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曬冬」時,原本蕭瑟寂寥的冬日,頓時增添了幾分色彩與滋味。北方曬菜,南方曬肉,海邊曬魚,趁著風和日麗,人們把食物交給暖陽和時光。
這份「曬」的喜悅也席捲了網路社交平台,五花八門的「曬冬食」讓人目不暇接——院子里曬、房頂上曬、陽台上曬、窗戶外面拉根繩曬,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曬,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人們用陽光「烹飪」。
在山海之城青島,每到冬天,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甜曬」。甜曬,其實與糖無關,靠的是日月傾灑、自然風乾。
陽光大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農家、漫步碼頭,尋覓曬冬的別緻風味。
一
曬冬,又稱「冬曬」。古時,每逢冬季食物種類減少,加之保鮮技術缺乏,人們便將新鮮美食晾晒乾燥,儲存起來,是謂「冬藏」之一種。如今,雖然保鮮不成問題,但人們依舊貪戀這風味。
「萬物皆可曬」。如果說,春日的熱鬧在於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夏日的熱鬧在於繁花似錦、驕陽似火,秋日的熱鬧在於滿城金黃、五穀豐登,那冬日的熱鬧就在於這五彩斑斕的曬冬。
柿子碼放整齊,等待太陽晒成柿餅
天冷了,風起了,正是曬冬的好時候。曬魚、曬火腿、曬蘿蔔、曬白菜、曬辣椒、曬柿餅、曬粉條、曬臘肉、曬蝦米……幾乎沒什麼是不能曬的。只在青島,就有即墨垛石村和王哥庄港東的甜曬魚、西海岸琅琊鎮「摔」蝦米、北宅土豆片和地瓜乾等諸多特色乾貨。扯一根繩,拉一張網,將繽紛的果蔬和繁多的海貨肉類一一碼放排開,把美食交予冬日的陽光和涼風,在日復一日的時光里,等待收穫。
陽光的味道。因著食物本身的味道和地域的差別,曬冬的口味也各有不同,但味味都惹人愛。
在青島,曬魚乾又被稱為「甜曬」。「甜曬」其實是「天曬」,漁民將自然晾曬不放其他調味品的乾魚產品統稱為甜曬魚。每到冬日,人們便開始一場規模盛大的甜曬。經過時間的沉澱,海風的氣息和魚肉的鮮香融合在一起,魚肉外干里嫩,保留了食物最原始的味道。
陽光下的甜曬魚色澤誘人 於滈 攝
除了甜曬魚,青島人也愛食晾曬而成的蘿蔔乾,洗凈後輔以芝麻鹽、香油、胡椒粉等佐料拌好,口感爽脆又帶有韌勁。這樣的美食有個富有韻律的名字——「艮呱唧」。
在南方,經過腌制的金華火腿倒吊在晾曬場,接受陽光的「洗禮」後,色澤鮮艷,皮晶瑩而肉似玫瑰紅,瘦肉香咸帶甜,肥肉香而不膩,美味可口。還有川渝地區家家戶戶都擅制的臘肉臘腸,煙熏後晾曬風乾,香辣咸鮮,蒸煮炒拌皆宜。
二
「曬」,是一個飽含溫度的詞。曬冬,是陽光下各種菜乾、腊味散發出的香氣和幸福,是氤氳著煙火氣息的美景。曬冬,曬出了什麼?
