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個茶友來「投訴」。
投訴我們家的煙小種。
用充滿委屈的語氣說,這是我喝過的最差的一款紅茶。
並且,還用了別的紅茶來反襯,說煙小種只有一股煙味,不如滇紅祁紅好喝。
單看茶友的這番描述,不太懂茶的人,估計就會一邊倒,贊同這位茶友的觀點,認為確實是煙小種的不是。
甚至還會有人據此認定,煙小種這款茶,不如滇紅祁紅。
不過,我倒是從茶友的留言中,看出了另外一番意思。
茶友並沒有拿這款煙小種與其它的煙小種去對比,而是拿它與工藝不同風格不同的滇紅祁紅去對比。
可見,茶友並沒有在別處喝過煙小種,否則,按常理,肯定是煙小種與煙小種去對比——同類才能類比。
就像去串門,見到鄰居的孩子,念高中,詢問他的成績的時候,必定不會拿小學生的成績與他去對比,必定是要拿自己熟識的另外一個同樣念高中的孩子去對比才。
這是普羅大眾的標準。
而從未喝過煙小種的茶友,第一次喝,覺得不如自己喝慣了的滇紅祁紅,這也是極正常的事。
陌生的環境自然不如熟悉的地盤來得有安全感。
畢竟,嘗試新口味,也是有風險的。
有一半的概率,會不喜歡。
君不見,明星們一般不願意在髮型上做翻天覆地的調整,就是怕粉絲們不習慣變化——從數學上來講,有一半的可能性,會是不喜歡。
《2》
其實,煙小種好不好,是不可以跟滇紅祁紅去相比的。
雖然它們都是紅茶。
且讓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每年春天的時候,我們都要吃一樣山珍——筍。
上海人吃鮮筍,有一道菜,叫腌篤鮮。是用鮮筍切塊,跟鮮肉和腌肉一起燉湯。
成品菜湯清水潔,吃起來筍鮮香,而湯鮮美。
別具一股春天之嫩意。
而武夷山人吃鮮筍,則不是燉湯,而是炒。
五花肉切片,加蒜頭,加鮮紅椒,與鮮筍片一同清炒。
炒出來的鮮筍片照樣鮮香撲鼻,清脆甘香。
一股山珍的感覺便籠罩了餐桌。
看,同樣是鮮筍,不同地區卻有不同的吃法。
有些茶友,喜歡吃腌篤鮮,卻不喜歡吃清炒筍。也有些茶友狂喜歡筍炒肉,而不喜歡筍燉湯。
那麼,喜歡腌篤鮮的人,是不是可以認為筍炒肉「這道菜的做法」不好呢?當然不可以。反之亦然。
我們只能客觀地描述為「我個人不喜歡這個口感」,但不能說這種菜肴不好。
筍炒肉存在了數百年,必然有它的粉絲,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
吃飯跟喝茶一樣,口味因人而異。
茶友不喜歡煙小種的口味,其實只是站在個人角度不喜歡煙小種的味道而已。
煙小種有煙小種的工藝 ,滇紅祁紅有它們自己的工藝。
工藝不同,自然不能橫向對比。
說到底,煙小種有煙小種的好,滇紅祁紅有它們的妙。
各領風騷罷了。
《3》
紅茶的歷史,不如白茶,不如綠茶。
它的興起,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然而,由於紅茶的口味為番邦人士所喜,在那戰亂迭起的年代,在其它茶葉式微的時候,它飄洋過海,像一桿隱形的旗幟,高高飄揚在了日不落帝國的上空。
那是上天眷顧,讓中國人用另外一種方式,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的標誌。
細閱歷史,最早飄洋過海的那一些中國驕傲,便是煙小種,來自桐木關的紅茶。
彼時,國內的其它紅茶,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一些,還很式微,沒有能與桐木紅茶相抗衡的知名度。
這些煙小種,從雄關漫道的桐木村運下來,再途經漫長海道,來到異國他鄉,先是被貴族所喜,後漸漸為平民階層所愛。
最初,番人用煙小種煮水,然後倒掉茶水,拌進胡椒孜然鹽等等佐料,單吃葉子。(詳見錢鍾書《圍城》)
後,放置壺泡,杯泡,再佐以糕點小食,成為上層社會貴族社交的必需品。
