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10月份的房地產行情,本號在月初根據克而瑞披露的數據,第一時間做出了分析,得出了四點結論:
第一,10月份一線樓市的確很火熱。
第二,二線個別城市火熱,大多數城市表現平平。
第三,全國整體成交仍在底部。
第四,這一輪救市效應在10月底就在走弱。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據,再一次佐證了這四點結論。
01 | 房價,下跌仍是主流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70個大中城市新房與二手房價格數據顯示:10月份個別城市房價扭轉了下跌局面,但整體下跌趨勢沒有改變。
整體方面,10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2%;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5%;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5%。
更能反映市場價格變化的二手房,10月份一線城市上漲0.4%,為近13個月以來首次轉漲;二線城市環比下降0.4%;三線城市環比下降0.6%。
相較於9月份,雖然跌幅收窄,但仍在下跌。
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扭轉了下跌態勢,出現了上漲。
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畢竟10月份的行情是屬於一線城市的狂歡,而二三線城市則繼續下跌。
這也符合上面四點結論中的第一條、第二條和第三條。
具體來看,10月份70個城市中新房環比上漲的城市有7個,按漲幅大小依次是上海、太原、廈門、平頂山、桂林、瀋陽、深圳。
10月份70個城市二手房環比,改變了以往全線下跌的情況,有8個城市上漲,分別是北京、杭州、深圳、重慶、成都、上海、廈門、武漢。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上海、廈門、深圳三座城市10月份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價格環比都在上漲。這與其10月份火熱的行情相對應。
上海方面,上海中原地產披露的數據顯示,10月份新建住宅成交面積64.3萬平方米,環比增加39.8%,同比增加14.4%。二手房成交24376套(網簽數據),環比上漲了54.25%。
廈門,10月新房成交量創三年新高。二手房成交量環比上漲了46%。
深圳,10月份新建住宅網簽套數4153套,是9月份1686套的2.5倍。二手住宅網簽套數6118套,是9月份3191套的1.9倍。
以上都是短暫行情拉動所致。進入11月份,除了深圳熱度在延續外,其餘如上海、廈門,都在轉弱。
上海方面,上海中原地產披露的數據顯示,上周(11.4—11.10)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11.19萬平方米,環比減少58.04%。
廈門上周新房成交量環比腰斬了。
二手房,也開始走弱。
以此來看,11月份他們的價格,又將轉跌。
有趣的是,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在全盤放開限購,在成交量起勢的背景下,新房和二手房價格仍在下跌。
可見廣州樓市的復甦有多艱難。而且,廣州的行情在進入11月份之後,又下來了。
進入11月份,新房網簽量又跳水至2024套。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廣州市住建局
02 | 全國整體成交量仍在下跌
10月份的行情是屬於一線和個別二線城市的,全國整體成交仍在底部,這是本號月初分析數據的時候,得出的結論。
克而瑞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
百強房企10月實現銷售操盤金額4354.9億元,環比增長73%,同比增長7.1%,業績規模達到年內次高。
從數據來看:
一方面,從環比來看,10月份百強房企成交量的確大漲了,但成交絕對金額4354.9億元,仍只是年內第二高,成交金額還不及6月份。
另一方面,從同比來看,2024年10月份成交金額4354.9億元,比去年略高一些,但也僅僅是高過去年,縱向對比,仍是2019年以來的第二低。
國家統計局11月15日發布的官方數據,比機構披露的數據還有冷:
第一,房地產投資跌幅,非但沒有扭轉或者收窄,還在擴大。
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6309億元,同比下降10.3%;其中,住宅投資65644億元,下降10.4%。
來源:國家統計局
第二,商品房成交量,比9月份還要低。
1-10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7793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7.7%。新建商品房銷售額76855億元,下降20.9%,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2.0%。
來源:國家統計局
為了更直觀看出10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情況到底如何,本號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每個月數據,梳理了一張表格。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可以看到,10月份無論銷售面積還是銷售額,都比9月份還要低。
以此預估,到今年年末,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將從去年的「雙11」跌至「雙9」。
03 | 房地產,何時企穩
當下的中國經濟,有兩大風險和一個核心問題。
兩大風險,一個是地方債務風險,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另外一個是房地產風險。這兩個風險相互關聯。
一個核心問題是:當前經濟的最大問題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翻譯成白話就是,由於房價大跌,導致居民家庭和企業的凈資產縮水、負債率上升,大家都不願意加槓桿了,不願意消費、不願意買房,不願意擴大再生產。
官方正在著手解決。
地方債問題,官方推出了「6+4+2」化債方案。
6萬億是增量,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一次性報批,分三年實施。
4萬億是騰挪,是從原本就有的每年額度債務增量中拿出8000億元,連續五年合計4萬億,用於化債。
2萬億是延期,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也即這2萬億,到期後不用著急償還,仍按照原合同延期償還。
化債,雖然是債務置換,也即變更了債務性質。理論上,這筆錢只是從地方政府手中過渡一下,讓你借一筆低利息的顯性債務去償還高利息的隱性債。
地方政府手中,好像依舊沒有錢剩下。
但化債最大的好處在於,讓地方暫時忘記要還債的煩惱,讓煩惱延後。
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可以放開手腳發展經濟。
原本的財政收入,就可以不著急去還債,可以用於給公務員發工資,用於產業投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房地產問題,過去三年一直在解決。9月末大幅降低了京滬限購門檻,深圳外圍區限購取消,廣州全面放開。
這兩天,財政部又下調了契稅、增值稅促進成交。
但這兩個風險化解,需要較長周期,地方債問題是一個積累了多年的頑疾,目前也只是將煩惱延後而已。
房地產問題背後,是經濟復甦問題,是庫存問題,是人口問題,是槓桿率問題,不是那麼快就能夠解決的。
國際知名投行高盛,發布了近日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最新研判,這份報告中披露了很多數據:
第一,高盛給出了一個天量數據,即中國目前未售出的房地產庫存(如果全部建成)高達93萬億。
今年全年大概也就能賣出9萬億左右,而且還在下跌。這個廣義庫存,需要十多年才能消化掉。
所以,最近自然資源部推出了地方債回購房企土地的方案,但其中的價格拉鋸是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持久戰。
第二,此外高盛盤點,預計2024年房地產總債務在59萬億,這還不包括預售定金在內。
房地產債務巨額債務,意味著房企出清仍會繼續,也意味著房企降價賣房換取現金流的訴求,也會越來越強烈。
基於這兩點,高盛給出了自己的預判:
第一、中國新房房價將在2025年底企穩,2027年將略微增長2%;同時二手房房價將在2026年逐步穩定;
第二、從現在到25年底,中國房價有可能再下跌20%到25%;
第三、 2025年到2027年新房市場銷售額將穩定在8萬億水平。
事實上,本號在去年也預測過,房地產下跌到一定程度後,未來會在房屋老舊之下的自然更迭需求和改善需求平衡之下,維持在七八萬億的市場。
8萬億,可能是個底。但到底之後,不一定是反彈,大概率是長期維持在低位水平。
而且,按照人口趨勢來看,這個8萬億也不見得能維持多久。
而房價,可能會持續陰跌很多年,很難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