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狂歡節(Double 11 Shopping Carnival),本來是一次電商平台發起的促銷活動,最開始跟線下實體店的「打折促銷」沒有什麼區別。
在2009年11月11日的時候,哪怕是舉辦方也沒有想到它能夠產生偌大的影響,一舉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年度盛事和節節攀高的全民購物盛宴。
從最初的27家品牌參與,0.52億銷售額,到2018年180000家品牌參與,2135億銷售額,不得不說,淘寶天貓創造了很大的商業奇蹟。
2021年,兩大電商平台的總交易額超過了八千八百多億,但從2022年開始,雙方不再公布具體的交易數據。
時光如梭,歲月不居,時間來到了2023年,情況又有了新變化。
2023年的「雙11」,堪稱冷清!
按照電商平台的描述:用戶規模破紀錄、品牌生意爆發、商家熱情高漲、店播爆發,以及成交額、訂單量、用戶數齊創新高……
但站在很多消費者的角度看,雙十一的玩法越來越複雜,與其絞盡腦汁跟商家和平台博弈,「不買立省100%」才是真聰明。
能省則省,經受數年的電商購物洗禮後,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於理性消費。
而當理性消費的人越多,那電商平台就「狂歡」不起來了。這其實也沒有什麼,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本是歷史規律,一個人造的節日也有其運勢。
從長期來看,「雙11」的冷清是合理的,是好事。不是低價就必須買,消費者的狂歡變成商家和平台的盛宴,這種情況確實應該轉變了。
當「優惠」變成套路,無疑是殺雞取卵!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一個平台、一個節日售出牛奶10124263升、堅果6567661公斤、蘋果641899公斤、蜂蜜269821公斤、手機3133289台、電視機643964台、手錶1112561隻、汽車6506輛的時候,就有人在抱怨。
虛假宣傳、價格虛標是電商購物的頑疾,一件平常售價799的商品,在搞活動的時候標高價再打折,然後變成888,這樣的情況不知有多少。
消費者本來是來買實惠,結果變成了中套路,換成誰誰滿意?物美價廉,童叟無欺,這種傳統經商的理念,好多商家並不認同,他們喜歡跟消費者鬥智斗勇,看誰更聰明。其中有些人簡直是又壞又low。
節日越盛大,促銷活動越多,消費者感覺越沒意思,當消費者不跟你玩了,購物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雙11」背後的大眾心理學!
我們看明星的演唱會,看體育比賽,當一個人置身於人群之中的時候,一種情緒很容易被感染和激發,平常很傻、一個人絕對不做的動作,這時候就會跟別人一起瘋狂,且能震撼人心。
所以「雙11」其實也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適逢其會,它對大眾心理進行了迎合和激發、引導,從而變成了一種大型行為藝術和購物狂歡。
有社會學家說,「一切社會行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
社會情緒是能影響很多人的購物決策的,但當他們淪為「剁手族」的時候,衝動消費過後就是後悔,原來花錢有多爽,後面「吃土」就有多痛苦。
痛苦帶來反思,反思帶來改變,改變帶來進步。
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
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真的需要買一樣商品嗎?我們在購物的時候,是因為什麼而決定把一個商品放到購物車?是為了實際價值或情緒價值,還是為了所謂的「低價」?
如果只是為了「佔了便宜」的感覺,那隻能說你太幼稚了,你要知道一句話:買的沒有賣的精。
商家要賺錢,平台要賺錢,錢從哪裡來?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成本和利潤都只能從消費者身上找。畢竟大家都要利潤,否則何苦湊這個熱鬧?唯有交易雙方達成一個適度的平衡,生意才能生生不息。
這也正是「平台、品牌、性價比、服務、體驗」這些詞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畢竟,經商不能習慣搞零和博弈,正和博弈,合作共贏,創造增量,才是王道。
「雙11」盛極而衰:優惠不如實惠,低價才是最大統治力!
還是劉強東說得透徹,「低價是京東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後也是京東唯一基礎性武器」。
因為低價才符合消費者的利益,優惠不如實惠,只有消費者真正得到了實惠,他們才願意來你這裡消費,支持你的生意。
實際上,利潤小一點,並不意味著賺錢少。否則拼多多和直播購物又如何能崛起呢?在這個世界上,消費力不足的人佔大多數,而且外部環境也在改變,寒氣遍及全球,節約意識開始流行,能夠順勢而為的商家才能與時俱進。
不要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想當年「雙11」一開始的時候「正裝半價」才是誠意滿滿,如今均價10元左右的商品大行其道,這就說明低價才是最大的統治力。
事實證明,誰真的對消費者好,誰能讓消費者落得個實惠,通過低價優質、幫消費者省錢來賺錢、高性價比的生意才能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才能長盛不衰。因為你創造了增量價值,社會就會獎勵你。這就叫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從這點來說,中國的生意人應該向日本的生意人取經(如優衣庫、無印良品等),老方認為我們的衣、食、住、行等行業還有很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