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
延慶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市
PM2.5累計平均濃度
24.6微克/立方米
全市並列第一
累計優良天數150天
全市最多
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
離不開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的創新實踐




在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飛手正通過遠程操作系統開展空中巡查。這套智慧監管系統能夠實時回傳高清影像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演算法,精準識別揚塵管控不到位等問題區域。發現問題後,飛手及時將問題類型、發現時間、坐標位置、問題圖像等關鍵信息反饋到區生態環境局。「我們會進行二次甄別,並根據問題所屬類型,及時推送至有關部門或屬地進行整改,實現了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高效銜接,大大提升了環境監管的時效性與精準度。」區生態環境局監督管理科工作人員謝銳介紹。

聚焦空氣質量精細化治理,今年起,區生態環境局創新引入無人機巡查技術,並建立起「空中巡查—數據研判—實時派單—閉環處置」的智慧監管機制,以低空技術與產業創新驅動污染防控效能躍升。科技賦能讓環境監管如虎添翼,無人機在科技治污領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監管廣度上,實現全領域覆蓋。目前已經深度融入環境監管工作體系,可對工地揚塵、裸露地塊、水源地保護區、入河排污口等各類環境敏感區域進行常態化巡查監測。在監管精度上,擁有技術優勢。通過搭載高精度攝像頭和感測器,能夠對複雜地形中的隱蔽污染源進行精準識別,特別是對山區、河道等人工巡查難以到達的區域。在監管效能上,實現全流程優化。通過「空中巡查+智能識別+實時傳輸」的工作模式,減少了頻繁跑現場的頻次,大大提升環境監管的時效性與精準度。今年上半年,通過無人機巡查共發現環境問題15個,整改完成率100%。

從「人防為主」到「技防優先」,無人機被廣泛應用到裸地巡查、工地降塵、污染源巡查、違法垂釣等應用場景。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在揚塵管控中推廣無人機洒水降塵;區農業農村局、公安交通支隊等各級執法部門使用無人機檢查企業違規偷排、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工地揚塵管控不到位問題等。
這份成績單不僅展現了延慶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更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媯川大地落地生根。延慶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鬍加林說:「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更硬的手段,加快實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5年行動計劃,深化『0.1微克』行動,強化水和土壤一體化共治,推進低碳發展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全面推進美麗延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