赤衛隊會同北路各區赤衛隊共1000多人,第一次圍攻上杭城。雖然此次攻城未能取勝,但群眾鬥爭情緒十分高漲。27日,他又率領全縣1萬名赤衛隊員再次攻城,經過一夜又半天的激戰,仍未攻破縣城,但赤衛隊受到實戰的鍛煉,素質大為提高。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李立民將圍城隊伍主動撤下來。9月20日,朱德率領紅四軍兩個縱隊出擊閩中後,返回閩西,接受上杭工農群眾請求,統率紅四軍四個縱隊,攻打上杭城。李立民於是又一次帶領各縣農民武裝,有力地配合紅四軍作戰,終於攻下了「鐵上杭」,消滅了土著軍閥盧新銘旅2000多人。從此,上杭縣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全縣除汀江以西中都等區之外,90%的區、鄉都迅速建立起蘇維埃政權。10月2日,上杭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城關天主堂召開,通過了土地問題、文化建設問題等24項提案,正式成立了上杭縣蘇維埃政府,李立民當選為主席。
根據革命戰爭發展的需要,1929年冬,李立民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5月,閩西地方紅軍第十二軍正式成立,李立民任第三縱隊黨代表。以後,他率領所部紅軍參加進攻廣東大埔高陂的戰鬥和攻打江西南昌、吉安等地的戰役。爾後,部隊回師建寧時,組織上委派他率領特務連70多人,擔負組建地方武裝的任務。不久,成立了擁有七八百人的南(豐)廣(昌)建(寧)獨立團,李立民任政委。不久,他率領獨立團活躍在南廣建一帶,有效地打擊了敵人。同時,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後來,他奉命率領一部分武裝,到閩贛邊開闢新的蘇區。
由於積勞成疾,加上在寧化安遠時染上了重病,1932年下半年,李立民被送往江西瑞金紅軍醫院治療,最終醫治無效病故,時年24歲。
來源:贛南日報
編輯:謝忠英 校對:彭芳
值班主任:明心武
編審:李忠生 陳昱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