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時10分,偉大的毛主席與世長辭,巨星隕落,舉國同哀。
對於毛主席的身後事,領導人緊急召開了會議,在會議上,一部分領導人建議火葬,畢竟對毛主席本人而言,他其實本有意不將遺體展示,甚至曾在世的時候說過:
"我是主張實行火葬的,自己肯定不能例外,我已經在協議上籤了名,照此辦理大有好處,如果留下我的遺體只會增加人民的負擔呀。"
領導人很想將身後事按照毛澤東的心愿處理,但基於一些影響,經商議還是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展示向公眾展示。
遺體保存問題
有關領導人做好將遺體展示的決定之後,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具體的問題:具體怎麼展示?怎麼做好遺體的保存?以及在什麼地方展示?由於事發突然,在當時,這些任務變得非常地棘手。
第一步就是遺體的防腐保護工作。相關領導人找到了徐靜,也就是當時正任中醫藥大學黨支部書記的副主任。
徐靜接到任務,第一時間開始和國家領導人進行了討論。一系列的討論後,新任的國家領導人華國鋒決定:凡事均按照徐靜的要求辦。徐靜隨即針對情況提出了三個請求:
第一是需要院里以及同行專家共同研究,第二是需要去親自查看毛主席的遺體,第三是需要時間來準備必要的機械和藥品。
徐靜等人到達毛主席的住所之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對遺體的防腐工作的處理。當時他們借用毛主席的衛生間作為一個臨時的手術場所,第一時間對遺體進行了放血處理以及快速地向遺體注入防腐液,盡最大可能爭取時間,保存遺體的全貌。
雖然防腐液能保存遺體,但是大劑量防腐液的注入會引起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遺體會腫脹,為了更好地將遺體展示給大眾,腫脹現象需要儘快消除。對於這一點,當時的專家和醫生心裡也懸掛著不安的石頭。
好在,24個小時之後,遺體的腫脹明顯消退,當遺體從中南海向人民大會堂轉移時,遺體的樣貌已經變得較為正常,達到了醫生的預期,大家心裡擔憂的石頭終於能夠放下了一些。
防腐工作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一直處理到10號的深夜。此後,如何保護遺體的現貌?如何保護皮膚的顏色,皮膚的狀態以及面部的表情,都成為了需要醫生們認真斟酌的事情。
一方面是遺體的保護和防腐工作,另一方面,對於遺裝的趕製也必須提上日程。當時,工作人員立刻重新量取了毛主席遺體的尺寸,由紅都服裝廠的師傅們馬上趕製了兩套衣服:一套是灰色深灰色的中山裝,一套是淺灰色的。
在討論之後,最終選擇了淺灰色的中山裝,就此關於遺體的服裝問題敲定。11號到17號,群眾的弔唁和瞻仰活動正式舉行,舉行的地點安排在了人民大會堂北大廳。
當時,作為應急選項,用有機玻璃棺槨暫時放置主席遺體。
對於遺體保存而言,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低溫。在弔唁活動的第一天,大廳的溫度被控制在15度以下,但是由於當時的人數過多,另外樂器的演奏也會生成熱量,實際上並不能達到對室內低溫的要求。
這樣的情況引起了專家學者的警覺。當時的醫學專家以及其他相關人員認識到,這樣的情況對於遺體的保存是十分不利的。於是在18號,也就是群眾弔唁結束之後,中央決定立即將遺體轉入到一個代號為"769"的地方。
轉入到"769"保護室之後,相關人員對遺體進行了浸泡處理,儘可能地去保留遺體的完整性。遺體在"769"暫時存放,之後具體如何安置遺體,領導力開始了新的討論與思考。
為了方便人民群眾對毛主席遺體的瞻仰,最終討論決定要使用透明材質的材料製作棺槨。在當時已經發掘的材料中,最好的材料是水晶。水晶棺雖然透明度好,但是防腐性能卻不好。
鑒於這樣的情況,當時協和醫院的專家醫生學者指出,對於遺體的防腐和保存僅靠水晶棺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低溫避光和隔氧是三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敲定了使用水晶棺之後,當時就開始迅速開始了對水晶棺的原材料的採集工作。由於當時一個完整的、巨大的天然水晶是非常難以找到的,所以毛主席棺槨的水晶板都是由小塊的水晶板焊出來的。
水晶棺的製作並非易事,在有關技術人員長達十月的不懈努力之下,1977年8月,水晶棺終於被製作完成。它不僅全體通透,讓人們能夠真實清晰地看到毛主席的遺容;而且水晶具有極強的硬度,在測試中,這口水晶棺能夠實現八級抗震。
考慮到化妝品都會對遺體保存帶來腐蝕的影響,鑒於此,當時的醫生選擇用有色彩的光線照到毛主席的面部,通過光線的運用來使得人物表情看起來柔和生動。
當時,我國對於遺體的處理技術並不發達,朝鮮國家領導人的遺體處理都是藉助蘇聯的幫助,所以當時對於毛主席遺體的處理聚集了當時許多專業人員的探索與努力。
至此,對遺體的防腐工作完成,而關於遺體放置的水晶棺的相關工作也已完成。
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