代代相傳的智慧。把來不及食用的食鮮腌制風乾,做成便於儲存的美味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智慧與匠心。最早關於乾魚的記載,出現在《周禮》中,「朝事之籩,其實麩、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鮑魚即烘乾的魚,鱐即曬的乾魚。
即墨區鰲山衛街道垛石村漁民在晾曬魚乾 梁孝鵬 攝
遠近聞名的青島港東甜曬魚,切洗泡曬,道道工序里皆是傳承。比如,祖輩流傳下來的古法手藝,練就本地人五秒割魚的絕活——手持特製刀具,分割鮮魚一刀切,沒有回刀,不帶掉魚肉,乾脆利落。傳統古法將時間沉澱成了文化,給港東魚鮮以恆久的魅力。
絲絲縷縷的鄉愁。有人曾說,「所有的思鄉之情,都是從胃開始。」曬製品便於保存,人們帶著這些乾貨走南闖北,無論身在何處,吃一口家鄉味,便彷彿回到了故鄉。正如青島作家阿占所寫,「遊子遠行,行囊里塞一包甜曬魚,鄉愁便有了清歡。」風過碼頭,濃郁的「海味兒」便霸道地撲面而來。大自然和時間聯手創造的美味,穿越浩蕩的歷史洪流,喚醒著獨屬於山海之城的味覺記憶。
剛出鍋的甜曬魚 於滈 攝
魚鮮邂逅陽光海風,極致的鮮氣被鎖進豐盈柔韌的皮肉當中,糅合進海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鮮咸里滋出了甜,絲絲縷縷,又綿綿長長。
港東甜曬魚被譽為「六百年前的原汁原味」。每逢過年,村裡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豆腐燉鮁魚,寓意「都富裕」,它帶著甜曬過的香味,伴著淺淺的甜,讓人齒頰留香。
楚楚有致的美學。曬冬,是歲月渲染出的一幅豐收畫卷,好比是記錄天地萬物的前世今生所寫下的詩篇。
美麗的港東碼頭
步入港東碼頭,肥美的甜曬鮁魚、呲牙咧嘴的老闆魚、個頭適中的鼓眼魚……齊齊整整地擺放在晾曬架上。成排的甜曬魚微微透著陽光,混合著海水鹹鹹的味道,這不僅是飄香四溢的味蕾誘惑,更是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每到甜曬時節,來往碼頭的不僅有食客,還有扛著「長槍短炮」前來拍攝的攝影家和遊客。晶瑩透亮的甜曬魚仿若一件件藝術品,進入鏡頭、刻於影像。
三
憑藉大自然和時間造就的曬冬美食,豐富了味蕾、滋潤了鄉愁。如何讓這古老的味道,俘獲更多現代人的心?
「根正」味鮮。「曬」是手藝,「根」在食材。無論南北,各地出名的曬冬美食,須在第一道選材上把好關,方能「曬」出品質。
在青島,發力「種」魚「養」海,通過「多休漁一個月」、增殖放流魚苗等一系列措施,把近海「養」起來,魚類物產愈發豐盈。同時,在耕海牧漁上下大功夫,實現科技養殖、智慧養殖,構築「藍色糧倉」,讓捕魚不再僅僅「靠天吃飯」。
正在錄製視頻的漁民 於滈 攝
觸網「出圈」。數字化浪潮下,搭上電商「快車」,無疑是讓美食走得更遠的捷徑。比如,港東村立足沿海資源優勢,不斷延伸漁業產業鏈條。漁民變主播,通過互聯網和快遞業聯手,給來自漁家的冬日美食插上翅膀,「飛向」更遠的餐桌。「年年有魚」鋪就致富大道,王哥庄街道的干海產品年銷量近2000噸、年產值約1.12億元。
此外,研製更適合現代人的低鹽、便攜產品,也為曬冬美食打開了另一片天地。許多曬冬美食需要腌制、熏烤,如何精準控制鹽分,讓乾貨更加健康,也是讓曬冬美食「出圈」的關鍵。
「聯名」引流。食物不僅僅是營養或美味,更包含許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蕾的感受、知識的積累、歷史的氛圍以及文人的想像,附著在具體的食物上,大大擴展了飲食的文化內涵。
一方面,挖掘曬冬自身的文化價值,打造古法技藝的體驗場景、文化產品。比如,重慶通過打造老臘肉展覽館、老臘肉非遺工坊、老臘肉文化體驗區等項目,實現文旅深度融合。
王哥庄大集上售賣的甜曬魚 劉潔 攝
另一方面,可與當地大IP「聯名」引流。比如,在王哥庄百年大集上設有甜曬魚售賣專區,利用大集的熱鬧為甜曬魚引流。打造「王哥庄 山海禮」十大有禮好品,容納甜曬魚、大饅頭等特色產品,塑造品牌集合,「抱團」放大聲量、吸引流量。
曬冬,從自然饋贈到人間精緻,從味蕾狂歡到鄉情召喚,從歲月更迭到跨越古今的時空對話……時光的況味鎖住新鮮,帶給人們美妙的體驗和無盡的遐想。
(編輯:M,本文由西海岸發布製作,來源於青島宣傳,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