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根據工信部此前公示的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東莞培育了「專精特新」企業154家,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79家,位居全國第五。未來東莞的「專精特新」有哪些發展的路徑?
南方+邀請東莞的專精特新企業、高校學者、金融機構、專家、行業頭部企業進行圓桌對話,圍繞「專精特新」的空間、人才、科研、金融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探討共謀發展。

專家簡介:
莫安達,東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經濟、產業經濟

【空間】
南方+:東莞還需要給這些「專精特新」企業給予土地空間方面的哪些支持?
莫安達:可考慮,在規劃布局七大新興產業基地的基礎上,更具體細化一些行業,建設更細分後的產業園。例如新材料產業,又可以細分電子通訊材料,新能源材料。實施或建設更適合這個小行業的軟體、硬體,從而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聚集,形成有利於「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的生態。
【科研】
南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較強,但也面臨應用技術不足、基礎研究缺乏支撐、獨立研發實力不夠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您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如何去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能力?
莫安達:一方面企業確實應該有一定的研發能力和產品設計能力,不然它很難做到「專精特新」。另一方面,因企業規模不一定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就需要藉助外力。做到內外結合。在內,努力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外,可藉助基礎研究,以及非核心競爭力的技術。作為政府可在幫助協調產研結合上發揮作用,加強企業與研發機構尤其是基礎研究機構(例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聯繫和互補。
【金融】
南方+: 「專精特新」企業往往是處於高速成長期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對資金需求龐大。對於東莞來說,您認為該如何優化財稅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莫安達:給予財稅方面的優惠很重要,但這已經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另一個信貸支持也很重要,更具長期性。「專精特新」企業不一定都能做大,有些甚至是不必做大。這樣就出現企業規模小,沒有資產可以進行抵押,所以向銀行抵押是拿不到錢的。例如江浙地區的政府建立信貸資金池,根據不同企業的風險,給它建立一個可以用於抵押的資金池,向銀行申請貸款。東莞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定成效,例如近兩年實施的融資租賃政策。
南方+:隨著北交所設立並試點註冊制,未來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您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該如何搭上資本市場的這趟順風車做大做強呢?
莫安達:政府應給企業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輔導企業搭上北交所這個資本市場的順風車。當然更重要的是平時,主動了解企業對政策的需求,告訴企業可以申報什麼政策,可以享有哪些優惠;再進一步,根據不同的企業特徵配套政策,做到「一企一策」是最高境界。為企業大大節省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精力,避開潛規則。
【人才】
南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往往是專註細分市場、創新能力突出、成長性好的優質中小企業,高端人才對其至關重要。您認為,「專精特新」企業該如何引進高端人才?
莫安達:企業規模不一定大,人才數量就不一定多,穩住專精特新人才是企業的一大難題。一般來說,更需要實施合伙人制。或者專精特新人才就是企業創始人。作為政府設立一定的標準,將他們作為高端人才對待。
【統籌】戴雙城
【撰文】何綺瑩 施美
【作者】 何綺瑩 施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