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上午,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數據局、新華通訊社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主題是「建設數字友好城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致辭說,數字經濟已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指出「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要「打造開放、包容、非歧視的數字經濟環境」「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
數字友好城市的核心理念在於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城市治理、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全面優化。「友好」體現為技術應用的便捷性,以及對社會負責、對自然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北京憑藉豐富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蓬勃發展,去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超 2.2萬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5%。在此基礎上,北京從創新友好、場景友好、市場友好、治理友好四個方面協同發力,積極建設數字友好城市。
7月2日上午,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開幕,本次大會以「建設數字友好城市」為主題。主辦方供圖
一、創新友好:營造技術創新生態
數字友好的根基在於創新,北京致力於營造技術友好的創新生態,促進數字技術創新性突破。一方面,北京通過搭建「全球數字技術創新網路和共享平台」,吸引國內外創新資源匯聚。以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開放平台為特色,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突破地域與制度限制,匯聚世界智慧來建設數字友好城市。另一方面,北京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信息、6g等前沿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湧現出全球首個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悟界·emu3」、能深度思考的ai智能體「autoglm沉思」等ai新技術新產品。北京憑藉構建開放創新平台匯聚全球資源、聚焦前沿領域,加大研發投入並取得豐碩成果,為數字友好城市建設築牢了技術創新根基。
二、市場友好:塑造數字產業新優勢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友好的市場環境同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土壤。北京以「發展友好的市場環境」為目標,推進國家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及數據管理、資源、流通交易「三中心」建設。一方面北京通過明確數據權屬、構建可信流通與價值評估體系,為數據要素市場化提供保障。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基於實現秒級數據確權的「長安鏈」技術,設計數字要素備案交易額達100億元。另一方面,北京致力於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解決數字技術的市場落地問題,同時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首鋼通過構建基於ai機器視覺的智能視覺體系,實現鋼鐵製造從人工經驗到智能模型的全流程智慧化升級,生產線運轉效率提升21.2%,產品缺陷減少35%。北京銀行通過深度探索aib平台,以ai賦能資金交易、財富管理等數字經濟技術,使得運行流程和服務模式有了深度變革。這些案例都表明,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助力北京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塑造數字產業新優勢,為市場主體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場景友好:賦能社會美好生活
數字友好的溫度最終體現在為民所用的豐富應用場景中,只有將數字技術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融入人們的生活和實踐中,我國的數字友好城市才能真正發揮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北京以世界級數字基礎設施為支撐,提出並踐行「場景友好的數字應用」理念,重點開放拓展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惠民領域,使得民眾真正體驗到數字友好城市的魅力。在交通方面,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創新等多方面共同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融合,全市1.6萬個路口的ai信控系統使高峰擁堵指數下降15%,有望在近些年解決公民出行難、駕車堵等一系列大城市「交通病」問題;在醫療領域,北京實現全市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聯互通,「京通」小程序覆蓋299家醫院,通過智能調度使號源閑置率降低20%;在養老方面,北京推動社區養老機器人的應用,藉助情感計算識別老人的需求,從而為每一位老人精準制訂養老方案,真正實現「老有所養」。這些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從解決百姓可感可知痛點入手,印證著數字為民的承諾,彰顯了北京數字友好城市建設的優勢。
四、治理友好:構建開放友好治理體系
「治理友好」是指制度、規則等能夠促進治理目標的實現、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併兼顧多元主體的合理訴求,從而讓治理過程更順暢、更具可持續性。不同於以往傳統的治理方式,數字時代的治理範式亟須以開放包容重構。北京積極構建開放友好的治理體系,加強數字領域國內國際合作。「京辦」 智能政務協同辦公平台貫通北京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體系,覆蓋北京所有區及114家市級單位,支撐50餘萬名政務人員在線辦公,實現了跨層級、跨部門高效協作,極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同時,北京積极參与到國際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構建之中,設立首個全國性數字經濟企業出海服務基地,通過數據跨境流動的「先行先試」,北京自貿區「監管沙盒」將120項規則轉為智能合約,59家企業通過出境評估,既助力於企業出海,更參與塑造全球數字新規則;加入depa(《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工作組貢獻「北京方案」,推動「全球數字友好城市合作互鑒」;聯合國代表白雅婷評價稱,「北京大量全球領先嘗試對國際社會有重要參照意義」。
北京建設數字友好城市的實踐,是一場以創新為基、市場為脈、場景為橋、治理為綱的系統性變革。創新友好為城市注入數字技術的源頭活水,以全球資源匯聚與硬核突破築牢發展根基;市場友好激活數字經濟的內生動力,通過數據要素流通與產業融合釋放增長潛能;場景友好讓數字紅利滲透到民生之中,用智能應用解決百姓急難愁盼;治理友好則為這一切提供了制度保障,以開放包容的體系平衡多元訴求、提升治理效能。這四個維度協同發力,既彰顯了北京作為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的擔當,更勾勒出數字時代「技術向善、城市向暖」 的發展圖景,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北京方案」。
文/王鵬(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