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這個名字,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時期可謂是赫赫有名。一個能夠把袁世凱逼死的人,一個能夠管日本人借巨資又不還錢的人,晚年選擇不做漢奸。這樣的人又是挑唆張勳復辟、發動北洋軍閥南北戰爭、與黎元洪等人鬥智斗勇、賣國、竊國。這樣的一個集正負面與一身的北洋政府領袖,堪稱傳奇。
早年受李鴻章賞識,留學德國,效忠袁世凱
段祺瑞出生於1865年的安徽六安,是地主家庭,祖父和族叔都是軍人。17歲的時候家道中落,就自己一個人跋山涉水從安徽到了山東投奔叔叔段從德。三年之後叔叔將他送進了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由於和李鴻章是老鄉又表現出色,他非常受注重鄉土觀念的李鴻章的賞識。
於是李鴻章大筆一揮,將這個有前途的小同鄉送往德國的柏林軍校系統學習軍事。這段經歷使得他的軍事素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以後的軍事活動乃至政治道路積累了豐厚的資本。回國之後他加入了北洋水師,成為一名教官。在看到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之後,他萌生了想要組建新式軍隊的想法。
就在甲午戰爭這一年,袁世凱組建了一支北洋新軍,打聽到段祺瑞的才能,於是委任他為炮兵統帶,就是近代中國陸軍第一任炮兵司令。兩個人相見恨晚,關係甚好,前期已經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袁世凱的地位和權力節節高升,作為他的心腹,段祺瑞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春風得意。
反對袁世凱稱帝,扶持黎元洪上台,挑唆張勳復辟
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竊取了革命的果實,搖身一變成為大總統,然後他做了一件他人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復辟稱帝。
因為彼時國內和國際形勢早已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是沒有文化的愚民,而是有了自己的主張和意識。站在權力風口的袁世凱想不明白,而站在袁世凱旁邊的段祺瑞可是看得一清二楚。他認為袁世凱堅決不能稱帝,並苦口婆心地勸這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恩人。
袁世凱不為所動反而對他心生嫌隙。他主動請辭,並決定:「只要帝制存在,他就絕不接受任何高官厚祿,絕不出山」。這說明他還是一位有血性的人。果然袁世凱激起了民憤,四方暴起,不光是段祺瑞,馮國璋、蔡鍔、靳雲鵬等人也都是追隨袁世凱多年,但是依舊反對帝制。
袁世凱鬱鬱而終,最有機會成為大總統的段祺瑞怕自己的下場和袁世凱一樣,於是扶持傀儡黎元洪上台,又在暗地裡讓自己的心腹徐樹錚引導張勳復辟。而段祺瑞卻成為了反覆辟的英雄。
管日本人借錢不還,發起直皖大戰
1918年前後,段祺瑞已經執掌了北洋政府。這段時間他與日本人簽訂了《中日軍事協定》,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和方式向日本借款累計伍億元。有了這麼多錢,他就在國內開始了血雨腥風的內戰。一手發起了北洋軍閥南北戰爭,作為皖系軍閥領袖,他在作戰的時候把自己的軍隊放在後方,把直系曹錕等人的軍隊放在前面,其心人人可見。
不過樹大招風,壞事做多了一定會受到懲罰,其他軍閥也都不是吃素的,把各個軍閥搞得雞飛狗跳,他們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因此他把清朝的老官員徐世昌送上總統位置,為自己「擋槍子」。不過沒什麼用,直系的吳佩孚、奉系的張作霖等多股勢力給皖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而段祺瑞又利用直奉的矛盾間接挑起了直奉大戰,之後是第二次直奉大戰,吳佩孚被迫南下,段祺瑞依然在軍中保持著所謂的中立,不過他漸漸被架空,到了1926年左右,已經成為了光桿司令。
國難當頭選擇不做漢奸得以保晚節,死後凄涼下葬
1932年,26歲的溥儀在長春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立偽滿洲國。日本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先將東北華北與其他地方孤立,再一點點粉碎中國。就在這樣的危機的關頭,一旦段祺瑞和吳佩孚鬆口了,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南京國民政府邀請二人加入國難會議擔任議員,一直親日的段祺瑞接受了蔣介石的邀請,沒有選擇做漢奸。
那個時候段祺瑞已經67歲了,算是一個遲暮老人,一輩子在沙場和政場馳騁,到了晚年醒悟,沒有在最後關頭投靠日本。不過大勢已去,晚年的生活很是辛苦。1937年日軍發起盧溝橋事變,佔領了北京城,日軍軍官看中了段家的宅子,於是命令段祺瑞的孫子段昌世儘快搬離,為了不讓爺爺的各種檔案流逝,他致使僕人將家中的家譜、檔案、公文函件等付之一炬。
傢具文玩還有珠寶等也都被賤賣。段祺瑞死後匆匆下葬在大路旁邊,因為日本人徵用了卧佛寺,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不得不把父親的靈柩移走。至此一個轟轟烈烈的北洋傳奇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