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杭州連發高溫預警,這時候,喝上一杯加糖又加冰的手打檸檬茶,可以說是暢爽無比!
其實,早在宋朝,懂生活的宋人不僅早早喝上了檸檬水、紫蘇飲等「網紅」冰飲,連檸檬的吃法都花樣繁多!這一點,作為「吃貨」的老市長蘇東坡就頗有研究……
"
一日,大文豪蘇東坡在街上聽到有小商販叫賣「黎檬子」。「黎檬子」是什麼?就是檸檬。
攝影/陳向陽
宋代地理學家周去非在《嶺外代答》里介紹:「黎檬子,如大梅,復似小橘。味極酸。」
嶺南有一種叫「黎檬子」的水果,大如青梅,又有點兒像小橘子。味道極其酸。之前,我一直以為是檸檬是英語lemon的音譯,「黎檬子」和lemon是誰率先進入人們視野,我還無從考據。
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島,「黎檬子」也見得多了。在海南島上,隨處可見黎檬子樹,每到結果時節,枝頭碩果累累,芳香沁人。
檸檬特別酸,最簡單的食用方式,便是將檸檬切片,泡上一杯檸檬水。
攝影/不見山綠
《嶺外代答》里,有不一樣的吃法:「或雲自南蕃來。番禺人多不用醯(音為xī,意為醋),專以此物調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鹽漬暴干,收食之。」
古人也喜歡將檸檬製作成消暑的冷飲。元代時,廣州的「御果園」,果園裡栽種了大小八百株檸檬,元代學者吳萊寫過一首詩:「廣州園官進渴水,天風夏熟宜檬子。百花醞作甘露漿,南國烹成赤龍髓。」
蘇東坡來到海南,見到檸檬,會想起故人往事:
「吾故人黎錞,字希聲,治《春秋》有家法,歐陽文忠公喜之。然為人質木遲緩,劉貢父戲之為『黎檬子』,以謂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聯騎出,聞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幾落馬。」
這個故事是說,蘇軾還年輕時,有位忘年交叫做黎錞,對於《春秋》的研究很有造詣,歐陽修特別賞識他。
攝影/北辰
黎錞為人質樸遲緩,甚至顯得有點兒木訥。於是,兩人的另外一位朋友劉攽開玩笑地給他取了個外號——「黎檬子」。意思大概類似於今天的「榆木疙瘩」,大家以為這是在調侃他的性格,黎錞也不放在心上。
有一天,蘇軾和黎錞、劉攽一起騎馬出門,忽然聽見有人在呼喚「黎檬子」,黎錞回頭問道:「你叫我幹嘛?」
可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市場上有人在叫賣「黎檬子」。再仔細觀察一番,原來這黎檬子指得是水果,不是黎錞。幾人雖得知真相,可還是忍不住捧腹大笑。
攝影/探路小明
許多年過去了,蘇軾再見到黎檬子,大概會時不時感慨:那時候我們幾人都沒見過黎檬子,所以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如今,我這屋前屋後都種滿了黎檬子,可早已物是人非:
「今吾謫海南,所居有此,霜實累累,然二君皆入鬼錄。坐念故友之風味,豈復可見!」
對蘇軾來說,酸酸的「黎檬子」里,有一段友誼。
到了清代,詩人申靖夏在病中聽到朋友去世的消息,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悲傷地寫道:
「數昨,聞湖亭故人朴士亨之逝去。至今餘愴在心,異時吾兄醉卧江樓上。欲復一呼朴牛,何可得也。念坡翁黎檬子之語,不覺涕下也。」
申靖夏聽說老朋友去世了,不由得想起了「坡翁黎檬子之語」,他不禁鼻子一酸,眼淚便止不住流了下來。
攝影/晚風吻盡荷花葉
蘇東坡的朋友遍布天下,對於他來說,交朋友可沒有什麼條件或者規矩。他的朋友,既有忘年交,也有不同信仰的朋友。黎錞和蘇軾的年齡相差二十多歲,可他們照樣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聚在一起自在快活,都是朋友。就好比蘇軾和黎錞、劉攽之間,即便是取個外號,也能夠相互理解甚至欣然接受,朋友之間相處就應該如此舒適吧。換而言之,大家聚在一起,開心不就是最大的收穫嘛!
7月的味道
是檸檬的酸甜
是薄荷的清新
是冰水帶來的清涼與舒爽
每一口都是對這個夏天深情的告白
夏日裡
你有什麼解暑小妙招
歡迎留言分享
《夜讀》欄目期待更多「筆杆子」加入
來源/杭州日報西湖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