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歷史人物一起成長(44)-王陽明龍場生活給予我的啟示

2021年05月11日23:10:12 歷史 1310

王陽明,一個筆者很喜歡,但對於他的「心學」卻處於一種比較懵懂的狀態。自我安慰可能是因為自己還沒有到哪個層次,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但這並不影響對這位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的敬佩之心。

特別是他被貶到龍場驛做驛丞那段歲月。

貴州修文縣的龍場驛,是一個窮山惡水、荊棘叢生,方圓數里無人煙的偏僻之地。在這個地方能聽懂王陽明語言的漢人,要嘛是流竄犯、要嘛是兇惡之徒,當地的居民由於語言不通,根本沒有辦法與王陽明交流。

面對這樣艱苦的條件,王陽明可以選擇退卻或堅持,而他選擇了堅持。

於是,這個從小生活在官宦之家,從來沒有吃過這種苦的人開始了他的龍場生活。

他主動進入深山,找到當地的居民,用手語一遍一遍的溝通,得到他們的認同,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周圍,還開設書院,教他們讀書寫字。當隨從苦悶時,主動去安慰他們,分擔他們的工作。

這就是讓筆者最佩服的地方。

就是這些聖賢之人,在一切的痛苦和困難面前,他們仍然堅定前行、泰然處之的人。很多時候,平凡人與聖賢之人相較而言,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面對困難時的態度不同。當然,也正是因為平凡人與聖人之間,有了這樣的區別,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有很多平凡人,而能真正在歷史長河中,不被淘汰掉的、能青史留名的,註定是少數。

只是,那怕是個平凡人,很多時候對待困難的態度,也決定了你成為平凡人的高度。雖然我們都是平凡人!

跟著歷史人物一起成長(44)-王陽明龍場生活給予我的啟示 - 天天要聞

(文中部分文字來源於當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兒》,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即刪)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雖然孫飛被捕,鄭雅萍也分析出了天龍集團和萬海案的關係,但專案組的調查卻沒什麼實質性進展。首先,想敲開孫飛的嘴就比洪亮想像的難得多。因為孫飛只收美金,贓款都轉移出去了不像姜紅軍他們都藏在家裡,所以他篤定洪亮他們暫時查不出證據,就有恃無恐。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 天天要聞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當地時間 7 月 7 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台灣能否與大陸在經濟上脫鉤的文章。該文章認為,儘管台灣的民進黨當局想推進這件事,但這對台灣意味著巨大的代價。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北京第一大廠翻盤路:2年前虧損近10億,現在年入150億 - 天天要聞

北京第一大廠翻盤路:2年前虧損近10億,現在年入150億

文/王丹&秋秋現在聊《無盡冬日》有多成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單中,《無盡冬日》升至第二位,僅次於《王者榮耀》;點點互動(下稱點點)因此實現了約150億元的年收入,成為全球收入前十的遊戲廠商——放眼整個北京圈來看,2024年收入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估計也就點點一家。不止如此...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