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兩千多家在印外企為何「跑路」了?

2022年08月18日06:54:20 財經 1375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徐福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 苑基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曉明】近期,印度以涉嫌逃稅等理由對vivo、小米等中國企業進行突擊檢查,並凍結這些公司的銀行賬戶。7月21日,中國手機廠商榮耀宣布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場。其實,遭印度稅收「大棒」打擊的跨國公司不光有中企,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美國IBM、法國烈酒生產商保樂力加等眾多公司都曾遭印度「索債」。宣布離開印度的跨國公司也不只榮耀。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七八年,超過2000家跨國公司暫停其在印度的業務。印度一直希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然而跨國公司卻紛紛「打包」撤離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讓印度總理莫迪的「印度製造」計劃尷尬不已。

「它們可能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

形勢很嚴峻

「它們(外國公司)可能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印度《商業標準報》8月12日援引該國政府數據得出這一結論。去年年底,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稱,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考慮到印度只有大約1.2萬家仍在經營的「活躍」外企,這個數字並不少。

印度負責企業事務的國務部長辛格日前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註冊的跨國公司「走了」,而全印總共只有5068家註冊跨國公司。印度政府的年度報告也顯示,形勢很嚴峻。該報告稱,每年在印度註冊的跨國公司數量,從2014財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財年的63家,而「活躍」外企在所有註冊外企中所佔的比例,從2014財年的80%下降到2021財年的66%。

「環時深度」兩千多家在印外企為何「跑路」了? - 天天要聞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以谷歌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黑石為代表的資本公司、以波音、空客為代表的飛機製造商都在加大對印度的投資布局,但包括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都宣布將退出印度市場。其中不少企業已經在印度「深耕」多年,比如德國零售商麥德龍,打算以大約17.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在印度經營了約20年的業務。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經略」印度市場。今年5月,福特宣布放棄在印度生產用於出口的電動汽車。去年9月,該企業已經決定停止在印度生產傳統汽車。

稅,讓外企望而卻步

按理說,印度擁有13.8億人口,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本應成為跨國企業爭搶的「香餑餑」,但為什麼這麼多跨國企業決定放棄印度市場呢?印度《德干先驅報》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分析,稱兩個因素造成上述情況:一是跨國企業自身的原因,包括未能打開對價格敏感的印度市場、全球發展戰略調整等;二是印度的營商環境不利於跨國企業,包括高關稅壁壘等。美國國務院2021年發布的投資環境報告將印度描述為「具有挑戰性的營商之地」。美國傳統基金會今年公布的經濟自由指數顯示,印度在亞太3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7位,總得分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這樣表達不滿。莫迪在2014年上台後,對印度的稅法進行改革,但2018年年底,他開始大規模提升關稅,從平均13%提高到20%。特朗普兩年前在訪問印度時,對美國摩托車生產商哈雷-戴維森不得不在印度支付高額進口關稅表示遺憾。哈雷-戴維森已經決定離開印度市場,而與印度就關稅商討了一年的特斯拉5月也表示,擱置在印度銷售電動汽車的計劃。特斯拉想先在印度「試水」銷售在其他國家生產的電動汽車,而印度政府希望特斯拉先在印度生產電動汽車,然後才能給這家公司稅收優惠。

稅務糾紛也是讓很多跨國企業對印度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小米等中企外,印度稅務部門對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進行了稅務調查並開出高額罰單。曾供職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印度分所的資深總監劉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稅務機關查稅對各家公司來說很普遍,但若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他們有某些偏好,比如對跨國公司查的多一些,對小企業更嚴厲一些;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查的會少一些,經濟形勢不好時查的就多一些。

據美國《國會山報》等媒體報道,因為稅務糾紛,法國保樂力加7月宣布暫停在印度進行新投資,而從2007年開始,英國沃達豐和印度政府則因為回溯徵稅問題打了十多年的官司。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沃達豐勝訴,但當時執政的國大黨對此不滿,印度國會於是通過一項立法,繞開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許稅務部門繼續向沃達豐「要錢」。當時作為反對黨的印度人民黨將國大黨的這一做法稱為「稅務恐怖主義」,然而印人黨上台後,繼續援引這一法律向外資企業「索債」。莫迪政府2021年廢除了這一法律,但印度和多家跨國公司此前產生的糾紛並未終止。