水晶棺的製作已經敲定,緊接著的問題就是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要不要建?要不要大費周章地去建立一個紀念堂?在建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了火葬的建議,在他看來,以往的土葬或者厚葬的方式都非常地浪費資源。
毛主席曾經在遊覽西湖的時候,看到大大小小墓碑林立,當時他感嘆道:
"活人與死人爭地方不太合適"。
因此,就毛主席本身而言,他並不贊成大費周章地舉辦喪葬儀式。新中國成立之後,火葬開始大規模式發展。在1956年,毛主席的秘書撰寫了《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當時毛主席帶頭在倡議書上籤了字,所以對於毛主席本人而言,他是十分支持火葬的。鑒於這樣的情況,毛主席死後,當時的領導人就是保留遺體還是實行火葬的問題產生了分歧。
針對這樣的情況,鄧小平作出的回應是:
"將毛主席遺體永久保留是違背毛主席火葬的意願的,但是彼時特殊的情況下作出這個決定也是考慮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於是,領導人們實現了決策的統一:將遺體永久保留。
綜合許多因素之後,紀念堂的選址進程開始了。根據當時著名建築家的回憶: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紀念堂選址初步定在了五個地方。
首先是建在天安門前。地理位置便利,位於城市的中心,更有莊嚴肅穆之感。但是當時天安門門前的空地面積不大,能夠用來建造紀念堂的地方有限;並且如果建造在此,很有可能對交通帶來影響。於是,該方案被擱置。
其次是建議建在天安門北面,但是當時如果建在天安門北面,則需要拆除端門,會對故宮的完整性造成破壞,由此建造在天安門北面的方案也被擱置,緊接著是景山方案和香山方案。
景山公園的方案是決定將景山內部掏空,然後通過一個洞在洞內建造紀念堂,但是掏空一座小山的工程不會小而且耗時較多,工程開展的難度也會比較大。綜合上面的幾個因素,可見景山公園的選址也不是一個較優的選擇。
香山公園的方案當時準備參照南京中山陵孫中山墓的建造方案和結構設計。在靜謐的自然環境里建造紀念堂,圍繞著香山建設,並且將紀念堂和香山的其他建築融合為一個大的景觀。
在各方的討論和思考之後,以上的4個主要方案都沒有被採納。在之後相關人員的進一步商討之後,確定了紀念堂所在地: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南側,將主席的紀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旁邊,讓英雄與主席相伴。
選址確定之後,接下來是關於如何建造的問題。在建造方案的選擇上也耗費了很多的精力。為了儘可能地保存好主席的遺體,紀念堂對光照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但是重牆少窗的設計難免使得紀念堂內部的氛圍顯得沉悶,顯得像是陵墓,這樣的設計並不理想。
設計方案傳送至領導人手中,他們指出: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在設計所傳達的思想上,一定要與傳統的封建統治階級區分開來,像是陵墓是萬萬不可取的,毛主席紀念堂需要既莊嚴肅穆,又親切開朗。"
1976年11月,毛主席紀念堂正式開始了動土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關於毛主席紀念堂的設計方案高達600多個,還是建築設計師將這些方案收錄起來,可見當時對於紀念堂的設計建設是舉全國之力,匯萬眾之才。
在當時的工程隊和施工人員齊心協力和共同努力之下,紀念堂的建成僅僅耗時六個月,比原計劃的一周年的速率提升了整整一倍。
偉人長逝,精神永存
在施工人員六個月的不懈努力之下,1977年5月,毛主席紀念堂正式完工。紀念堂佔地面積5.72公頃,總面積33867平方米,靜靜地卧於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南側。
其主體形狀為方形,有黃色花崗岩柱子、浮雕、漢白玉欄杆等作為裝飾,正面有雕刻著"毛主席紀念堂"六個大字的漢白玉牌匾,肅穆典雅,莊嚴活潑,詮釋了毛澤東主席的個人氣質與精神個性。
毛主席紀念堂不僅僅是存放毛主席遺體的地方,更是展示黨的革命領導集體革命精神的地方。紀念堂第一層有北大廳、瞻仰廳和南大廳,北大廳用於舉行相關儀式活動,瞻仰廳是放置主席水晶棺的地方,每年有不可計數的人來瞻仰主席遺容。二樓還設有其他陳列館,陳列著其他六位重要的毛主席同時代的黨中央領袖的革命成功和歷史業績。
1977年8月18日上午,毛主席的水晶棺抵達紀念堂,同年9月9日,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舉行了建成典禮儀式並開始正式對外開放。
偉人雖逝,精神不倒。毛主席終於能夠安靜地躺著紀念堂的水晶棺里,繼續見證著祖國的繁榮與發展。毛主席的功績和精神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並且會不斷傳承下去,"紅色精神"會一直砥礪著我們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