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十四五」是科創中心建設起承轉合的關鍵時期,需要在形成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實現功能的全面升級。下好科創策源「強功能」這盤棋,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是「強子力」。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近年來上海積極謀劃和推動科創中心建設,一手抓體制機制改革,一手抓條件和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的「硬條件」和「軟環境」不斷改善,「強子力」的任務初步完成。研發投入強度已經與紐約、東京等創新型城市比肩;面向重要科學前沿的世界級大科學設施集群初步成型;人才、機構、資本、技術、數據等高等級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未來一個時期,「強子力」一要補短板,二要提效率。前者主要指向戰略科學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數據-算力-演算法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高水平研究機構等。後者應著重考慮如何激發出要素的潛在能量。譬如,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的同時,還需要關注產出的效率和質量。在加快布局和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同時,還要著力提升運營服務能力,激發社會創新潛能。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運籌全球創新要素的過程中,還要著力優化科研組織,打造能夠披堅執銳,攻堅克難的戰略科技力量。
第二是「謀棋勢」。在棋局中,子力是關鍵,棋勢也很重要,往往可以彌補子力的不足。科創中心「強功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過程,涉及主體、要素、活動、環境及治理之間的複雜關聯,既需要「強子力」,更需要「謀棋勢」。一要關注國內外形勢和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單邊主義和封閉主義加劇的背景下,探索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有效途徑,提振上海主動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張力,努力成為國際創新網路中的關鍵節點;二要識別知識生產、擴散以及轉化為生產力模式的新趨勢,把握全球創新要素流動和開發利用的新規律,優化科技創新供給側與需求側的互動界面,打造承接新型創新要素和面向未來產業的世界級戰略性平台;三要研判高技術領域創新鏈、產業鏈及供應鏈重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推動長三角科創共同體的主體鏈接、要素流動和機制協同,儘快形成能夠直面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體系化合力。
第三是「開新局」。棋局變化萬千,棋手們的智慧和經驗經年累月,沉澱為各種棋譜,成為增強棋力和制勝的效率工具。但是,隨著人工智慧相關技術不斷成熟,演算法日趨精妙,算力愈加強大,棋盤上的制勝邏輯已經被顛覆。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宛如棋局,形勢變幻莫測,要素不斷更新,力量此消彼長,範式快速迭代,生態持續重塑。面對變局,上海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通過科創中心功能建設,不斷開闢科技創新新局面,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及高效能治理。對於上海而言,科創中心建設並無現成路徑可循,必須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破除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一方面通過夯基壘台,立柱架梁,持續完善科創中心的框架體系。另一方面通過蓄勢聚力、排堵破牆、結網賦能,不斷增強科創中心的策源功能。「開新局」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難免會遭遇挫折和失敗,並付出相應的代價。作為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責無旁貸,必須擔當起歷史使命,衝鋒陷陣。
當前科技創新治理中的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日益增強,即我們正處在一個「vuca」時代。以「強子力」「謀棋勢」「開新局」之不變應時代之萬變,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需要勇闖「無人區」,下好「先手棋」。
作者:陳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編輯:錢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