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在2025年4月進入白熱化階段。4月9日,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45%關稅,中國迅速反擊,將對美關稅提升至125%,雙方針鋒相對。
然而,僅僅三天後,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生產的智能手機、電腦顯示器及多種電子零件實施關稅豁免,這一戲劇性轉變引發廣泛關注。特朗普曾多次表示期待中國主動談判,但「中國電話遲遲不響」,最終卻是他率先做出讓步。這一舉措背後,既有國內經濟壓力的推動,也有地緣博弈中的策略考量。
第一節:特朗普讓步:電子產品獲關稅豁免
4月11日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發布通知,宣布智能手機、電腦顯示器及多種電子零件免於特朗普的「互惠關稅」,包括來自中國的產品。這一豁免適用於4月5日起進入美國或從倉庫取出的產品。此前,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已高達145%,其中包括因芬太尼問題額外加征的20%關稅。
此舉對美國科技巨頭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蘋果公司90%的iPhone在中國生產和組裝,若無豁免,iPhone 16 Pro Max 256GB的價格可能從1199美元飆升至2150美元,漲幅高達79%。
英偉達、微軟等公司也因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而受益。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稱,這一豁免是「科技投資者的夢想場景」,至少在短期內緩解了科技行業的壓力。Counterpoint Research估計,蘋果在美國的iPhone庫存可支撐六周,但一旦庫存耗盡,價格上漲將不可避免。
此前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曾表示,特朗普將繼續推動科技公司將生產轉移至美國,並稱其已從蘋果、台積電和英偉達等公司爭取到「數萬億美元」的在美投資。
特朗普本人也在4月11日表示,全面關稅可能存在例外,「10%是一個下限」。然而,這一讓步與特朗普此前「讓中國屈服」的強硬姿態形成鮮明對比。很顯然,特朗普高科技回遷計劃也和關稅戰一樣爛尾了。
第二節:特朗普為何退讓:內外壓力下的妥協
特朗普對中國電子產品實施關稅豁免,表面上是政策調整,實則是內外壓力下的被迫妥協。
首先,美國國內經濟壓力迫使特朗普調整策略。美國股市和債券市場瀕臨崩潰,蘋果自關稅宣布以來市值蒸發超6400億美元。特朗普在4月9日承認市場「有些緊張」,並在暫停對75國額外關稅後表示債券市場「變得很漂亮」,顯示他對市場反應的敏感。此外,美國消費者信心降至歷史低點,許多人搶購汽車和電子產品以規避漲價風險。
其次,美國科技行業和消費者難以承受高關稅的衝擊。特朗普還面臨國內高科技資本家的巨大壓力。蘋果、英偉達等科技巨頭警告,若關稅全面實施,其供應鏈將遭受重創,產品價格飆升將直接衝擊美國消費者,進而影響企業利潤和市場競爭力。
這些高科技資本家對特朗普施加了強大壓力,迫使其不得不做出妥協。任天堂已因關稅不確定性推遲Switch 2遊戲機在美國的預購,預計價格可能從450美元漲至600美元。經濟學家指出,關稅成本最終將轉嫁給消費者,稅基基金會估計,2025年關稅將使美國家庭平均稅負增加近1300美元。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逐漸意識到,壓制中國高科技產業不僅無益,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早些年的晶元戰就是一個教訓。美國曾試圖通過出口管制在半導體領域卡住中國脖子,但結果卻出乎意料。
短短几年時間,中國晶元產業迅速突破,出口額已破萬億大關,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重要力量。這一技術突破讓美國措手不及,也讓特朗普明白,繼續壓制中國高科技產業只會加速其崛起,美國無法再承受中國在技術領域的進一步突破。
最後,特朗普期待的「中國電話」遲遲未響,迫使其主動示好。特朗普多次表示,他等待中國主動談判,4月9日更稱若中國聯繫美國,他將「非常寬容」。然而,中國並未妥協,反而將對美關稅提升至125%,並通過稀土出口管制等措施反制。
特朗普的關稅戰以中國為主要目標,若中國不服軟,即便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也意義有限。面對國內壓力和中國的強硬態度,特朗普不得不做出讓步,試圖通過豁免部分關稅為談判創造空間。
結語:中國強硬策略奏效,特朗普霸凌難以為繼
特朗普對中國電子產品的關稅豁免,是其在中美關稅戰中的一次重大退讓。表面上看,這一舉措緩解了美國科技行業和消費者的壓力,但本質上是特朗普在內外困境下的妥協之舉。國內高科技資本家的壓力、晶元戰帶來的教訓以及中國的強硬態度,共同迫使特朗普改變策略,其「讓中國屈服」的目標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被動。白宮雖試圖將此舉包裝為談判策略,但特朗普的讓步無疑帶有示好意味,希望中國能給予台階。
這一讓步對中國而言帶來了顯著利好。首先,關稅豁免為中國電子產品出口美國提供了喘息空間,穩定了相關產業鏈。電子產品佔中國對美出口的重要份額,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價值達1460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電腦等佔主導地位。關稅豁免後,中國企業可繼續以較低成本向美國出口這些產品,避免了價格上漲對市場份額的衝擊。
其次,特朗普的退讓增強了中國在談判中的主動權,證明了強硬策略的有效性,為未來博弈奠定了心理優勢。此外,關稅豁免可能刺激美國市場對中國電子產品的需求增長,尤其是在消費旺季到來之際。
從經濟收益看,若以2023年數據為基準,假設關稅豁免後中國對美電子產品出口恢復至1450億美元水平,且因價格競爭力提升額外增長10%,則2025年出口額可達1595億美元。這部分即為中國因關稅豁免可能多賺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關稅豁免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爭取了發展時間,有助於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然而,中國是否會順勢妥協?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特朗普的政策反覆無常,與其打交道的最佳策略是以強硬對強硬,直至其徹底放棄對中國的霸凌行徑。
中美博弈的本質,是地緣戰略的較量,而非單純的經濟戰。特朗普的霸權主義依賴壓迫和剝削,難以長久。中國通過穩住能源安全、聯合俄羅斯等方式,已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戰略定力。中美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或許將證明,真正的勝利屬於堅持原則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