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平台:時尚廣州
一頓看似尋常的晚宴,竟在味蕾與心靈間織就了一段哲思的華章。當輝師傅的"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從烹飪箴言升華為哲學命題時,美食不再只是果腹之需,更成為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對話。在這場極致的味覺盛宴中,這一箴言被賦予了深邃的思辨向度,讓我們重新審視食物與生存、意義與追求的辯證關係。 透過薩特的存在主義、黑格爾的辯證法、老莊的陰陽哲學、德里達的解構主義,這頓看似尋常的晚宴竟成為一場思想的狂歡,撩撥著我們去反思:是食材成就了廚師,還是廚師升華了食材?生活的味道,是天然賦予,還是後天創造?存在,是否正是一場將無味轉化為有味的修行?生命的意義,是否就隱藏在我們賦予平凡事物以非凡意蘊的過程中?
廣州文華東方酒店江-由江師傅主理餐廳榮獲六年連冠的傲人佳績,再次榮登米其林二星的榮耀殿堂之際,輝師傅在慶功宴上再大展身手!是夜不僅是一場味覺的盛宴,更是靈魂深處的對話。每一道佳肴,宛如未完待續的詩行,引人沉思。蘊含其中的「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的哲理,恰似一面清澈的鏡子,映照出人類生存的辯證法則,在存在與缺失、顯現與隱匿、追尋與歸宿的交錯中穿梭。
先將視線定格於「金不換浸加蚌」。此菜以精細的烹飪技藝,將象拔蚌的淡然與潮州酸菜的濃郁交織,恰似生命伊始的素白與歲月贈予的斑斕。象拔蚌原無滋味,但在酸菜的溫柔浸潤下,漸漸顯現出獨有的甜美,猶如人在社會的熔爐中磨礪,慢慢汲取知識、情感與經驗,使原本單調的生命畫卷變得五彩斑斕。這一過程,正是「無味使其入」的生動寫照,昭示著成長的真諦——由外向內的滲透,從平淡至絢爛的轉變。
再看「百花韭菜香酥普寧豆腐」,外表平實的豆腐,內藏玄機。韭菜蝦餃的加入,猶如在靜謐的湖面投下一石,激起層層漣漪,打破了尋常的格局,讓平凡綻放出非凡的光芒。這一創新之舉,正折射出社會學裡的「邊緣理論」,邊緣地帶常常孕育著創新與變革的火花。普寧豆腐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對傳統與創新交融的深思,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深埋於看似尋常的事物之中,等待慧眼識珠,挖掘其不凡之處。
而「魚子醬溏心蝦姑」,則將潮汕的生腌技藝與頂級食材的結合推向頂峰。這道菜,宛若一幅精緻絕倫的畫卷,展開傳統與奢華的對話。魚子醬的奢華與蝦姑的純真,形成強烈對比,卻又在味蕾上和諧共舞,猶如「殿堂」與「江湖」相互借鑒,彼此成就,共同繪就了絢麗多彩的人類文化圖景。
當「遠年陳皮煲紅樹林老鴨花膠湯」徐徐上桌,一股暖意撲面而來。這道湯品,以湛江紅樹林的海水鴨為主料,佐以陳年陳皮、唐排、龍骨、鳳爪,歷經數小時的慢火燉煮,湯色清亮,味道醇厚,花膠柔軟有韌性。它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時間的見證,記錄著食材與時間的較量,也記錄著人們對歲月沉澱的渴望與追求。正如哲學中的「時間意識」,這道湯品告誡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需經歲月磨礪,如同人生智慧與內涵,需時光積澱方顯其華。
步入主菜,每一道皆融合了潮汕、廣府、浙杭的精髓。「冬菜吊瓜煮西沙龍蝦球」、「高原雞油菌薄殼米燜海螺」、「潮汕菜脯煮紅玫瑰」、「油鹽蒸葵香雞茘枝菌」,它們不只是味覺的狂歡,更是跨文化的交響,展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猶如人類社會的多元共生,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織就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圖騰。
「生拆台山奄仔蟹小籠包」的儀式感,彰顯了對生活的敬重與熱愛。輕輕提起、緩緩移動、先開小窗、再品湯汁,這一系列動作,是對食物的禮遇,也是對生活的深情體驗。這與存在主義美學的觀點不謀而合,強調個體在當下的存在感與生活的直觀感受,提醒我們珍惜並享受生命中的每個瞬間。通過這樣的儀式感,我們不僅品嘗食物,更實踐了一種生活哲學,領悟在生活細節中尋找生命意義的重要性。
而「金桂水晶官燕冰粽」,則以輕盈之姿,為這場美食盛宴畫下完美句點。它不僅是味覺的慰藉,更是心靈的凈化,如同美學中的「留白」,給予食客無盡的遐想空間,引領我們思考,在豐饒與空靈之間,如何尋覓生命的平衡。
輝師傅的美食哲學「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不僅是一段味蕾的旅行,更是一次靈魂的覺醒。它讓我們領悟,美食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更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正如人類學中的「飲食文化」,食物不僅是生存所需,更是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載體,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個體與社會。
