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財經出品 文|肖灑 編|深海
基因測序設備龍頭華大智造,股價跌跌不休。
9月10日,華大智造開盤後股價迅速走低,盤中跌逾3%,至收盤跌幅為1.5%,年初至今累計跌幅超55%。而此前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還創下上市以來的新低。
從公開信息來看,這家公司自去年以來遭遇了諸多不利局面。首先華大智造財務表現糟糕,今年上半年延續了去年的收入萎縮和利潤虧損勢頭;其次公司面臨著不確定的外部風險,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生物安全法案」,其中提及了華大智造和關聯方華大基因。
對於上述法案,華大智造聲明稱,公司不收集任何基因數據,該法案對於公司的指控存在多處事實錯誤。公司希望在後續成為正式法律之前,能夠據實修改或終止。
華大智造和華大基因,也是「基因狂人」汪建實控的兩家上市公司。然而,在華大智造股價不斷縮水的同時,華大基因曾經的光環也悄然失色,公司近年來業績停滯不前甚至開倒車,市值大打折扣。
受此影響,作為兩家公司董事長的汪建,在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身家為230億元,不及上一年的310億元。
華大智造股價創上市以來新低
股價不斷走弱的華大智造,再遭利空打擊。
據媒體報道,美國時間9月9日,美國眾議院就擬議《生物安全法》通過了一項編號為H.R.8333的立法草案,該法案擬限制美國政府提供的資金、貸款或補助被用於在履行政府資助的合同中使用被指定公司提供的某些生物技術設備或服務。
分析認為,該法案的目的,在於限制美國方面與中國的多家中國生物科技公司開展業務。被列入限制名單的企業包括葯明康德、葯明生物、華大基因、華大智造及其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
9月10日,華大智造官網發布針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聲明。華大智造稱,這只是立法過程中的一步,並不意味著該法案已成為法律。對於公司的指控存在多處事實錯誤。
華大智造強調,公司和Complete Genomics作為基因測序行業上游設備提供商,不收集任何基因數據,客戶基於公司測序平台所產生的數據均由客戶自行收集、存儲、處理及管控。
天眼查App顯示,華大智造成立於2016年,公司位於廣東省深圳市,註冊資本3.7億元,於2022年9月份在科創板上市。
目前,華大智造主要從事基因測序儀及實驗室自動化業務相關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截至2024年6月末,由汪建控制的深圳華大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西藏華瞻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有華大智造36.81%和9.97%的股份。而華大集團的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汪建也同時就任華大智造的董事長。
在華大智造獨立前的2013年,華大集團收購了美國企業Complete Genomics,獲取了測序儀相關技術,並在3年後將相關板塊分拆出來,成立了華大智造。
2019年以來,基因測序行業龍頭企業因美納(Illumina)多次向華大智造提起專利訴訟,直到2022年,華大智造與因美納就美國境內所有未決訴訟達成和解。此後,華大智造於2023年1月開始,正式進入美國市場銷售全系列測序產品。
不過,自2023年以來,華大智造的業績表現並不理想。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該公司2023年營收為29.11億元,和上年同期相比減少31.1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07億元,同比大幅減少129.98%。
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2.09億元,同比下滑16.2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8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802.70萬元,虧損同比加大。
對於營收下滑,華大智造表示,系宏觀環境、地緣政治、市場競爭等各方面的影響所致。但拉長時間來看,公司2020-2021年期間業績爆發,與當時的新冠疫情相關。隨著疫情防控結束,公司業績開始「變臉」。
值得一提的是,在備受關注的美國市場上,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當地的工廠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生產基因測序儀,主要承接美國本土和美洲的市場需求。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為 33.75%,其中美國區域業務佔比為 5.04%。
對於《生物安全法案》的潛在影響,半年報中華大智造表示,美洲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市場規模最大的區域,該法案對於美國以及部分國家在選擇公司產品上造成了負面影響,導致部分合作取消或推遲。
在產品銷售風險和業績壓力之下,華大智造的股價屢創新低。行情數據顯示,在上市不久的2022年11月,公司股價最高來到148元左右,但不久後便進入下行通道,截至9月10日收盤價為38.15元,較高點已跌去超70%。
「基因狂人」汪建身家縮水
相較於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被媒體稱為「基因狂人」的汪建,其關注度也不低。
今年5月21日,華大基因官微發文稱,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帶領華大登山隊從北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並傳回了全球首份來自世界之巔的超聲圖與腦電數據。
