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美股投資利器——美國50ETF

——MSCI 美國 50指數

相信今年大家都認識到了海外配置的重要性,我們在之前的文章《

該指數的基日正好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的高點,如果我們觀察近十年的收益情況:該指數累計收益為191.74%,10年中有8年收益為正,年化收益率10.8%,年化波動率16.69%,最大回撤為-30.24%。

(2013-12-5至2023-12-5,來源:WIND,註:以上是回測數據)


股價=盈利變化*估值變化,估值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長期來看會圍繞均值波動,盈利驅動則更加可靠。而美股長期的上漲正是盈利驅動的。

根據東證衍生品研究院對過去70多年美股增長來源的拆分,在1954-2023年間,標普500股價同比增速均值為9%,其中,盈利同比增速均值為8%,估值同比增速僅為3%。

指數的成分股聚焦美股核心資產,前十大成份股彙集「科技七巨頭」(蘋果微軟亞馬遜英偉達谷歌特斯拉臉書),合計權重佔比50%,集中度相比標普500(前十集中度約為28%)更高一些

下圖為前10大成分股

這些公司既有大家熟知的全球科技巨頭,迎合了人工智慧和新能源的發展趨勢,也有穩定的消費公司,還有巴菲特管理的公司、石油巨頭等,它們兼具較好護城河、盈利能力,也不缺成長性。

下圖為指數的行業權重(按照GICS分類),對除房地產外的其餘10個板塊均有覆蓋;側重信息技術(38.0%)、通訊業務(13.5%)、醫療保健(12.8%)、非日常生活消費品(12.2%)

下圖為市值分布情況,超過50%的權重分布在5000億美元的超大盤股上。


二、橫向對比


1、對比海外其他市場

下圖拉取了近15年全球主要MSCI指數的走勢對比,可以看到MSCI美國50指數(黑線)表現遙遙領先,印度(褐線)也不錯,MSCI中國(美元計價,紅線)其實前面10多年也一直能跟上的,只是最近3年跑輸比較多。(2008-12-5至2023-12-5,來源:WIND)



2、對比MSCI美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

對比MSCI美國(下圖紅線)和標普500(藍線),更聚焦美股核心資產的MSCI美國50(黑線)近十年業績表現明顯佔優。下圖為3個指數近十年走勢對比(2013-12-5至2023-12-5,來源:WIND)

分析原因,可能是這些龍頭公司盈利能力強,過去10年保持快速成長,且龍頭公司積極回購自家股票,促進了股票持續上漲。

下表列舉了過去十年的美股回購最多的10家公司(數據來源:財聯社,截至2023Q1)

這些公司正好也都是MSCI美國50指數的成分股,其中標藍的是前十大成分股,他們合計回購了超過1.7萬億美元(12.17萬億人民幣)。

這是什麼概念呢?過去10年,標普500的所有公司回顧總規模也才6.6萬億美元,前十回購就佔比超過25%。

目前(2023-12-6)創業板的總市值11.36萬億。這10家公司過去十年用來回購的錢,足夠把創業板所有公司買下來。

目前上交所總市值46.2萬億,標普500所有公司回購的錢(47.2萬億),足夠把現在上交所所有公司買下來,還有多!

資金是驅動上漲的重要因素,這些龍頭上市公司積極回購,是對公司自身價值的認可,也是他們持續上漲的重要動力。


3、對比羅素2000

MSCI美國50指數是典型的大盤股指數,有點類似我們的深證50指數。

再對比一下美股代表性的小盤指數羅素2000,下圖為近十年走勢對比(2013-12-5至2023-12-5,來源:WIND)

雖然說,拉長到幾十年去看,美股小盤確實有超額收益,但是近十年美股小盤顯著跑輸大盤,分析原因,我推測:

一是美國科技巨頭展現出強勁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

二是美股龍頭公司持續強力回購自家股票。

目前我認為這兩種趨勢並沒有看到實質性變化。


三、當前投資價值分析


1、填補了美股大盤指數的拼圖

一直以來,國內跟蹤美股寬基的QDII只有標普500和納斯達克100,納斯達克100更偏向科技。

美國50ETF是國內首個跟蹤美股大盤指數的ETF。補充了海外市場的投資工具,更適合看好美國大盤股的投資者。


2、重要的資產配置工具,美股與A股港股相關性最低

眾所周知,在組合中配置低相關性的標的可以降低組合波動。其中,在眾多可配置的海外市場中,美股是與A股相關性最低的,也是長期收益最好的,對於組合來說,可以在不降低潛在回報的情況下,顯著降低波動。

為了更好的觀察效果,下圖我用海外市場QDII基金測試了一下相關性,這樣就可以保持全都用人民幣計價,符合真實的持有體驗。(數據來源:且慢,筆者製圖)

可以看到,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美股與我們的相關性在所有可配置的海外市場中都是最低的,降低波動效果最好。

這也好理解,因為中國與全球目前的主要關係就是中美競爭關係。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兩邊押注肯定是最為保險。


3、基本面因素

美國國內的經濟形式現在很難判斷,雖然加息逐漸見頂,但是高利率會維持多久,降息降到什麼程度,硬著陸還是軟著路?今年很多機構都出現了錯判,我們普通投資者還是不要去亂猜宏觀了。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標普500中有40%以上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和美國本土的經濟相關性沒那麼強。特別是龍頭公司普遍都是全球化公司,這個比例會更高。而且營收多元化也會使得公司的盈利更加穩定。

前面說到了上市公司回購,目前來看這種趨勢依舊在延續,仍可以支撐股價。根據包括Cormac Conners在內的高盛策略師的統計,美國公司今年已經宣布了大約90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這將是有記錄以來第三高的年度回購總額。(數據來源:智通財經,2023-11-29)


4、估值因素

美股現在的估值分化比較大!如果觀察標普500倒是還好。下圖是標普500近10年的PE變化,估值一直在18-30之間波動,主要是盈利驅動上漲。目前24倍,處於74%的分位數。

(截至12-7,數據來源:wind)

但是七巨頭的估值則比較高,當前平均PE為47倍,比標普500高了不少。自2023年以來七巨頭股價平均漲幅超過100%,而除掉七巨頭以外的其它公司的累積漲跌幅平均值約為1%。(截至12-7,數據來源:雪球

也就是說,七巨頭貢獻了今年來絕大多數的漲幅,其估值甚至已經接近當年「漂亮50」的估值水平,需警惕估值回調的風險。

不過,也有許多華爾街人士認為七巨頭的估值高於標普500是合理的。一是因為這七家公司普遍擁有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可靠的現金流;二是它們都在2022年的熊市中大幅下跌;三是2023年AI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們普遍認為這七家公司將成為人工智慧熱潮的最大受益者。

短期總是很難判斷,但是長期來看,美股大盤的投資價值和資產配置價值毋庸置疑,值得關注。最後介紹一下,跟蹤MSCI美國50 的ETF是美國50ETF(QDII)(513850)

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為個人研究分析,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操作盈虧自負。文中涉及到的個股僅作為舉例,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聯閱讀:

海外市場將成為今後投資的勝負手?

從零開始,學習投資海外市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