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講故事之二十七

2021年09月08日18:16:13 歷史 1439

趙榮銀

老革命講故事之二十七 - 天天要聞

棗林鎮李堂村,雖然位於舞鋼市的東北部邊緣,卻不像我想像的那樣偏遠,也不像我想像的那樣窄小,它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屋,有一條條平整的水泥道路,家家戶戶房前的院牆下都種滿花草,此時正在盛開的有紫薇、木槿,中間還穿插著藿香、花椒、紫蘇等家用調味品,農家意味十足。

村黨支部書記黃紅傑帶領我們穿過這些院落,去探訪解放軍老戰士趙榮銀老人。得知我們要來,老人早早坐在院門口的樹蔭下等著。老人面色紅潤、目光祥和,只是因為有腰疾,行走緩慢。蹣跚的腳步讓人想不到老人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卻是步履如飛的通信兵。


檔案記載:趙榮銀(寅), 1935年12月出生,1951年9月入伍,光榮地加入了33師97團3營9連,隨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6年12月入黨,1956年軍訓中獲二級優等射手光榮稱號。1957年5月退伍。6年的軍旅生涯,每一天都讓他刻骨銘心,是他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趙榮銀三歲時就失去了母親,和父親相依為命。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經常食不果腹,父子二人曾外出要飯。待到新中國成立,剛剛過上了平穩的生活,卻又聽說發生了朝鮮戰爭。「有人要把我們的幸福生活奪走,我們決不允許。」趙榮銀和同村的青年發誓要上戰場保家衛國,歷經苦難的父親自然是不同意的。1951年8月,趙榮寅便和夥伴偷偷去舞陽縣報名參軍,同去的人不符合條件,他被選中了。

參軍後被部隊接到鄭州投入緊張的訓練。那年9月,天氣尚熱,部隊竟然開始發放棉服、軍大衣和棉鞋。大家知道,這是要開拔去朝鮮戰場了,個個摩拳擦掌,興奮不已。過了些日子,他們從鄭州坐上火車,幾天後,到達朝鮮的「三八線」附近,補充到駐守部隊,稍事休整,便步行到朝鮮東海岸元山港駐守,執行防禦任務。


此時的朝鮮戰場形勢已轉入防禦階段,自1951年8月至10月,在「三八線」附近展開夏秋防禦戰役,依託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實施的「絞殺戰」。自12月開始,我志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建造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的防禦體系。


被補充到駐守部隊的趙榮寅和戰友們迅速參與修建工事,積極投入打坑道行動。坑道一般修建在半山腰,多是硬土和石塊,非常堅固,不易開挖,一人多深的坑道用鐵杴挖、鐵鎚打,需下大氣力。初上戰場,趙榮寅有使不完的勁兒,不怕苦不怕累,撬石砸土,方法得當,準確流暢,連長發現他聰明靈活,便選他做戰地通信員。


當時正值敵軍採用飛機轟炸戰術,整天都是炮聲隆隆,在炮火下完成送信任務是非常危險的——陣地上基本都是送口信,沒有文書,通信員必須到達目的地。趙榮銀一拍胸脯:「請連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有一次,趙榮銀去送信需要穿過敵人的封鎖線,他戴上用草卷的帽圈,弓著身子沿交通溝奔跑,正巧一顆炮彈落到交通溝邊沿,炸起的土像掀翻的浪,劈頭蓋臉落下來,埋住了他。下半身被土壓得結實,額頭磕到石頭上,鮮血瞬間流到面頰,他艱難地挪動身體,爬出土堆。幸好隨身帶有急救包,用顫抖的雙手掏出藥棉按住傷口,纏上繃帶,迅速完成包紮(現在額頭上還有很深的疤痕),繼續匍匐前進,趁炮火間歇的空檔衝過封鎖線,到達目的地。


志願軍的駐守點在半山腰,對面的山裡藏滿了敵人的碉堡。為有效地消滅敵人,他們採用近距離打擊戰術,在30公尺內發現敵人才進行射擊或者投手榴彈。趙榮銀非常聰明,機智勇敢,總是百發百中,而且擅於總結,學會了許多機動靈活的戰術。比如靠耳朵聽來辨別炮彈爆炸的方位,如果炮彈聲響亮,說明射程遠,對面過來的炮彈會落在自己的後方,如果炮彈聲悶,說明射程近,會正好落在自己的附近,要及時躲避。根據這樣的判斷,他送信的時候,多次避免被炸傷。他還和當地的老百姓學習朝鮮語,甚至還聽著美國兵的呼喊聲音,學會了許多英文單詞。這為他安全送信提供了很多方便(老人講到這兒的時候還說了幾句朝鮮話和英語短句子)。


