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資本創始合伙人許小林:Biotech「向左」or「向右」?

2024年12月09日16:02:05 財經 1813

當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邁入新周期,行業內卷加劇、資本寒冬籠罩、地緣政治多變,使得Biotech承壓前行,倒逼醫藥創新升級。11月30日-12月1日,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廣州成功舉辦,探索行業發展趨勢,尋求創新破局之道,推動醫藥創新高質量發展。

與會同期,華蓋資本創始合伙人許小林接受媒體採訪,面對當前的環境,他認為創新葯企必須回歸本質,聚焦解決臨床需求,挖掘產品管線的優勢;他建議Biotech縮短管線,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花在打磨自己的產品上。他從投資人的視角出發,就當前資本寒冬之下,創新葯企如何應對出海和併購、資本如何退出等熱點話題給出了相關建議。

01

會投的是徒弟,會退的才是師傅

Q:醫藥行業投融資較為缺乏「耐心資本」,培育耐心資本的難點是什麼?

許小林:沒有一個資本天然叫「耐心資本」,如果被投的企業是優質的、長期成長的企業,所有的資本都是有耐心的;如果所有的GP都賺錢,LP也是有耐心的。當前市場缺「耐心資本」主要是退出遇到了問題,LP投給GP的錢很難得到回報,使得沒有更多的新資金投給股權投資管理人,導致這些GP不願意把錢投給需要更長時間退出的創新企業,以致大家認為市場缺乏耐心。

「耐心資本」需要全社會,從投資的方方面面努力——從國家政策方面加強引導,到專業型LP的打造,再到GP投資行為的規範化,這樣才能解決「耐心資本」的問題。隨著中國生物醫藥的政策和發展越來越好,有耐心的資本會越來越多。

Q:很多機構說把「退」放在第一位,華蓋資本今年是不是也把「退」放在第一位?如果是這樣,在退出項目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投資的醫藥標的和前幾年的決策有沒有變化?

許小林:投資行業有一個很俗套的話——會投的是徒弟,會退的才是師傅!我們經常和研發人員交流及產業交流,清楚行業未來的趨勢和走向,所以在投資大趨勢上不會看錯,但很難找到最好的退出時機,退出問題所有機構面臨的共同問題。近年來中國市場所有的機構,不論是美元,還是人民幣,不論是國企,還是民營機構,所有的GP都面臨如何退出的問題。中國的企業,不管是海外架構,還是中國本土公司,A股港股或者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都在下降。在耐心資本的前提下,我們為了對把錢交給我們管理的LP有交代,必須要考慮退出問題。所有的資本都是有時間要求的,如果沒有時間要求,大家不會以退為進。

Q:在這種環境下怎麼退?

許小林:政策層面應予以支持,所有的創新都是要時間的,沒有一個創新是一蹴而就的,國家要鼓勵創新,暢通資本退出的渠道。如果在資本需要退出的時候,把二級市場的大門關了,是不可持續的。大家坐在不同的凳子上有不同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投資管理人必須順應短期遇到的問題,比如遇到一些好項目可以往海外市場推;對某些項目以退為進,我們可以和有併購能力、有併購需要的上市公司共同投資,密切關注行業整合,這些整合對IPO的需求不像其他的成長型公司迫切,這也是這兩年併購火熱的原因之一。

02

併購重組將成為退出的主流模式

Q:今年以來醫藥領域併購整合案例不斷增加,尤其是在中國證監會發布「併購六條」鼓勵併購重組以後,併購的案例越來越多。除政策因素以外,醫藥企業今年的併購整合案例激增的原因是什麼?這股併購熱潮可以持續多久?

許小林:股權投資行業在美國70年代興起到現在,最核心的退出方式是併購重組,而不是IPO,只是中國在過去二十年發展過程中,沒有把真正主流的併購模式發展起來,反而IPO成了最主要的發展模式。現在由於IPO受阻,逼迫大家考慮更多的退出方式,恰好這個時候,中國證監會交易所出台了「併購六條」,鼓勵上市公司收購非盈利資產,鼓勵上市公司跨行業收購,在IPO阻塞成「堰塞湖」的情況下,給了很多未來有商業化潛力和盈利能力的創新型企業一個很好的退出機會。醫藥創新領域併購重組,目前看來是熱潮,可能由於時間的關係,目前還沒有看到更多的成功案例,只是看到了很多人在實操,包括我們自己投的很多項目都在緊鑼密鼓地請券商和上市公司做相關的談判。至於何時得以批准,何時得到二級市場的認可,尚在等待的過程中。畢竟這是未來的主流趨勢,相比Newco,我覺得併購重組跟現金流好、已上市的公司之間,和一些研髮型創新型的企業之間做好的整合,會成為未來的主流退出方式。