誰家沒有幾包小種紅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貴族。
這種地位,跟宋時大家喝點茶喝茶餅一樣,連蘇軾這樣的文學青年,喝到g一餅密雲龍,照樣如獲至寶,趕緊寫首詞,發個朋*圈炫耀一下。
後來,番邦的紅茶需求量過大,而桐木紅茶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他wu們的需求,於是,桐木的茶樹們,被大量運下來,運到印度,運到斯里蘭卡,去大量種植。
他們再學了小種紅茶的製作工藝,自己開始種植與加工生產製作紅茶。
而工業化大生產的興起,以及與桐木地區物產的巨大差異,讓番人,對小種紅茶的加工,進行了改良。
他們沒有馬尾松,不能煙熏小種,不能製作煙小種,遂放棄了煙熏這道貫穿於傳統小種紅茶加工工藝始終的工序。
甚至,由於印度的氣溫與桐木的氣溫相差甚遠,他們改良了紅茶的發酵程度,進行了降低。
這就是現在大家喝到的斯里蘭卡紅茶的味道——沒有了煙香,桂圓香淡了,而花香極深。
後來,這種紅茶的工藝在世界各地推行。
再反傳回了中國。
由於這些改良後的工藝,更加適合全國乃到全世界的紅茶加工種植,數百年來,它們得到開枝散葉,並被引為經典。
倒是對桐木的氣候與物產極度依賴的煙小種工藝,這種最初也是了傳統的工藝,漸漸失傳了。
《4》
煙小種,確實是一般人喝不來的一款茶。
它的口味,自有爭議。
如同榴槤,如同臭豆腐,喜歡的人,自是喜歡。不喜歡的人,自是厭惡。
但,無論世人褒貶如何,煙小種是紅茶界的遺世明珠,這是肯定的。
相比滇紅祁紅,煙小種的工藝,是最麻煩的。
它需要馬尾松。
這種植物,武夷山脈有,別的地方,極少。若要尋,則價高,會增加成本,遂被放棄。
煙小種的茶青,自採下來開始,便一直與馬尾松的煙霧,迄邐相伴。
一連三四天,青樓的煙不停,煙小種的葉片內部,吸飽了馬尾松的煙味。進行發s酵的時候,果香里便摻進了這股獨特的煙香。
煙熏柿子的獨特味道,便生成了。
那真的是一種極好聞的味道。
村姑陳每每喝到的時候,便總覺穿越了歷史煙塵,回到了一兩百年前。
那時候,我們去奧運會,是坐冷板凳的。但我們的茶葉,卻可以成為皇室的貢品,登堂入室。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煙小種,在那個晦暗的年代,為了中國人,爭得了一線光亮。
說煙小種是民族英雄,這帽子太大了。
為國爭光吧。
這是肯定的。
於是,我更加大大地喝了一口煙小種的茶湯。
《5》
時移則事易。
滄海桑田之後,中國的茶葉,再次遠銷海外,這一次,不是被掠去的,是我們主動去的,是受邀去的。
煙小種,總算揚眉吐氣了。
每每坐在桐木的山村裡喝茶,在那桂圓湯花蜜香里,甚或在那煙香里,神思總是迷離。
這座山,見證了那段沉重的歷史。
有了這種經歷,煙小種的茶湯里,自此凝聚著從亂世到盛世的凱歌。
端起一杯煙小種,在這歲月靜好里,遙敬過往。
式微的煙小種工藝,終究會回來的,如同中國在世界上的重新崛起。
會有越來越多的茶友,喜歡上煙小種獨特的口感,而並不是那些改良過的紅茶。
它代表的是國人從弱到強的不屈不撓。
如同桐木關那座關樓一樣,壁立千仞,巍然不倒。
【後記】
原本是想寫煙小種的工藝特徵的。
沒想到一走筆,就寫起了歷史。只怪歷史書看得太多了,迂腐了。
關於煙小種的工藝與傳承,只能另開一篇來寫了。
列位看官原諒則個。
——村姑陳叩首
更多關於紅茶的原創知識
野茶、老叢、大赤甘、小赤甘、煙小種,一本花名冊喝懂桐木的紅茶
不是所有的小種紅茶,都能稱之為正山小種,它需要符合這三點條件
紅茶是紅葉紅湯?這種錯誤認知,難怪你沒有喝懂正山小種、金駿眉
什麼是正山小種紅茶?從外觀、香氣等六個角度出發,一次性說清楚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