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刊發暗訪報道《楊銘宇黃燜雞後廚亂象調查》。圖/新京報我們視頻
使用存放多天的發酸食材,顧客食用後的剩菜回收再加工售賣,隔夜發黑的牛肉加色素後冒充新鮮牛肉……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記者暗訪了多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加盟店,發現不少食品安全問題。除了這些問題之外,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其旗下多家門店招聘時不需要員工提供健康證,大量無證店員直接上崗。
楊銘宇黃燜雞米飯被譽為中國餐飲品牌成功典範的連鎖企業,但在記者的暗訪中,卻發現了諸多危害食品安全的問題。連基本食品安全都做不到,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企業怎麼配被稱為「成功典範」?這樣的稱號說服得了誰?
從報道看,涉事門店被曝光的問題不少都是常見的老問題。但正是這些老問題在不同餐廳的頻繁出現,肆意踐踏了食品安全底線,傷害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事實上,這並非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第一次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據大河報2024年報道,當年9月,鄭州一公司集體訂餐一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後,半數員工出現身體不適,經醫院診斷確認為食物中毒。而在更早之前的2024年7月,四川一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疑因吃出老鼠被市場監管部門調查……
諸如此類事情的頻繁發生表明,涉事企業在食品安全把關上存在更為嚴重的問題。這不是指幾家已經或可能出現問題的門店,而是指涉事企業對食品安全的整體流程把關、監控以及對門店員工的培訓、要求等層面,存在系統性的失控。不然不會頻繁曝出如此雷同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對不少網友而言,諸如「使用存放多天的發酸食材」「發黑牛肉冒充新鮮牛肉」這些違規操作,可能在以往的食品安全報道中比較常見,但當看到涉事門店把「剩菜回收再加工售賣」的惡劣做法時,無疑還是讓不少人感到「胃裡一陣反酸」。
這種由門店「主動為之」的行徑,其惡劣程度更深。且不說「剩菜回收再售賣」操作中的基本衛生問題,單是其中可能存在的疾病傳播風險,就不該被輕易忽視。毫無疑問,涉事門店的做法無疑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中的多條規定,這就是赤裸裸的欺騙。對此種惡劣行徑,必須加以嚴懲。
食品安全問題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廣大消費者。從目前的情況看,強化對涉事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監管刻不容緩。而相關方面也該在嚴懲的基礎上,督促涉事企業舉一反三,進一步查清更多門店是否存在諸多問題,釐清問題根源所在。同時,在加強明廚亮灶的同時,相關追責應該具體到人,以案示警。
說到底,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後廚亂象所反映出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個別門店的經營失范,更是品牌管理體系、行業監管機制等多方面問題的集中體現。因此,還需多措並舉,形成監管合力,如此,方能讓消費者能夠吃口「放心飯」。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