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今年以來,投資于海外資產的qdii產品持續火爆,掛鉤納指100、標普500等指數的多個qdii產品持續出現高溢價。雖然基金公司多次發布風險警示公告,並對qdii產品的單日申購額度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投資者仍然用腳投票,趨之若鶩。
wind數據顯示,二季度以來,多隻納斯達克100etf資產凈值出現了較大增長。其中,國泰納斯達克100etf的規模從一季度末的118.97億元增加至7月9日的136.11億元,增加了17.14億元;大成納斯達克100etf規模也增加了13.48億元,嘉實納斯達克100etf則增加了12.3億元。
表:目前市面上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產品明細 來源:wind 界面新聞整理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有26隻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qdii產品。規模最大的是國泰納斯達克100etf,截至7月9日收盤規模達到了136億元。自2022年以來,國內公募布局納斯達克指數的步伐有所加快。僅2023年就有13隻納斯達克100指數相關產品成立。
作為可以場內交易的etf,為了擴大規模,往往還會設立場外聯接基金。這類聯接基金資產的90%以上投資於場內etf。
此外,還有一些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場外基金,例如摩根納斯達克100指數等。投資者購買這類場外基金無需開通券商賬戶,憑藉基金賬戶就可以直接購買。
不過,有細心的投資者發現,雖然是跟蹤同一指數的同類產品,這些基金的收益率卻各不相同。以etf為例,截至7月9日,華夏納斯達克etf今年以來回報率為24.33%,而招商納斯達克100etf的年內回報率為19.66%。而同樣是場外聯接基金,建信納斯達克100的年內回報率為23.67%,而萬家納斯達克100指數年內收益僅為15.18%。
是什麼造成了同類qdii產品的收益差別?
「以etf為例,首要原因肯定是場內溢價。今年以來華夏納斯達克100etf一直處在場內高溢價的狀態,投資者的大量買賣推升了場內的交易價格。」業內人士分析。今年以來,該etf已經發布了超100則高溢價風險提示公告。
除掉場內溢價的因素外,匯率導致的估值偏差則是最主要原因。
自媒體大v「思哲與創富」表示,以大成納斯達克etf為例,它是按照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進行計算估值;而華夏納斯達克etf則是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天16:00公布的人民幣匯率實際價格進行計算估值。
具體來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只是央行發布的參考指標,並不是實際成交價格。qdii基金每天凈值更新的時候,基金會將外幣資產按照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再更新凈值。如果趕上了匯率升值,就是人民幣變貴了,那麼外幣折算成人民幣的時候就會變少,導致收益下降。
舉個例子,假如一隻開放式qdii基金收到100萬人民幣的申購,它把這100萬換成美元得到100/7.3=13.7萬美元。但是,這13.7萬美元在估值時用的是中間價7.1,所以估值的時候得到13.7×7.1=97.3萬元。
也就是說,一個基金只是換個匯,沒任何投資,基金估值就少了100-97.3=2.7萬。
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極端情況下,一隻迷你qdii基金,收到一筆大額申購,光換匯它的凈值就少了2.7%,但這其實就是估值偏差,因為基金資產並沒有減少,當把美元換回人民幣的時候,這個低估就被抹平了。第一天換成美元,基金凈值「跌」2.7%,第二天換回來就又「漲」2.7%,那第一天申購第二天贖回的人,閉眼賺了2.7%,而這錢是因為估值偏差被攤到了老的持有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只要實際匯率高於中間價,那用中間價估值的基金都是「被低估」的。
既然會出現較大的估值偏差,為何沒有基金管理人會修改基金合同?
「qdii產品這兩年才比較火爆,此前都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很少會有人關注到這個匯率估值偏差。行業一直公認用的都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所以也沒有太大問題。而修改基金合同則需要召開持有人大會,時間會拖得比較長。」上述人士建議,投資者在選擇qdii時,優選規模大一些的基金,「這樣即使出現估值偏差,也會因為規模的原因被攤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