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不好做了。
國貨出海,有些難了。
但或許,並非如此。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10月我國外貿出口2748.3億美元,同比下降6.4%,連續六個月處於同比負增長狀態。
無論是國內訂單銳減還是海外訂單疲軟,都讓工廠主們不得不開始考慮新的出路。
如果在拼多多內部,問員工「Temu」這個單詞如何發音,10個員工或許會給出10個不同的讀法。
但就是這個連內部員工都不太熟悉的應用,卻在全球掀起旋風,屢登海外應用排行榜榜首。
與此同時,以Temu(多多跨境)為代表的「新變數」如鯰魚般攪動全球電商市場,憑藉極致低價大殺四方。
各大跨境電商平台也陸續推出「全託管」業務,向供應鏈上游的工廠拋出橄欖枝。
過去一年,拼多多內部非跨境業務員工可能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是悄然發現身邊開始出現不同膚色的同事。
報銷背板上的文字從漢字變成了雙語。
不少同事的花名從中文變更為英文。
在拼多多廣州辦公室,開始隨處可見海外地名的標籤,比如紐約、紐西蘭……
但多多跨境業務的迅速成長,讓商家、競爭對手甚至自己的員工都始料未及。
上線不到半年,Temu便登上美國NFL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的年度冠軍賽(超級碗)。
商品覆蓋除食品、日化品外的所有品類;深入百餘個國內產業帶,助力萬餘家工廠成功出海。
觸達北美、澳洲、歐洲、亞洲等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消費者。
不得不說,Temu自去年9月上線以來,增速驚人,扭轉了製造業工廠「出海難」的困境,也讓行業對「全託管模式」有了更多的好奇和學習。
Temu的出現對我國外貿有哪些影響?
Temu又讓跨境電商的格局有了哪些改變?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楊昕怡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平台做,國貨出海抓好生產就好,這就是分工成就。
Temu的成功路數,基本上是複製了拼多多在國內的套路。
廣告獲客、低價留客,是進入成熟市場最正常不過的打法,在電商長尾和拼多多砍一刀模式下,能夠快速覆蓋市場,衝擊目標用戶群體的消費心智,並滾雪球一般實現社交裂變。
跨境電商的低價套路只是敲門磚,真正要留客和持續性發展還是看品類。
不管電商平台在具體的使用玩法上採取何種套路,無論是社交電商、種草、直播帶貨還是其他,最後的核心依然是獨特性的產品。
同質化產品中新價格最優、獨佔式產品上體驗更強,才能突破國界。
而拼多多通過全託管模式,讓國內製造業有了較好的出海方式,可以集中力量抓創新、促生產。
拼多多也由此獲得了在海外市場縱橫的獨有產品(優質國貨),雙劍合璧之下,跨境電商也就告別單打獨鬥,成為了產業鏈上的強悍接力。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