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齊萌 深圳報道
2月11日,廣東省政府公布《關於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互促互強,打造優勢產業鏈條、產業集群、融合示範載體和產業生態圈,為廣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對此,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廣東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有助於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服務業與製造業協同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2條舉措並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全面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大力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互促互強,打造優勢產業鏈條、產業集群、融合示範載體和產業生態圈,廣東省制定了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
首先,推動製造業與科技服務融合。推動科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進行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交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先使用後付費」模式,圍繞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推動製造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和中試驗證平台,到2025年,建成30—50家省中試驗證平台,到2027年,現代化中試驗證平台體系基本建成,中試公共服務能力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同時,推動製造業與設計服務、人力資源、技術服務及質量服務等融合。持續深化工業設計賦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推動更多中小企業應用工業設計,加快設計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通過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人力資源事務外包、共建人力資源共享中心、發展專業性人力資源服務等方式,實現業務全鏈條深度融合。持續提升智能製造、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生產服務水平,打造一批融合轉型試點示範,形成推廣一批端到端的集成式服務產品。在重點產業集群推動建立一批「一站式」服務站點,支持企業實施「灣區認證」,圍繞製造業重點領域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再者,推動製造業與電子商務及現代物流融合。支持企業加快電商服務與製造業原材料採購、生產製造、終端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的業務協同,重點聚焦電子信息、家電、輕工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開展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商融合發展試點。到2027年,建設20個「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培育100個銷售額億元以上的電商品牌。
在與現代物流融合方面,構建快遞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網,推動快遞業廣泛覆蓋製造業環節流程,培育一批類型多元、各具特點的融合發展典型項目。到2027年,培育200個快遞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示範項目。
另外,《若干措施》提出培育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台、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到2027年,打造形成10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廣州圍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商貿物流、科技金融等領域打造區域性、全國性服務平台和服務中心,形成25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深圳打造國際供應鏈資源要素配置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設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服務基地,形成3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佛山、東莞、惠州等分別形成15個、10個及1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此外,《若干措施》提出,要推出「引進來」「走出去」,支持橫琴聯動澳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性品牌展會和產業主題展會,支持前海打造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和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支持南沙構建「一核引領、多區聯動」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格局,支持河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
深度融合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工業化後期和從工業經濟轉向服務經濟時代的一個普遍趨勢,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製造業與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郭朝先此前在其論文中提到。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到,要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建設製造強國。
同時,據鄭磊介紹,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也提出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是落實這些政策的重要舉措。
對於廣東而言,鄭磊認為:「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科技服務、中試驗證平台等能夠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能夠幫助廣東製造業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市場份額。通過在全省範圍內布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能夠帶動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對於廣東製造業企業來說,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若干措施》能使製造業企業獲得更專業、高效的生產性服務支持,在技術創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將得到助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對製造業行業而言,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協作,加速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推動廣東製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邁進,鞏固廣東製造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領先地位。」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