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幹勁、勇挑大樑——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範』新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第十三場: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在江蘇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中勇擔使命。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彤作主發布。南通市和有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就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等方面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
潮湧江海,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南通濱江臨海、區位獨特,如何發揮海洋資源稟賦優勢,加快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沿海是南通最大的資源優勢和潛力所在。南通擁有海域面積8949平方公里、佔全省1/4,海岸線276公里、佔全省1/4。」張彤介紹,近年來,南通加快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去年完成海洋生產總值近2500億元、佔全省1/4、沿海三市1/2。今年5月,全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在南通召開,吹響了新一輪向海發展、向海圖強的號角,正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 花宇 攝
一是堅持產業興海。南通既有厚實的家底,也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以船舶海工產業為例,先後建造了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全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等40多個國際國內首制「大國重器」,船舶、海工製造規模分別佔全國1/10、1/4。當前,南通正編製實施臨海地區空間和產業規劃,制定深入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大力發展綠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先進位造業以及海洋漁業、海洋服務業,積極布局氫能和新型儲能、深遠海裝備、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做大做強涉海特色園區,加快打造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二是堅持科技強海。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南通中天科技等3家企業參與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當前正加快構建面向海洋經濟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平台高水平建設,加強涉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轉化和產業孵化,發展壯大海洋新質生產力。
三是堅持人才匯海。南通推出「江海英才」「通才回通」等人才計劃,人才資源總量超160萬、居全省第一方陣。將持續放大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效應,培育壯大海洋領域企業家、高水平人才、高技術人才「三支隊伍」。
四是堅持開放活海。著力打造「黃金水道」,內河航道總里程數全省第二、面積密度全省首位,通州灣港區河海交界水域獲批江蘇首個相當a級航區,擁有4個一類水運開放口岸,2個保稅物流中心等。將更大力度落實「水運江蘇」部署,構建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新通道。
交通流量變發展增量,「八龍過江」格局加速形成
「難通」變「好通」,越來越成為南通的一張金名片。
張彤表示,「十四五」以來,南通交通建設投資連續跨越3個百億級台階,一個陸海空並進、公鐵水聯運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呼之欲出,一個四通八達的南通未來可期。
△滬蘇通大橋 南通市委宣傳部供圖
加快構建「八龍過江」格局。2008年蘇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拉開了加快跨江融合發展的序幕。2011年、2020年,崇啟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先後建成通車,南通加速融入長三角核心圈。2022年陸續開工建設了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崇啟公鐵大橋3座過江通道,「今年爭取開建蘇通二通道,深化崇海通道規劃研究,『八龍過江』格局形成後,不誇張地說,長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1座過江通道,交通格局的重塑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區位紅利,真正實現與上海、蘇南的交通一體化、生活同城化。」
積極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近年來,滬蘇通鐵路、鹽通高鐵以及城市軌道交通1、2號線等先後建成運營,成為國家沿海鐵路大通道上承南啟北的重要節點。隨著通蘇嘉甬高鐵、北沿江高鐵等項目的建成通車,屆時南通到蘇州只需20多分鐘、到上海只需40分鐘左右,將實現2小時通達上海大都市圈所有城市、3小時聯通整個長三角。
加快推動公路成環成網。高速公路總里程位居全省前三,今年將推動滬陝高速擴容、繞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建成通車。
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造長三角北翼江海組合強港;加快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
跨江融合,「創新協同區」破題長江口
江蘇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持續深化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南通如何積極謀劃、抓好落實?
