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冷凍蝦仁違規添加,讓本就陰霾重重的食品安全再面臨挑戰。
與以往不同的是,「添加劑」是這次的曝光的重點。實際上,只要是食品,就難免與添加劑打交道,而這其中,與「甜味」有關的添加劑廣泛存在,各種由於認知問題帶來的風險隱患更是值得關注。
幾年前,元氣森林因在乳茶產品的產品標示和宣傳中,沒有說明「0糖」和「0蔗糖」的區別引發爭議。但如今,食品飲料行業的無糖文字遊戲還充斥在每個人身邊。
超市裡,永和無添加蔗糖豆漿粉,配料表的第二名是麥芽糖漿;真零酸奶,宣傳0糖、配料表乾淨但有網友吃完血糖飆升,有科普說是因為「提前將乳糖分解成了葡萄糖,所以等於直接喝葡萄糖」;豪士0蔗糖藜麥吐司,卻添加了雖然甜度低但熱量高的海藻糖……
消費者在「0 糖0 脂」的迷宮中越陷越深,卻不知配料表的糖衣下,依然可能藏著葡萄糖、果糖、代糖的真相。當熱量刺客、健康刺客打著「0 糖」標籤瞞天過海時,消費者的知情權正在被配料表的迷霧吞噬。
「無糖」標籤里的「甜蜜謊言」
「無糖」二字,成了食品飲料行業的「財富密碼」,卻也成了消費者認知的「羅生門」。
一個是,「0蔗糖」「無添加糖」就是無糖的文字遊戲,正在貨架上輪番上演。
酸奶、飲料、餅乾、麥片等,將這樣的文字遊戲玩得爐火純青。比如,君樂寶簡醇酸奶,包裝上給出了碩大的「0添加蔗糖」標語,但配料表裡卻有三氯蔗糖等人工代糖;百草味無蔗糖沙琪瑪,不僅號稱無蔗糖,還突出「鮮雞蛋和面」,但配料表上的第一名卻是麥芽糖漿。
這些文字遊戲,是為了讓消費者將「0蔗糖」誤解為「0糖」,去忽略葡萄糖、結晶果糖、人工代糖等的存在。
更隱秘的套路藏在化學甜味劑的「隱身術」里。
很多不僅宣稱無糖食品用糖精、阿斯巴甜等廉價代糖替代蔗糖,還要以「天然健康」為噱頭。比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無糖系列產品,都使用了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娃哈哈旗下的營養快線、ad鈣奶、爽歪歪等也含有阿斯巴甜;炫邁、益達、好麗友等的無糖口香糖也均使用了阿斯巴甜。
《新京報》有採訪數據顯示,阿斯巴甜目前作為代糖廣泛添加在超過4000餘種食品和飲料中。
但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阿斯巴甜列為2b類致癌物。
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在安全劑量內食用阿斯巴甜對身體也許無害,只是,據《大眾日報》報道,有相關研究論文顯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健康的並得到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和甜菊糖苷)在人體內並不是惰性的,它們會顯著影響人體腸道菌群,從而改變人體血糖水平。而新近的研究則進一步表明,阿斯巴甜通過胰島素引發的炎症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會對心血管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比起光明正大在配料表裡呈現蔗糖、白砂糖的操作,上述「無糖」文字遊戲,實在是難防的暗箭。這也使得「無糖」標籤成了一塊遮羞布,遮住了果糖、麥芽糖漿甚至糖精的「真身」,讓不明所以的消費者被赤裸收割。
更糟的是,你以為躲過了糖分,卻可能被商家以熱量「暗度陳倉」的魔法,掉入脂肪和碳水的「天坑」。
無糖月餅堪稱「熱量刺客」的集大成者。雖然剔除蔗糖,但為彌補口感,油脂含量普遍偏高,熱量直逼傳統月餅。《羊城晚報》有報道顯示,一些所謂的「低糖月餅」,經過多種營養成分檢測,並沒有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總體油脂含量高,部分食品油脂含量竟然高達40%。
零食賽道也難逃「脂肪狂歡」。小紅書有網友做過測算,常規經典奧利奧餅乾每千克約478大卡熱量,但0糖的奧利奧餅乾熱量也有434大卡。
這些暗藏玄機的配方,正在製造新型消費陷阱。當消費者為「健康選擇」買單時,實際攝入的熱量並不一定會比常規產品更低。
甜蜜生意背後的博弈
無糖食品的技術命門全押在代糖身上,但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
首先是代糖「成本與口感」悖論下,食品飲料行業面臨的創新瓶頸——選擇低成本人工合成代糖,會有口感缺陷;但口感更好的天然代糖卻又成本高企。
人工合成代糖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因化學合成工藝成熟,成本遠低於天然代糖。例如,阿斯巴甜的「價甜比」(每單位甜度的價格)僅0.75元,而天然代糖赤蘚糖醇的價甜比高達20元。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用量極少即可達到同等甜度,體現出其規模化生產的成本優勢。
但這些低成本的人工代糖與天然糖的複合風味難以匹配,常因「後苦味」或「金屬感」影響口感,導致部分消費者排斥。例如,安賽蜜在高濃度時會產生苦味,三氯蔗糖則可能引發腸易激綜合征。
天然代糖更接近蔗糖的自然甜味,但如赤蘚糖醇、甜菊糖苷等需通過植物提取或微生物發酵生產,工藝複雜且原料成本高,隨之而來的就是產品的「健康溢價」。比如,使用赤蘚糖醇的元氣森林,480ml氣泡水的原料成本至少為1元,而使用阿斯巴甜的可口可樂每瓶550ml的可樂原材料成本約0.2元。這也導致了類似規格產品,元氣森林的售價普遍高於可口可樂。
這也導致代糖行業一邊喊著「健康無價」,一邊又不得不在成本與口感的天平上反覆橫跳。
再者則是信息鴻溝下,消費者教育是食品飲料行業更為艱巨的「隱形戰場」——當「無糖」從技術概念異化為營銷話術,「無糖」浪潮引發的健康革命會引發信任危機。
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糖的類型認知不足。比如蔗糖、果糖、果葡糖漿是典型的含糖配料,比較隱蔽的糖還有蜂蜜、果醬、濃縮果汁等,但能準確識別這些含糖配料的消費者不足10%。
配料表的「解碼困境」讓信息差持續擴大,消費者可能會持續為「0蔗糖」「無添加糖」的認知誤區買單,但商家用這樣的文字遊戲製造健康幻覺時,消費者可能會一時買單,卻不會一直被騙。
畢竟,在如今食安科普、乾淨配料表的風潮下,消費者最終還是會選擇用腳投票。mintel有調查數據顯示,81%的中國消費者認為「無添加」或「無人工配料」的產品非常重要或極其重要。超5%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極有可能選擇購買那些標榜「無人工配料」的品牌。此外,高達86%的中國消費者表達了對更簡潔明了的配料表的期望。
健康指數不該由標籤上的文字決定,而應建立在成分透明、工藝嚴謹、消費認知對等的三角支撐之上。真正的健康食品,不應是成分表的數字遊戲,而應是科技向善的價值回歸。當消費者開始用放大鏡研讀配料表時,任何投機取巧的「甜蜜陷阱」,終將被市場淘汰。
來自鈦媒體,作者:螳螂觀察,原文鏈接:https://www.tmtpost.com/7495595.html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