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被立案,三任財務總監都沒搞懂該怎麼算賬,稀里糊塗造假73億

2024年03月25日17:25:24 財經 1864

總體來說,國企比民企要靠譜,畢竟是有背書的。

不過,在繁雜的股市裡,很多東西都很容易就被資本侵蝕了,於是,國企也常犯錯,隨便網上查一查,因違規被證監會處罰的國企並不少。

比如江蘇南通金通靈,連續6年造假,要不是東窗事發都還不能自拔,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罰款150萬,對4個相關責任人合計罰款420萬。

比如江蘇舜天,持續時間比金通靈更誇張,連續13年造假,估計自己都信以為真了,最終公司被罰款1000萬,5個責任人被合計罰款430萬。

江蘇這兩家以造假時間見長,而上海上實發展則以規模「取勝」,虛增營收47億,虛增利潤6億,相應的罰款也拔得頭籌,公司加上個人總共被罰了2545萬。

罰款金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造假情節的輕重,看起來,造假總額比造假時長對處罰力度的影響要大得多。

而近日,又一家國企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其造假金額則大大超過了上市發展。

國企被立案,三任財務總監都沒搞懂該怎麼算賬,稀里糊塗造假73億 - 天天要聞

根據上市公司中泰化學的公告,中泰化學自身以及控股股東中泰集團都先後雙雙收到了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

立案緣由有兩點,一是控股股東非經營性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二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

關於佔用資金,比較剛性,是與非的界面很清晰,灰鴿以為沒什麼可說的,查清楚了該怎麼罰就怎麼罰,但財務造假的說道就多了。

立案調查之前,中泰化學已經被執行了行政監管措施,要求責令改正,而證監會下達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中關於中泰化學造假的定性是這樣的:

中泰化學及其子公司未恰當選擇貿易收入核算方式,導致財務數據披露不準確,虛增營收73億」。

這句話傳遞出的意思似乎是,並非故意,而是會計操作失誤形成的會計差錯,稀里糊塗就把假造了,或者可以稱之為無意的「被動造假」。

這個定性很關鍵,一個是故意,一個是無意,對於行政處罰的力度可能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國企被立案,三任財務總監都沒搞懂該怎麼算賬,稀里糊塗造假73億 - 天天要聞

不過,灰鴿以為,要證明是主觀故意還是客觀無意太難取證了,與其在這上面糾結,不如就當成客觀無意來看待,八卦一下財務總監的「水平」。

八卦之前,我們需要先簡單的了解一下,貿易收入的核算方式到底有多複雜,竟然會讓中泰化學的2020-2022年三任財務總監都沒搞懂該怎麼算。

會計準則對貿易收入有兩種演算法,分別叫做總額法和凈額法,專業術語看起來挺複雜,但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京東自營的模式是自己先把商品買到自己倉庫中,然後慢慢賣給用戶,賺的是差價,京東自營的營收就是它賣出的所有商品的價格總和,這就是總額法。

阿里巴巴的模式是做中間代理人,把用戶和賣家拉在一起自行交易,但錢得從阿里巴巴過,阿里巴巴不知道賣家掙了多少差價,自己的營收不是賣出商品的總價,而只是代理手續費,這就是凈額法。

可見,按總額法計算的營收大大高於凈額法,所以京東的交易額雖然沒有阿里巴巴多,但營收卻是阿里巴巴的好幾倍。

國企被立案,三任財務總監都沒搞懂該怎麼算賬,稀里糊塗造假73億 - 天天要聞

當然,現實中的貿易業務可能並不像京東和阿里巴巴之間的區別這麼涇渭分明,但灰鴿作為一個門外漢都能理解到這樣的程度,更何況專業的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呢。

也許有人說,京東和阿里巴巴的例子不能準確反映兩種核算方式,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例子體現了貿易兩種核算方式的本質,一個多,一個少,這才是犯錯的根源所在。

上市公司都希望規模越大越好,當有了能夠在模糊中選擇大小的機會,這個選擇題,相信所有人都會做。

一個更直接的證明是,上市公司因貿易收入核算錯誤而形成財務造假的案例並不少,但99%都是多算了而不是少算了。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人的主觀意願沒法證明,到底是真不懂還是假糊塗,只有當事人自己心裡清楚。

接下來能做的就是,靜靜等待證監會的調查結果,我們相信,股市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等被出具警示函 - 天天要聞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等被出具警示函

5月9日,黑龍江證監局對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黑龍江創達集團等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黑龍江證監局提出,2023年1月至9月,珍寶島控股股東黑龍江創達集團有限公司因未按時償還向哈爾濱湖時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雙笙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