文章稱,這也是70歲的汪建第二次登頂珠峰,刷新了中國登頂珠峰最年長紀錄。本次攀登珠峰旨在開創性產出高海拔科研數據,深入解析人體在極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生理機制,為未來的科學和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突破和啟發。
70歲登頂珠峰,對於目標是活到120歲的汪建來說,似乎算不上什麼大事。據媒體報道,汪建從不掩飾自己對「永生」的渴望,對他來說活到120歲只是小目標,他多次表示,基因技術最終能夠讓人類實現永生。
1954年生於湖南懷化市的汪建,曾經歷過一段困苦的生活。1968年,14歲的汪建初中未畢業,便下鄉來到湖南湘西的偏遠山區。吃不飽飯的他,一度跑去糧倉「監守自盜偷米」、甚至抓老鼠來安慰飢餓的胃。
這段貧困時期的經歷,成了汪建日後奮鬥的原動力之一。後來的一次對話節目中他坦言,比起肉體痛苦,精神痛苦不值一提。
好在作為工農兵學員的汪建,獲得機會進入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學習,畢業後到北京中醫藥大學讀碩士。1988年去美國,先後在得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做研究。
汪建稱自己的人生前30年可以總結為求生、求學、留學。正是在留學期間,他開始深入接觸基因科技。
1994年汪建回國,創建了吉比愛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1999年為承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任務,其主導創建了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華大集團」前身)。
2003年SARS期間,華大基因是第一個破解病毒樣本基因組的民間機構。2007年,53歲的汪建帶領南下深圳,創辦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逐步實現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產品。
2017年,汪建推動華大基因登陸創業板,這家公司當時被稱為「基因檢測領域的騰訊」,被投資人寄予厚望。上市四個月後,華大基因從發行價13.64元一路上漲至超過250元,市值突破千億大關,汪建也因此登上了財富之巔。
然而,在風光的另一面,汪建也伴隨著爭議。新京報曾報道,他因反對女性注射HPV(宮頸癌預防)疫苗被方舟子怒懟。他也因不允許員工放支架(心臟搭橋),引發不少醫學從業者的質疑。
2022年12月,曾擔任華夏方舟國家基因庫副主任的王德明實名舉報華大基因核酸檢測問題遭毒打。隨後,華大基因再發聲明,稱王德明惡意詆毀。
現如今,構建起自己「基因帝國」的汪建,仍活躍在企業管理一線,但其個人財富受累於兩家公司業績表現,有所減少。在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汪建身家為230億元,不及上一年的310億元。
華大基因營收凈利「雙降」
汪建旗下的華大基因主要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質譜檢測、生物信息分析等技術手段,為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等提供研究服務和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
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上,相比處於上游主營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產品的華大智造,華大基因位於中游,主打基因檢測服務。但相同的是,在業績方面,隨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淡去,華大基因高光不再。
財報顯示,2023年,華大基因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43.5億元,同比下降38.33%;對應實現的歸母凈利潤約為9290.04萬元,同比下降88.43%
公司稱,受行業周期影響,公司相關檢測業務收入出現較大下降。而這已是華大基因凈利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2020-2022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約為20.9億元、14.62億元、8.03億元。
具體來看,2023年華大基因感染防控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16 億元,同比下降 77.59%,主要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營業收入大幅下降所致;同期公司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43.95%,主要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後相關檢測需求下降帶來的收入大幅下降所致。
2024年上半年,華大基因業績持續滑坡,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71億元,同比下降9.67%;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為1819.98萬元,同比下降63.45%。
分析來看,除了國內感染檢測需求斷崖式下跌,海外部分市場業務增長放緩,也是導致華大基因收入下滑的重要因素。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除中國大陸市場錄得增長之外,其他的亞洲(含中國港澳台)及大洋洲、歐非和南美洲市場的營收均同比下滑。
此外,公司在業績說明會上稱,受經濟下行影響,公司的科研院所、醫院和政府等主要客戶回款周期延長。因此,該公司應收款在上半年增加,並計提信用減值損失5818.4萬元。
有市場人士認為,在疫情紅利消失後,華大基因交出的答卷都不盡理想。
而業績支撐不足,華大基因的股價也一路走低,目前的市值僅剩約145億元,不足巔峰期的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