從美食哲學的視角審視「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這句烹飪箴言,我們能發現其中蘊含了深厚的人文內涵與哲學思考。這句箴言不僅揭示了烹飪藝術的核心,更是一個關於人類生存狀況的哲學寓言,凸顯了味覺領域中存在與缺失、存在與生成、追求意義與目的之間的辯證關係。它超越了純粹的烹飪技巧,觸及人類生存的本質。
讓我們從這句箴言的表面含義入手。在烹飪過程中,對於味道平平的食材,廚師需藉助調味與烹飪技巧,讓其吸收其他食材的滋味,從而變得美味;對於已有獨特風味的食材,則需通過恰當的烹飪手法,彰顯其本味,使味道更加突出。這體現了烹飪藝術對食材特性的洞察與運用,以及對味道平衡的不懈追求。正如法國美食評論家布里亞-薩瓦蘭所認為的,烹飪的藝術在於調和口味,使口味達到至高境界。
然而,這句話的意義遠超於此。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審視,它揭示了人類生存的根本悖論:存在總是建基於虛無之上,意義總是在無意義中誕生。正如薩特所言:「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並非預設,而是在不斷的選擇與創造中實現自我。在烹飪的過程中,「無味」的食材並非毫無價值,反而蘊藏著無限潛能。通過廚師的巧手,它們被賦予新生與意義。這何嘗不是人類生存的縮影?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廚師,需要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發掘與創造意義。
同時,從辯證法的角度看,這個過程體現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與轉化。「無味」與「有味」看似對立,實則相輔相成。「無味」為「有味」提供可能性,「有味」則在「無味」中尋得實現自身的條件。正如黑格爾所強調的,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源泉,沒有矛盾便無發展。在烹飪藝術中,味道的豐富性正源於不同味道的矛盾統一。
從中國哲學的視角來看,這個過程體現了「陰陽相生」與「物極必反」的智慧。任何事物都內含其對立面,於不斷轉化中達到平衡。此次晚宴中,遠年陳皮煲紅樹林老鴨花膠湯便是例證。陳皮的苦澀與老鴨的鮮美、花膠的清淡在長時間的文火慢燉中相互交融,最終呈現出陰陽調和的味道。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對立的統一構成了世界運行的根本規律。
從解構主義的角度審視,烹飪藝術亦可視為一種「延異」(différance)的過程。每種食材都有其獨特的「延異性」,持續與其他食材發生關聯與互動,從而生成新義。正如德里達所言:「文本之外別無他物」,食材如同語言符號,其意義非固定不變,而是在不斷關聯與延異中形成。每道菜品都是一座開放的文本,邀約著無盡的解讀與品味。
總而言之,「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這句看似簡潔的烹飪箴言,實則包羅了豐富的哲學內涵。它揭示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悖論、矛盾統一的辯證法、陰陽平衡的智慧以及意義生成的奧秘。正如海德格爾所言:「語言是存在的家園」,也許,烹飪藝術也是一種語言,以味道為詞,以菜肴為詩,吟唱著生命的辯證樂章。在品味美食之際,我們是否也在領悟生存的真諦?這或許就是此次晚宴留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哲學啟示。在此意義上,美食不僅滋養我們的軀體,也啟迪我們的靈魂。它邀請我們踏上味覺的哲學之旅,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味道」。
此時此刻,我們不禁思索,當美食升華為哲學、文化、藝術,我們應如何更深入地品味、理解與傳承?當「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成為一種生活哲學,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讓這份哲學成為引領我們前行的明燈?美食,作為全人類共通的語言,是否能成為連接不同文化、消除偏見與隔閡的橋樑,讓世界因分享而更加美好?"
撰文/時尚廣州新媒體 編輯 ALEX
校對/時尚廣州新媒體 實習編輯 洪欣彤
環球視野,嶺南風尚
iTrendsgz
時尚廣州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