「管理膽固醇」阻礙商業發展

印度政府的管理也讓跨國公司十分頭痛。有印度商業界人士表示,聯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類法律、法規和條例,而這些複雜的規定變成了「管理膽固醇」,影響印度商業發展。印度商業諮詢公司南吉亞-安德森的合伙人阿加瓦拉對《德干先驅報》說,為改善營商環境,印度政府不斷進行管理改革,然而這些改革不僅沒有達到標準,而且不斷變化的規定帶來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麻煩。有觀點認為,印度政府去年批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在該國建立晶元產業基地,然而全球晶元巨頭卻沒有因此對印度「熱情」起來。政府管理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印度做生意,法律手續異常繁瑣。據《亞洲時報》報道,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印度註冊一家公司需要18天,比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時間要長一周左右。此外,在印度註冊企業必須經過12個步驟。申請建築許可證需要34個步驟和110天的時間,必須得到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要滿足生產的水電條件也不容易,比如在印度接通電力需要8天到3周左右。

土地是個難題

如何獲得土地也成為跨國公司在印度發展的難題。據印度the print新聞網報道,該國的土地法未能平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與印度的發展需要,打擊了外企的投資積極性。以印度首條高鐵——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為例,這段鐵路全長508公里,其中約100公里位於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2015年,日本獲批建設這條鐵路,項目2017年動工。日媒近期稱,目前這條鐵路只修了10公里左右,而土地不到位是造成工程延遲的主要原因。報道稱,截至2021年9月,馬哈拉施特拉邦僅征了30%的項目土地。

印度the print 新聞網對比了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與日本鈴木汽車在古吉拉特邦工廠的生產情況。報道稱,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達成協議和向客戶交付第一輛汽車僅相隔537天。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母公司為日本鈴木公司)的工廠從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到生產花了近5年時間。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當地土地價格投機性上漲帶來的征地難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印度政府對本國企業的保護政策等都成為限制外企投資的因素。此外,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印度商業法律中有大量涉及監禁犯罪者的條款,凸顯了企業家在印度經商面臨的風險。

給8億人發大米意味著什麼?

印度一直希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並在2014年高調推出「印度製造」計劃。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德里近年來一直試圖吸引跨國公司將其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美國也一直希望印度崛起,以此遏制中國。然而,現實卻讓美國等西方國家失望了。

美國《國會山報》日前發文,呼籲拜登政府關注多家跨國公司退出印度的現象。西方認為,新德里只有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才能挖掘其經濟和軍事潛力,遏制中國發展,而這隻有在更多外國投資流入印度以及印度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儘管印度經濟預計將在2022年增長8%,在2023年增長6.9%,但這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初預測的12.5%和8.5%。此外,印度的增長歸功於其龐大的消費市場,而不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增加。從2019年至2021年,全球流入印度的FDI比例從3.4%下降至2.8%,而中國在全球FDI中的份額從14.5%上升到20.3%。

2014年莫迪上任後表示,他將採取多項舉措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并力爭在2017年將印度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提升至前50。雖然截至2021年,印度尚未實現這一目標,但在去年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印度排名第63,是近年來上升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然而「印度製造」並未按計劃大幅提升印度的製造業。

據美國《財富》雜誌印度版報道,新德里計劃將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5%。然而,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印度製造業佔總增加值(GVA)的比例從2018財年的18.4%降至2021財年的17.8%。在2022財年,這一數字預計將上升到18.2%,依然低於25%。

此外,《德干先驅報》近期報道稱,印度國會常設委員會在《新冠肺炎後的經濟吸引投資:印度的挑戰和機遇》報告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外國企業,多數選擇了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只有極少數企業來到印度。美國《財富》雜誌印度版提醒說,上述數據並非是印度政府提供給國會的,而是印度國會根據媒體的報道總結的,這說明印度政府沒有對相關企業的動向進行追蹤。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8月9日發文,稱印度的勞動力素質和基礎設施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除此之外,印度社會的分裂以及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導致其無法取代中國在製造業的地位。莫迪此前在接受印度《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疫情暴發後,在封鎖期間,印度政府在向8億印度人分發大米等方面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功」。《亞洲時報》指出,莫迪提到的數字對希望進入印度的外國公司至關重要。在印度13.8億人口中,有8億是貧困、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他們從政府領取糧食補貼。這些人不會是西方公司昂貴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外國公司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人口多就進入這個國家,人們需要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消費它們的產品才行。相較之下,中國既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中國大約有8億的中高收入人群。據估計,印度的購買力只有中國的20%。

《國會山報》認為,西方對印度成為現代化、繁榮國家的希望,並沒有按照一些人在21世紀頭幾年所預測的速度實現。印度目前還不足以成為中國的「勁敵」。不過,雖然存在各種挑戰,但印度的市場規模和地理位置仍會使其成為一些外國公司青睞的「熱土」。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關稅大棒之下,轉口貿易有用嗎? - 天天要聞

特朗普關稅大棒之下,轉口貿易有用嗎?

