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末回表壓力與估值整改 「半年考」的雙重考驗下,銀行理財市場上演了「逆襲劇本」。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4.23萬隻,存續規模達30.97萬億元,較2024年底增長3.4%,以實際表現打破了業內有關「年中規模縮水」的擔憂,充分凸顯出了銀行理財市場的韌性與潛力。
不過,在業績表現上,2025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收益率呈現結構性分化與普遍承壓的雙重特徵,全市場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4%,較2024年末下行22個bp。
固收類產品「唱主角」,「存款搬家」效應顯著
2025年銀行理財市場「年中考」成績揭曉,在監管趨嚴背景下,仍然實現了小幅逆勢增長。
產品結構方面,在總計存續規模達30.97萬億元的理財產品里,非現金管理類的固收產品依舊佔據主導地位,存續規模達到23.4萬億元,佔比75.57%。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為6.85萬億元,佔比22.12%。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佔比2.08%,權益類產品存續規模佔比0.09%,兩者存續規模總計0.67萬億元。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規模佔比僅為0.05%。
由此可見,固收類產品仍是市場的「壓艙石」,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而混合類、權益類這類風險較高的產品佔比依然極低。
對此,上海冠苕信息諮詢中心創始人周毅欽分析認為,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的整體佔比很低,是供需雙方共同選擇的均衡結果。從需求方的角度來說,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整體保守,風險承受能力低,更青睞於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定的固收類產品,這是銀行理財客群的固有特徵,短期內無法改變。
從供給方角度來說,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經驗和能力相對欠缺,投研體系短期內無法一蹴而就,在相關產品的開發上無法投入較多的資源,這就導致了產品數量較少,投資者可選擇範圍確實有限。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行業規模較快增長,主要受多方面因素推動。首先,債市走牛帶動固收類產品收益回升,疊加資本市場回暖,「固收+」產品保持較高的收益率,吸引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其次,季末資金回表與季初資金出表的季節性規律推動規模修復,疊加銀行加大營銷力度,現金管理類、短久期產品成為擴容主力;再次,理財子公司通過優化信用債配置、量化投資等策略提升收益,加速新產品發行,強化了增長動能。
存款利率下行也是驅動銀行理財規模攀高的重要因素。1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與理財收益形成利差,促使資金從儲蓄轉向理財,「存款搬家」效應顯著。在流動性總體較為充裕的情況下,銀行降低存款利率,增加了理財的吸引力,導致部分存款資金流向理財領域。
新發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逐月下降,唯有混合類產品收益率上漲
雖然上半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實現「逆勢上漲」,但從業績表現來看,根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收益率呈現結構性分化與普遍承壓的雙重特徵,全市場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4%,較2024年末下行22個bp。
財聯社方面分析,上半年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1.5%,較上年末下降4.5個bp,核心是受存款降息的影響;純固收類理財收益率2.9%,與「固收+」類產品收益率2.4%同步走弱,分別下降18個bp和22個bp,凸顯債券利率下行引發的困局。
權益類產品,收益率下降378個bp至1.81%,商品及衍生品收益率-1.72%,大幅下降349個bp,反映股債雙殺與大宗商品震蕩對高風險理財產品的衝擊。
相比之下,唯有混合類產品依靠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成為唯一亮點。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混合類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3%,較上年末上漲0.66個bp,反映股債靈活配置策略在震蕩市中顯現出相對優勢。
業內專家表示,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多因固收類產品收益穩健,當前固收類產品占理財市場比例較高,以債券、存款等低風險資產為底層,收益波動性小,是理財規模的「壓艙石」。但降息直接壓低市場利率,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資產收益率下行,固收類產品收益空間被壓縮,部分產品業績基準下調。
值得一提的是,受底層資產以及理財估值整改的影響,今年上半年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逐月下降,據普益標準統計,今年1月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2.66%, 6月已經降低13個bp至2.53%。
從兌付達標率的成績來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理財產品迎來兌付高峰,全市場到期產品4.68萬隻,涉及資金12.2萬億元,整體兌付表現呈現「穩健但分化」的特徵。從兌付結果看,全品類平均兌付收益率2.69%,且近八成產品成功超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即達標率近80%。
展望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或將面臨降息壓縮收益與估值整改的雙重壓力,部分業內人士對於銀行理財規模持謹慎樂觀態度。
華源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廖志明認為,今年二、三季度銀行理財規模可能會有所增長,但到四季度規模將趨於平穩,全年規模增量可能不及去年,甚至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低於3年期或5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建議,銀行理財子公司應從產品創新與策略優化兩方面積極應對:一方面,推進低波動穩健產品與多元主題產品並行;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權益類資產、衍生品配置等方式提升收益。
記者:蘇冉 編輯:俞丹 攝影:蘇冉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