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和氣一號」項目在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股票代碼:601985)投資控股的田灣核電基地正式建成投產,這標誌著我國核能綜合利用從單一發電、滿足城市居民供暖後,拓展進入到工業供汽領域。

核能「變形記」
一個「勇」字入局
目前,田灣核電正在新建7、8號機組。為什麼不直接考慮在新建的機組上開展項目?「這不是我們一家企業的事情,我國節能減排的形勢不能等,石化基地的轉型、地方經濟的發展也不能等。再說,哪有萬事俱備的項目,總是需要些勇氣才能真正地闖出新路。」張毅說。
又是一個「勇」字破局
3月的料峭春寒中,歷時21個月建成的田灣核電蒸汽供能項目拉開了聯合調試的大幕。在這個問題扎堆、矛盾扎堆、人員也扎堆的時刻,負責「和氣一號」的江蘇核電運行二處副處長武文奇在調試高峰期索性住到了現場,開始了「連軸轉」的工作模式。
4月29日,第一次全線通氣的聯合調試給武文奇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幾乎所有參建人員都在現場,綿延20多公里的整條管線,幾乎每一個介面、每一處閥門都布滿了技術人員。大家都在忙碌地記錄蒸汽通過的各個參數。搞項目這麼久,這麼大的場面我也是第一回見。」他告訴記者。整體啟動調試涉及設計單位、土建安裝、設備廠家、運行操作、搶修待命多個專業,指揮了近300人,8項綜合試驗均一次成功。
兩年前,出色的專業技能和12年維修經驗讓江蘇核電設備管理處設備管理科科長鬍海波脫穎而出參與到蒸汽供能項目中來。這個項目留給他最初的印象就是「規模大」,「光是廠區綜合管線工程,就長達1082米,安裝範圍跨度廣泛,需要協調的事項數不勝數」。
很快,胡海波就發現施工量大不算難,更難的是變數多:「因為沒有經驗可循,我們的施工經常出現與計劃不相符的突髮狀況,以打樁這件施工中的小事為例,我們預計樁基200根,實際上的樁基量卻高達1689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