劉遠舉: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從他的社交媒體到各國現實,隔著無數出於利益的阻礙。想把這些產業鏈從中國帶到美國,短期內是不可能的。 文 |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遠舉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僅13小時後,他又在其社交媒體平台上突然宣布,對超過75個國家實施為期90天的關稅暫緩措施,同時將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從104%提升至125...
緬甸洋蔥出口價如何? - 天天要聞

緬甸洋蔥出口價如何?

根據四月第三周的出口市場報價,緬甸出口的洋蔥按規格不同,FOB(離岸價)定為每噸240至370美元。 緬甸洋蔥、大蒜及廚房作物種植生產出口商協會每周都會發布出口洋蔥、大蒜、酸角、薑黃、長辣....
訂單多了!一季度醫藥研發外包上市公司業績超預期 - 天天要聞

訂單多了!一季度醫藥研發外包上市公司業績超預期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陳琳輝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不完全統計,國內11家CXO(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上市公司已發布2025年一季度最新財報,其中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和博騰股份新簽或者在手的訂單超預期,公司業績有所改善。據葯明康德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3月末,葯明康德持續經營業務在手...
三個「爆品」,藏著中國外貿秘籍 - 天天要聞

三個「爆品」,藏著中國外貿秘籍

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雲集,我國製造業的產品琳琅滿目,最近,和各大景區一樣火熱的,還有廣交會現場。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分三期舉辦。截至4月27日,也就是第二期落幕時,已有來自全球219個國家和地區
直擊奧馬哈中國投資人峰會|感受巴菲特的重要觀點,判斷投資的可為機會 - 天天要聞

直擊奧馬哈中國投資人峰會|感受巴菲特的重要觀點,判斷投資的可為機會

財聯社5月4日訊(記者 閆軍)又是一年巴菲特時刻,當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宣布計劃今年年底退休時,不僅震驚在場股東,也讓今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彌足珍貴。陪伴了國內投資者15年中國投資人峰會在5月4日如約而至,由興證全球基金、財聯社、騰訊新聞共同主辦的「投資·可為|2025年度中國投資人峰會」在奧馬哈場進行。...
寧泉資產李源海:關心AI進展,重視估值和現金流 - 天天要聞

寧泉資產李源海:關心AI進展,重視估值和現金流

財聯社5月4日訊(記者 周曉雅)由興證全球基金、財聯社、騰訊新聞共同主辦的「投資·可為|2025年度中國投資人峰會」奧馬哈場正在進行中。寧泉資產研究總監兼投資經理李源海就投資與社會公益之間的良性循環注入新思考。寧泉資產研究總監兼投資經理 李源海財聯社記者梳理主要觀點,以供讀者參考。李源海強調,投資不應止步於...
2025年的投資機遇有哪些?寧泉資產李源海、睿郡資產薛大威,興證全球基金童蘭在奧馬哈亮觀點 - 天天要聞

2025年的投資機遇有哪些?寧泉資產李源海、睿郡資產薛大威,興證全球基金童蘭在奧馬哈亮觀點

財聯社5月4日訊(記者 周曉雅)在當前科技浪潮席捲下,如何看待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投資機遇?投資與財富觀、社會價值之間又有怎樣的關係?2025年5月4日,興證全球基金、財聯社、騰訊新聞共同主辦的「投資·可為|2025年度中國投資人峰會」在奧馬哈進行。寧泉資產研究總監兼投資經理李源海,睿郡資產合伙人、副總經理薛大威,興...
每分鐘超1000萬元! - 天天要聞

每分鐘超1000萬元!

每分鐘超1000萬元!中歐貿易持續向好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從建交初期的24億美元到現在的7800億美元,中歐雙邊貿易持續向好發展。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對歐盟進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相當於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