△王曉斌
南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曉斌介紹,作為長江口北翼重要城市,南通持續推進深層次對接上海、寬領域融入蘇南。比如,「八龍過江」格局正加快形成;近五年滬通兩地產學研合作項目數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總數超1000項;實現多項長三角電子證照跨區域互認共享和政務服務跨省市「一網通辦」;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與上海35家三級甲等醫院開展合作。
目前,南通正緊鑼密鼓研究編製建設方案,初步確定了五個協同方向。
第一個是產業協同,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將聚焦上海、蘇南所需、南通所能,合力打造一批深耕產業創新的專業化合作園區。
第二個是科技協同,全力營造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將持續推動縣(市、區)和產業園區在上海、蘇南開展「飛地孵化」「離岸創新」協作,實現更多上海蘇南孵化、南通轉移轉化的成果。
第三個是綠色協同,統籌生態共保與綠色轉型。正積極推進新型電力系統試點,謀劃建設一批低零碳產業園區。
第四個是開放協同,主動承接上海、蘇南開放功能。探索通過「聯盟+聯動」模式,用好江蘇自貿區聯動創新發展區政策,積極爭取將協同區打造成為上海自貿區聯動片區、上海東方樞紐北向配套區。
第五個是機制協同,積極開展區域一體化改革創新。
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
南通自2012年獲批試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以來,在長三角地區率先與上海簽訂科技創新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全社會研發投入從103億元提高至333億元,提升了2.2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7件提升至58.3件,提高了21倍多……
△吳佳華
南通市科技局局長吳佳華介紹,全面推進滬通新一輪科技創新戰略合作,重點在未來產業培育方面與上海「同頻共振」,面向未來海洋科技、未來能源、低空經濟等重點領域,聚焦第三代半導體、通用人工智慧、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等科創細分賽道,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為建設更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注入強勁動能。
一是推動科技資金股權化。將探索財政科技撥款改股權投資,形成財政資金「投入—運營—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二是推動園區產業特色化。三是推動產業投資垂直化。將形成上下聯動、相互銜接的垂直化基金管理體系。四是推動創新平台市場化。比如如皋暢通「院校研發、飛地孵化、如皋轉化」鏈條,探索「創新飛地+產業飛地」的「雙飛地模式」,累計孵化了105個科創項目。將推動平台市場化建設運營,促進新質生產力項目加速孵化。五是推動科技招商專業化。
依託新興產業集聚優勢大力培育未來產業
南通提出要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將如何促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
△曹雁卉
南通市工信局局長曹雁卉介紹,2023年,南通在全國製造業50強城市中排名第12位,船舶海工、高端紡織入選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外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產值已突破一萬億元。
一是穩基礎,讓傳統產業「發新芽」。南通7153家規上工業企業,50%屬於傳統行業,貢獻了60%的產值和利潤。以船舶海工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同比分別增長40%、66%、44%。已累計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1.3萬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68.1,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抓風口,讓新興產業「長成林」。近年來累計培育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省級907家。將加快推動六大產業全面向戰新領域布局,讓更多「科創力」變成「生產力」。
三是搶布局,讓未來產業「快生根」。將積極拓展海洋能源、海洋礦產、海洋天然氣等領域,深耕「綠氫」「風光儲」等細分賽道,支持行業龍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風力、光伏、儲能、綠氫等於一體的「環保+新能源」發展模式。
以舊換新再加碼,激發內需強潛力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南通如何搶抓機遇、承接落實?
△秦艷秋
南通市發改委主任秦艷秋介紹,設備更新方面,完成工業領域設備更新1.7萬台(套)、約佔全省12%。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推出8000萬元的「補貼+讓利」措施;全市汽車報廢更新申請審核通過2084份、全省領先,新能源汽車上牌量同比增長59.5%,家電以舊換新超2.8萬台(套)。回收循環利用方面,全市回收拆解報廢車輛3.9萬輛、回收廢舊家電49.6萬台。
接下來將更好釋放內需潛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比如,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高端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在前期摸排的項目基礎上,延伸至能源電力、老舊電梯等領域設備更新,以及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在老舊電梯方面,將對全市600台老舊住宅電梯開展全面評估、更新工作,年內計劃啟動電梯加裝300台以上。
重點抓好三方面,打造一流開發區
今年是南通獲批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周年,也是南通開發區建區40周年。
△曹海鋒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2023年南通開發區實現gdp911億元,人均達26.3萬元,在全國229家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排名第21位。」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曹海鋒介紹,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持續優化開放格局,構建主平台。在g15瀋海高速以東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的新時代未來產業園,力爭通過5—7年時間,在製造業規模上再造「一個開發區」;同時,策應蘇通二通道建設,利用沿江化工園區北區騰退出的新空間,規劃建設16平方公里的濱江灣,打造「科技創新城、青年活力城」。
二是持續強化創新驅動,打造強引擎。組建以龍頭企業為支撐的創新聯合體,深化與清華、北大、復旦、南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協同打造長三角北翼重要創新策源地。
三是持續深化招商引資,增強新動能。40年來,累計吸引外商投資企業1000餘家,總投資超300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來區設立企業80多家。將圍繞開發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醫藥健康和新能源「3+1」主導產業以及未來產業布局,全力突破強鏈補鏈延鏈項目。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盧河燕/文 顧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