Q:併購重組的主題非常熱,近期很多企業頻頻發起對外投資協議轉讓、併購重組的事項,您覺得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許小林:十年前我管過併購,併購內生的驅動力是節約研發時間和成本,大公司研發效率並不比初創公司高,當一些大公司、平台型公司成長起來以後,有很好的產業化能力和商業化能力,但在研發上可能缺乏靈活性。創新型研發企業,雖然公司體量小,但是決策效率高,促使了研發效率高。研發主導的創始團隊如果自己去布局產能,自己做產業化、商業化,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很大,成長為平台公司的難度大、概率低。在這種情況下,併購充分發揮了大公司和初創企業的能力,是一種很好的重組模式。

美國市場主流的併購大多發生在大品牌公司的創新型品種,大公司之間整合優勢,使得某一個方向更具競爭優勢。比如腫瘤管線,某企業可能在某一個適應症領域更具核心競爭優勢,通過分拆和併購可以達到很好的整合要求。

中國的驅動因素有本質上的驅動型要求,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新的品種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些央企缺乏研發的能力,短期的併購高發的驅動因素,受政策、IPO受阻以及二級市場等因素的影響。

從長遠來看,併購會成為整個行業優化的主流模式,中國現在有將近5000家葯企,如果不通過併購,很難做到規模化和集中化。在規模化和集中化的過程中,中國需要三五百家葯企就足夠滿足老百姓的需要,大量的企業或死掉,或會被其他頭部企業整合。

併購整合在未來一定會成為主流,其背後最核心的邏輯是整合後形成更強的產品管線,或者形成更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公司,這是最核心的驅動力。

Q:您剛剛提到併購未來會成為主流,在這種趨勢下,您對中小醫藥企業的生存策略有什麼建議?如何通過合作聯盟來應對大型併購帶來的競爭壓力?

許小林:在當前的情況下,企業創業非常艱難,要拿到錢非常不容易。我的建議是縮短管線,不要為了讓自己的PPT更好看,非要搞三五個管線。每一條管線只要擺在那裡做,就一定有費用產生,一定會招聘人員。不要擔心自己的管線變得單薄,哪怕只有一條管線,只要數據做得好,能解決臨床的問題,仍然有投資機構會投,仍然有機構會收購你的公司或者管線。

越是在資本退出難的情況下,越要回到研發或者做企業的本質,最終所有人都要回到究竟解決什麼臨床問題,在解決臨床問題中,你跟競爭對手比核心優勢在哪?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花在打磨自己的產品上,這是我對所有企業唯一的提示,只有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市場還是有的。過去兩年,二級市場大跌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在投初創型企業,很多初創型企業甚至看不到IPO的希望,但團隊確實優秀,包括里程碑都發展得很好,我們還會持續追加投資,好的產品和企業的團隊終歸是稀缺的。

03

Newco模式火爆,

出海或是Biotech的必選項

Q:您怎麼看待Newco火爆背後的原因?您覺得Newco模式是否適合所有的Biotech企業,它熱度是否可以持續?

許小林:Newco模式火熱是特殊時期下的產物,如果中國二級市場的退出通道通暢,它不會這麼火熱。Newco模式過去不是所有創新企業的必然選擇,只是融資遇到了困難,Lisense-out遇到階段性困難,很多時候是MNC在看產品管線的時候,在短期里無法出手、達不到其要求情況下的一種過渡性選擇。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Newco模式就是用時間來換空間,用一批新的資金、新的資本市場對產品的認可換取未來產品上市、併購的交易機會,這是階段性解決產品研發往前推動的合時宜的選擇。在資本市場成熟的情況下,這個模式未來不會成為特別常規的模式。

Q:除了Newco出海模式,還有哪些出海方式?現在是出海的好時機嗎?出海是創新葯企的必然選項嗎?

許小林:最近兩三年出海火熱,除了Newco模式,還有在海外設廠的模式,工廠出海等模式。不管是藥物創新還是器械創新企業,過去由於團隊的能力或者各種客觀的原因,導致他們在創業初期局限在中國市場。就產品本身而言,沒有一款葯、一個設備僅僅只為中國大陸患者而研發生產,產品本身無國界,過去只是由於自身團隊能力,以及我們在中國市場已經有足夠的收入利潤,可以覆蓋生產成本。來到今天,一方面創新葯、創新器械企業發展起來了,另外一方面,資本的融入,新增的創業公司加劇內卷,單純依賴中國市場已經很難賺錢了,倒逼著企業出海。企業但凡不出海可以賺到錢,有很好的生存機會,他們也不會選擇出海。

出海已經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不管是為了規避關稅的影響,還是規避市場的競爭,或者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各家企業訴求不同。比如邁瑞這類頭部企業出海,他們的海外營收佔比接近40%,給了中國很多企業信心。大家看到一個過去做代理起家,然後到自主產品,從中國公司變成全球化的公司,公司達到如此大的體量,海外業務佔比如此之高。又比如百濟神州這樣的創新葯公司,更是讓新成立的創新型企業看到了機會,有一些單品僅在美國上市就可以做到10億美金以上的銷售。這些頭部成功的企業給很多內卷下尋找新市場和收入的企業看到了機會,他們是榜樣的力量。

Q:出海是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同時也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風險,比如地緣政治或者中美衝突,您覺得現在對於風險的預估已經到了最高的階段了嗎?還會更壞嗎?如果未來還會更壞,當下醫藥企業該做哪些準備?

