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記者跟隨成都市食品檢驗研究院的抽樣員李南駿和檢驗員項怡,走進食品安全監管的「前線」與「後方」,記錄下這群守護舌尖安全的「隱形衛士」的日常。
凌晨的抽檢人:用腳步丈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上午11點,溫江區某超市內,李南駿和同事手持抽樣工具包,正對一款熱銷的醬滷肉進行抽檢。他一邊核對產品批次信息,一邊向記者解釋:「抽檢計劃由市場監管部門制定,需綜合考慮產品風險、消費量、投訴數據等因素。比如這類滷肉,因流通廣、保質期短,是重點抽檢對象。」
李南駿的抽樣流程嚴謹到近乎苛刻:無菌採樣器、密封袋、校準電子秤……每一步都需符合《食品安全抽樣程序規範》要求。他熟練地記錄下產品名稱、批次號、抽樣地點,並將樣品封裝、貼標。「標籤信息必須完整,否則實驗室無法追溯。」他說道。
李南駿和同事正在進行食品抽樣工作
從業8年的他,早已習慣「與時間賽跑」。凌晨4點的蔬菜批發市場、深夜火鍋店的閉店抽檢,是他的工作常態。「有時商家不理解,覺得抽檢影響生意,但食品安全無小事,耐心解釋是必修課。」李南駿坦言。儘管辛苦,他仍堅定:「能讓大家吃得放心,值了。」
實驗室的「數據偵探」:在精密儀器間尋找隱患
下午2點,成都市食品檢驗研究院實驗室內,項怡正對上午送檢的醬滷肉進行檢測。她將製備好的樣品進行稱量後,開始複雜的前處理。「這一步要提取目標物質,消除干擾,確保檢測靈敏度。」她解釋道。隨後,樣品溶液被送入液相色譜儀進行合成著色劑檢測,與標準品比對分析微生物、亞硝酸鹽等指標。
「若結果超標,需立即進行複測。」項怡說。9年的實驗室生涯,她每日與數據為伴,枯燥卻容不得分毫差錯。「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我們的數據就是『證據鏈』的關鍵。」她笑道,眼中透著執著。
項怡正在進行檢測工作
抽檢閉環: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守護
食品抽檢工作,堅持監管為民,圍繞人民群眾的食品消費基本面發力,「一老一小」重點人群發力,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成都食檢院李南駿與項怡的工作,是食品安全監管抽檢閉環的縮影。從制定計劃、科學抽樣到精準檢驗,每一步都要遵循國家標準與要求。
1.計劃制定:由市場監管部門統一制定,做到「五個覆蓋」,覆蓋重點區域、重要安全指標、生產企業、食品類別和食品業態。
2.抽樣執行。強化問題導向,緊盯重點風險、重點場所、生產企業,採取隨機、分層抽樣,確保代表性。
3.實驗室檢驗:檢驗人員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行嚴格的實驗室檢驗檢測,發出檢驗報告。
4.結果公示與核查處置:食品監督抽檢結果由市場監管部門統一分析利用,通過官方渠道公示,對抽檢不合格的食品依法進行處置。
幕後英雄的堅守:以專業築起安全屏障
李南駿和項怡的故事,折射出萬千食品安全工作者的日常。他們或奔波於市井,或埋首於實驗室,用專業與責任織就一張無形的安全網。正如項怡所言:「每一份檢測報告背後,都是對生命的敬畏。」
在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他們的身影提醒我們:食品安全從未遠離「戰場」,而正是這些「隱形衛士」的堅守,讓「吃得放心」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視頻 劉陽 何思田 王靜宇 海報 胡瀾馨 責任編輯 何齊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