1953年3月,趙榮銀隨部隊轉戰到三八線東線,在那裡執行防禦任務三個月。7月,轉戰到朝鮮中部陽德地區的原始森林地帶駐守。當停戰的消息傳來的那天晚上,大約9點多鐘,四周突然歸於沉寂,從此再無炮聲。隨後,部隊轉入戰備訓練並參與當地生產建設。1954年9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3師奉命公開撤軍回國,在鴨綠江邊丹東站下火車時,戰士們被前來迎接的群眾抬起來,拋向空中,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即將回到家鄉的溫暖激動,讓趙榮銀熱淚盈眶。


趙榮銀從朝鮮戰場歸來後,隨部隊在山東萊陽、煙台、威海駐守。在萊陽時,他是團長的警衛員,耳濡目染,進步很快,1956年7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下連隊當排長;在煙台時,他參加了實彈演習,面對快速流轉的活靶,次次準確命中目標,被評為特等射手、優秀排長。


1956年11月,新中國第四次大裁軍,全軍總人數再裁減三分之一。1957年6月,趙榮銀複員回到當時的舞陽縣的武功區務農。1958年大鍊鋼鐵時,他在武功區供應科負責給汽車加油,每個月可以領到18元的工資。後來為了方便照顧家庭,回李堂村做了民兵營營長,帶領群眾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抓緊訓練民兵,日夜操勞,威望很高。


聽罷趙榮銀老人的講述,我們問他一個許多採訪者必問的問題:「您在戰場上害怕嗎?」


老人摸著額頭的疤痕,笑著說:「當時也不知道害怕,一心想著往前沖。上了戰場,誰還想著回來呀!」


當我們說想看看老人的獎章和老照片時,他遺憾地說:「老的發大水時都沖走了,只有新發的。」老人所說的發大水是指1975年8月的那場災難,許多有紀念意義的東西都淹沒在滾滾洪水中。


說起洪水,老人說:「我有福啊,過水後,我任生產隊隊長。那一年大豐收,糧食產量翻番,全村人都喜哩不行。又趕上村裡給各家劃宅基地,叫我負責劃宅子,都規規矩矩的。」坐在一旁的村黨支部書記黃紅傑接著說:「現在俺村的基本框架還是按那時候的規劃呢,都不用變。」難怪我們看見村裡無論新房舊宅都整齊劃一,道路順暢,原來有老人的智慧和功勞。


黃書記說:「他年輕時自己能幹,老了也不麻煩別人。從來不給村裡提要求,那一年房子塌了個角,他都是自己弄。去年村裡為了美化環境刷牆漆,他還買食品、買水送給村民。」


老人擺擺手:「我沒啥功勞,也沒啥要求,過去的苦日子都過了,現在國家富強,人民有福,我還有啥可要求的呢?」


老人有三個兒子、四個女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幸福的小家庭,他們共同呵護著從槍林彈雨里走來的老父親。一生的勞累讓老人有了嚴重的腰疾,影響走路,不能走遠,只能在附近轉悠。他看著村裡日新月異的變化,看著家裡健康成長的第四代人(曾孫女),又看著胸前掛著的中共中央頒發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臉上溢出了滿足的笑容。

老人是無數默默無聞的老兵中的一員,經歷了生死考驗,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


如今,老兵們遠去了烽火硝煙,隱退了功名榮耀,散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生活在小康社會的我們,應當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不忘歷史,在歷史中汲取力量,讓他們的精神在普通的日常生活里綻放光彩,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鄭昊燕,女,舞鋼市人,喜愛閱讀,醉心文字。有作品發表於《平頂山日報》《三月》《河南思客》《新文學青年》等媒體,有作品獲獎。平頂山市作家協會會員,舞鋼市作家協會理事。現供職於舞鋼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配圖:商寶風,女,漢族,大專文化,中共黨員,曾任舞鋼公司工會組織部部長。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會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舞鋼攝影家協會會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