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韻達針對被立案一事進行了回應。
韻達在發布的《關於因加盟網點違規收寄被調查的公告》中稱,收到通報後,公司高度重視,成立專項工作專班進行內部調查。針對公司加盟網點快遞服務環節存在的管理問題,公司已立即部署整改工作,要求對服務流程和管理制度進行整改完善,積極配合行業主管部門的調查工作,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進行整改;後續公司將持續強化管理及加盟網點管控,優化快遞查驗流程,加大對加盟網點的培訓力度,提升識別偽裝物品的專業能力,堅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3月19日,國家郵政局依法對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進行立案調查,並表示韻達快遞部分加盟企業對協議客戶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導致涉詐騙宣傳品進入寄遞渠道,造成受害人重大財產損失。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對其加盟商管理缺位,負有未按規定實行安全保障統一管理責任。
近年來不斷有不法分子利用快遞郵寄中獎卡片引誘消費者,導致消費者上當造成財產損失。
不明快遞「廣撒網」
印有中獎信息的不明快遞通過廣撒網形式,正在流向用戶。在社交平台上,多個用戶反饋稱近期收到了來自韻達的不明快遞。
江蘇的王女士對第一財經表示,3月韻達提示她有一個快遞,王女士查看發現不顯示寄件人信息和物品詳情,提示從河南孟州焦作發出,快遞公司收件人為婁姓快遞員。收件地址不是王女士的現住址,而是王女士曾用過的地址。王女士隨後在社交平台搜索發現,類似案例較多,物品幾乎都為詐騙單頁,因此舉報退回。
另一位江蘇用戶對第一財經表示,2月和3月她兩次收到來自韻達的不明快遞。2月,她收到了同樣從河南孟州焦作發出,快遞公司收件人為婁姓快遞員的不明快遞,「平時快遞比較多,收到快遞直接拆了,看起來是廣告單,但其實應該是騙人的,我就扔了。」社交平台上有多個用戶都表示,近期收到了來自河南孟州焦作的不明快遞。
上述用戶提供的圖片顯示,名為「京東補貼卡」的宣傳單寫著使用「支付寶/淘寶/抖音掃描京東補貼卡背面的二維碼,領取補貼卡、手環和現金等禮品。」
3月,她再次收到了韻達快遞,這次顯示了寄件人姓名,寄出的是零食品牌的禮品卡。對於信息多次暴露,該用戶表示很憤怒。
第一財經此前曾報道,消費者曾收到含有二維碼的電商紅包福利的快遞,騙子們以電商平台的名義,將發放紅包作為誘餌,誘導受害人進行墊資轉賬刷單做任務,從而實施詐騙。
一位快遞行業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表示,從形式看,快遞「空包詐騙」和電信詐騙模式類似,傳播介質從通訊渠道(手機號)變成了快遞,區別是快遞需要多一個地址信息。上述從業者表示,實名收寄和收寄驗視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假設一個快遞電商大客戶每天發2萬件,即便在客戶篩選前期公司做了實名,也不可能把客戶每天發出的2萬個包裹都拆開了驗視。如果裡面藏著的傳單包含詐騙信息,靠安檢機比較難篩查。」所謂的電商大客戶意指快遞企業的協議客戶。對於這些協議客戶,快遞公司會對其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身份證等調取三方介面進行校驗,鑒別信息的真實性。但一旦准入後,如果客戶後續進行了一些別的操作,快遞公司難以察覺。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游雲庭對第一財經表示,用戶收到不明快遞後,如果收到的快遞涉及生活日用品,沒有毒副作用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但可能有毒副作用或者無法判斷的,建議將快遞扔掉,同時不建議掃描卡片上的二維碼。
虛假簽收有貓膩
除了收到實質的不明包裹,也有用戶遭遇了虛假簽收。
寧波的徐女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她經歷了韻達快遞虛假簽收事件。2月16日,徐女士發現自己的一件快遞顯示已簽收,並且簽收人「在浙江餘姚西部臨山公司領取」,既沒收到快遞也沒有收到電話的徐女士認為這是虛假簽收,隨後她通過韻達的人工客服投訴派件網點服務有問題,涉及虛假簽收。
不過後續發展讓徐女士意識到這不僅是虛假派送。徐女士無法查到寄件人信息,也聯繫不上派件網點和派件員。此外,給到徐女士投訴反饋的是攬收網點,即東莞德宇分部,「我是派件環節出了問題,最多是丟件,他怎麼會找攬收方處理?邏輯上存在問題,我感覺到不對勁。」攬件網點對徐女士反饋,寄件人是月結的用戶,具體寄出的物品不清楚,重量為0.01公斤,這讓徐女士感覺自己遭遇了刷單。
而寧波韻達的客戶投訴專員聯繫徐女士表示,承認網點虛假派送,確認快遞已丟失,寄出物品為一包紙巾,他們將和寄件人聯繫後續事宜。對於徐女士關心的不明快遞問題,無法向徐女士提供月結客戶的信息,但保證該客戶不會再給徐女士寄出商品,「韻達表示他們已經把我放入了白名單,這個月結客戶以後不可能再給我發單。」
此外,徐女士提及她有定期更換收件人名稱的習慣,寄件方填寫的收件人姓名是她3年前使用的假名,已經停用很久,這意味著她的個人信息在3年前就已經被泄露。
第一財經查詢發現,對於不明快遞的寄件人,快遞公司有義務向用戶告知其信息。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顯示,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收件人收到來源不明的快件,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提供寄件人姓名(名稱)、地址、聯繫電話等必要信息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提供其掌握的信息。
從快遞員對第一財經的反饋看,虛假簽收的快遞或許也是詐騙快遞的一種。一位山西的韻達快遞員對第一財經表示,據他了解這類快遞是去年開始增加,以紙質類的印刷品為主,印有電商平台或者零食品牌的中獎信息。他所在的網點也有這類快遞,「有的時候一天有7、8個這種快遞,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30個。」對於這類快遞,網點的處理方式是不發取件碼直接顯示簽收,上述快遞員表示「意思就是別取,我們這邊是五六線城市,消費者對於快遞沒有溯源意識,投訴類型一般是未收到快遞。但消費者也會詢問,我們就打電話解釋是詐騙的空盒子你別取了。」
行業該如何應對這類非法行為?上述快遞行業從業者表示,防範這類事件需要抓信息泄露的源頭。快遞作為渠道,企業要加強網點管理,強化員工培訓,以及優化信息化手段等方式。目前大多數企業有信息安全團隊,應定期組織從應用系統介面合成、數據審計、安全漏洞處置等各個方面的信息泄露風險排查。
對於行業的整改問題,游雲庭表示,快遞公司對於協議客戶應該做到實名制的審查,同時應對寄送行為有一個初步的合規判斷。例如不知名的個人給成千上萬人發快遞,這種明顯違背常識不符合常理的行為,還是應當對其進行背景調查,發現有問題的應當拒絕快遞寄送行為,或者向有關部門舉報。
就加盟網點而言,應進行雙重監管,一方面是當地的郵政和交通運輸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監管,另一方面接受其加盟的大快遞公司對其進行監管。現有的法規中,對於加盟網點的層層加盟並沒有法律限制,有關部門可以對此進行規制規定,加盟網點不能超過三層,便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