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很多香料而言,在我們古代的時候,它們都因為相對閉塞的信息流傳環境,出現過不同的名稱,又因為不同的名稱又帶來的身份認知上的混亂。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名稱帶來的混亂幾乎已經被消除,但是卻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香料,它不僅在古代深受名稱混亂之苦,在今天的不少朋友眼中,它的身份也一直比較模糊的。
高良姜,一種早在南北朝便已經被記錄的植物,當時成書的《草木經集注》也是這個名稱的出處,然而當時的陶弘景大師並不知道,這種被他稱為高良姜的植物還有一位形態相近的兄弟,這也為後來高良姜名稱所指代的植物混亂埋下了伏筆。時間來到唐代時期,這個時期成書的《唐本草》已經察覺了高良姜有大小之別,然而卻因為特殊的原因,將高良姜稱為「蠻姜」,於是陰差陽錯的將大小高良姜以「高良姜」和「蠻姜」的名稱區分開了。
高良姜名稱的混亂直到清代之後才被釐清,人們終於明白了高良姜和蠻姜其實就是同樣東西,原來被誤認為是「高良姜」的植物是「大高良姜」,也就是紅蔻的母體。原以為高良姜名稱混亂到此結束,誰知道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在潮汕地區出現了一種名為潮州姜的東西,這種植物的根莖後來又被廣泛稱呼為南姜。
南姜的出現又再次讓高良姜陷入了名稱的爭議中。有些朋友認為高良姜和南姜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然而實際上南姜卻是高良姜的新鮮狀態,南姜干制之後便是高良姜,南姜和高良姜其實是同一種東西,與南姜不同的是「大高良姜」,也就是在紅豆蔻的母體。近些年來,隨著潮汕地區的美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作為潮汕滷水主要香料的南姜也人們所認識,得益於此南姜也被更多的朋友了解,高良姜的第二次名稱之亂才算慢慢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