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軍事以及科技實力已獲得全面的發展。
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已日益提高,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力量也相繼崛起。
不過在一些高科技領域上,中國的發展明顯還跟不上西方國家的步伐。
特別是在晶元的研發和生產上,我國不僅起步較晚,在一些核心技術上也還未取得突破。
然而,中國目前卻出現了比晶元行業還難的行業,美日壟斷90%,中國花3800億仍造不出山寨版?
比晶元還難的行業
自全球進入科技時代以來,晶元作為科學技術的核心,對其的研發和生產就顯得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我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全球晶元的主要進口國之一。
隨著科技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於晶元的需求量已越來大。據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我國高科技企業對於晶元的消耗量總共達到了1.15萬億枚。
由於我國在晶元的領域上起步較晚,所掌握的技術和經驗仍較為有限,所以長期以來較為依賴於國外進口。
然而隨著中美關係的複雜化,美國就實施了晶元限制。
雖然近年來自主製造晶元的意識已越來越越強烈,但在一些技術的研發和掌握上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
據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我國從國外進口晶元的總量高達6354.8億片,國產晶元何時扛起大旗依舊是中國晶元領域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然而,國產晶元問題仍未解決,我國卻又出現了比晶元還讓國人頭疼的行業。發展至今,全球科研儀器製造仍有90%的市場份額被美國和日本所壟斷,我國耗資3800億「成效甚微」?
美日壟斷90%,中國造不出山寨版
和晶元一樣,科研儀器的研發和製造也是增強本國科技實力的重中之重。
只不過科研儀器不僅指的是工業、化學領域的儀器,還囊括了醫療和生物領域在內。
在一些高端科研儀器的研發和製造上,我國仍寸步難行,同晶元一樣,也比較依賴於國外進口。
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在2021年進口科研儀器所花費的經費總共達到了564億美元。
摺合成人民幣約為3800億元左右,科研儀器的自給率僅為5%。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科研儀器的來源國大多都是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壟斷率已接近100%。
在科研儀器的製造和生產上,我國也有考慮過要自主研發,然而在投入了近3800億元的資金後,我國卻連山寨版也製造不出來。
同國產晶元相比,科研儀器的製造和生產明顯要更令國人頭疼。
而我國在向美國和日本企業購買科研儀器時,不僅要支付大額的設備費用,一旦機器出現問題,還得額外支付高額的專家維修費用。
當然,機器和維修費用有多貴,美國和日本說了算。
我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突破美國和日本對於科研儀器的壟斷已迫在眉睫,但不管是科研儀器也好,還是國產晶元也罷,在某些高端核心技術上,我國卻還是一片空白。
那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又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其實不管是多高端的技術,都是需要通過人腦才能被發現,並投入到實際應用中。所以想要突破美國和日本的壟斷,還應緊抓住「人才」。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正在持續增加,高等院校的數量並不少。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2021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總共有909萬人。
而北京高等院校的數量就已經達到了67所,其中就包含了清華、北大等世界級名校。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並不缺人才,但每年人才的流失量卻很多。
就拿清華和北大來說,目前大約有80%的學生更願意留在美國發展,學生做出這項選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待遇更好。
對此,我國應該提高相關人才的獨立待遇和社會地位,為這類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除此之外,我國也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畢竟沒有哪一項高端技術能在沒有資金的支持下橫空出世。
結語
發展至今,中國的科技、軍事以及經濟實力均已得到明顯的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已日益提高。
然而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級的「製造工廠」,但在某些領域上卻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繼晶元之後,又一行業的發展成為了令國人頭疼的問題。
同晶元一樣,我國的科研儀器仍較依賴於國外進口,有90%左右的市場份額均被美國和日本企業所壟斷。
最為致命的是,我國花3800億都造不出山寨版。想要實現科研儀器自給自足,就必須穩定「抓」人才,並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