許小林:我們不排除出海是為了攫取利潤,我觀察到更多的企業出海是因為在國內遇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生存和發展,被迫出海。如果在不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的被動出海,會產生很多問題。我們的產品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對當地的產品准入制度、市場和患者的情況不甚了解,帶來多樣化的問題和風險。然而,出海的風險再大,也大不過創新藥物的研發風險,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出海所冒的風險對中國的創新葯企而言都是值得的,這條路風險再大,也是必須要走的。

04

國資是支持創新葯發展的重要來源

Q:今年以來很多地方的引導基金表現活躍,這釋放了什麼信號?對推動醫藥行業的回暖有何作用?

許小林:經過疫情三年,地方的工作重心轉回到經濟工作上來,這三年各地方經濟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地方財力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看到「924」新政以來,財政部最大的政策是地方化債,如果化債不解決,地方引導資金活躍或是一個假象。如果化債工作解決得好,地方通過資本招商的方式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所以引導基金的活躍和地方經濟發展直接相關。

Q:國資在創新葯投資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許小林:國資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按照外資和人民幣資金來區分,在這兩年的國際環境下,美元基金並不活躍,這幾年中國大陸支持創新最活躍的是人民幣基金。穿透來看多個口徑,股權投資領域有接近70%的資金是來自國資,即國資在整個股權投資行業里佔據了2/3的出資體量。細分到創新葯領域也差不多,國資仍然是支持國內醫藥創新發展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國資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市場化的GP管理人能夠更專業地支持創新企業的發展。

*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僅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華蓋資本創始合伙人許小林:Biotech「向左」or「向右」? - 天天要聞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完美世界2024年虧損或超11億,決定關停4個項目 - 天天要聞

完美世界2024年虧損或超11億,決定關停4個項目

文/秋秋1月17日,完美世界發布了2024年業績預告。報告顯示,公司本年度歸母凈利潤預計虧損11億-13億元,同比轉盈為虧;收入預計為55億-56億元,同比有所下滑。報告也預估了去年遊戲業務的經營情況,其中歸母凈利潤預計虧損6.5億-7.5億元。遊戲業務表現不佳的原因為:1. 公司在報告期內審慎決定關停項目《完美新世界(Perfe...
「穩」有支撐 「進」有動力 - 天天要聞

「穩」有支撐 「進」有動力

研讀2024中國經濟年報,可以看到「穩」是主基調,「進」是大方向。 面對前進中的困難和挑戰,各地區各部門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動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經濟結構在向優、動能在向新。「經濟爬坡過坎的過程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 中國...
歷史何曾相似:中國經濟再次開啟了強刺激的節奏 - 天天要聞

歷史何曾相似:中國經濟再次開啟了強刺激的節奏

金融危機爆發時,外部環境在惡化。  於是,有了2008年的「貨幣適度寬鬆」政策,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中國出口企業受到巨大衝擊,國外訂單減少,大量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國內消費市場也不景氣。然後,要做一個比較,2025年所
每股1.41元!華為2024年分紅方案出爐 - 天天要聞

每股1.41元!華為2024年分紅方案出爐

華為作為一家提供「頗具競爭性薪酬」的企業,其每年的分紅方案一直是外界關注的話題。 1月18日,據媒體報道及記者從多位華為員工處獲悉,華為2024年度ESOP(員工持股計劃)每股分紅方案已出爐——每股分紅1.41元。按此計算,虛擬股分紅收益率約為18%(稅前)。 華為員工收入由工資、獎金和分紅等構成,分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
IMF最新2025年GDP增速預測:美國2.7%,印度6.5%,日本1.1,俄羅斯、中國呢? - 天天要聞

IMF最新2025年GDP增速預測:美國2.7%,印度6.5%,日本1.1,俄羅斯、中國呢?

王爺說財經訊:IMF最新報告公布,上調今年全球GDP增速預期到3.3%,同時預測通脹將下降。那麼對於主要國家——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等GDP增速又是預測多少呢?一起來看看數據!1月18日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17 日公布最新的1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在報告中,IMF上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具體數據來看,IM...
十種有色金屬,產量超7900萬噸! - 天天要聞

十種有色金屬,產量超7900萬噸!

2024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超7900萬噸。1月21日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獲悉,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十種有色金屬產量7919萬噸,比上年增長4.3%。其中,精鍊銅、電解鋁產量分別達1364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