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寒風細雨中,去年的梧桐殘葉飄落在灰色台階上,35歲的潘偉攥著牛皮紙袋的手指微微發白。
玻璃窗映出他清瘦的身影。「潘先生,請確認這是您名下全部財產清單。」登記工作人員推過來兩份文件,她的身後,印表機在寂靜的辦公室里發出嗡鳴。
這裡是中華遺囑庫上海靜安分庫。來到這裡,潘偉是為自己辦理遺囑。目睹了母親和繼母在父親過世後毫無體面的撕扯後,他想給未來更多確定性。萬一自己突然不在了,他想把一切留給最放心不下的妹妹。
立遺囑的人中,潘偉這樣的年輕人也開始多了起來。有的是繼承父母遺產時發現沒有遺囑導致程序複雜,有的是因為體檢報告里一個異常的指標,有的是目睹明星偶像的意外離世被觸動,有的是想給喜歡的人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還有的甚至只是想體驗一下和世界說再見的感覺……
一、不想重複上一輩的「糾纏」
辦完手續,拿起自己的遺囑文件,潘偉望著房產地址欄里某某路12號的字樣,忽然間彷彿聽見了自己12歲那年的雨聲。
那也是一個陰雨的冬天,在法院的調解室,父母親在法官面前吵得不可開交。「兒子必須跟我!」父親把煙頭按滅在一次性紙杯里,滋啦一聲騰起白霧。潘偉和妹妹縮在牆角木椅上。那一天,是他12歲的生日。
「指紋採集需要右手拇指。」工作人員許佳池的提醒讓潘偉回過神來。印泥特有的油墨味漫開時,他又想起了父親臨終時的病房。心電監護儀的警報聲長鳴過後,繼母拽著生母的項鏈往外拖,兩個女人的咒罵聲混著消毒液的氣味在病房裡碰撞。因為父親沒有立遺囑,繼母和生母在父親還沒咽氣時就已經撕破臉。尖利的爭吵中,潘偉聽得更清晰的,是妹妹抱著父親的身體悲痛的呼喚聲。
「錄像環節您可以自由陳述,送上祝福。」鏡頭紅燈亮起的瞬間,潘偉摸了摸口袋裡的金屬鑰匙,舒了一口氣,平靜了下來。幾周前整理遺物時,他在父親的老式公文包里發現了兩份人身保險單,受益人欄里填著他和妹妹的名字,保單日期是父母離婚判決書下來的第二天。原來爸爸一直想給兄妹倆一份保障,這也是促使潘偉來立遺囑的最大原因。
辦完手續時,窗外起風了。潘偉出門時把圍巾往上扯了扯,羊毛粗糙的觸感蹭著下巴,這是妹妹高中畢業那年給他買的。潘偉忽然想起,調解室分別那日,判給母親的妹妹被拽著出門時,突然轉身用口型對他說的話:「哥哥,等我長大去找你。」
翻閱著遺囑文件,潘偉望著文件里妹妹的身份證複印件笑了。照片看上去黑黝黝的。這麼多年來,兄妹倆連一張合影都沒有,這個遺憾不知道何時能彌補。這次他將父親去世後留給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妹妹,雖然自己目前還是單身,但他已經打定主意,即使結婚也不會更改遺囑。因為他再也不想重複上一輩人的悲劇。
2013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了中華遺囑庫公益項目,迄今已有12個年頭。截至2023年底,中華遺囑庫已提供遺囑諮詢478850人次,登記保管311868份遺囑。上海靜安分庫已登記保管遺囑39535份,預約諮詢時間排到了今年8月份。
中華遺囑庫遺囑宣讀儀式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萌生立遺囑的念頭,那句「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的網路流行語,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的觀念。一場突發的疾病,陌生人的一次意外,都可能成為促使他們訂立遺囑的契機。
當然,大部分遺囑還是來自老年人。
二、心定了,才能「放心走」
「當我拿到賁門癌診斷書的那一刻,我就在想死亡到底是什麼,對於身後事過去又思考過多少?」53歲的高級教師李莉一向冷靜睿智,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這樣驚慌失措。
那是2023年的一天。當醫生用帶著惋惜與沉重的語調安慰她時,李莉的世界瞬間崩塌。盯著那份診斷書,上面的字突然看不清楚,李莉感到眩暈,但最終還是忍住沒有哭,而是以一種近乎超然的平靜接受了這殘酷的現實。
但她知道,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她還有很多未了的心愿,尤其是對女兒嘉嘉的牽掛,像一團火在心中燃燒。
那天,李莉走在街上,望著人海,回憶起很多事。她想起自己大學畢業就結婚,婚後第二年女兒嘉嘉出生,她邊工作邊帶孩子,一晃女兒去年也考上碩士,還準備明年結婚。李莉一直嘮叨著跟女兒說結婚就生孩子,趁自己身體好退休可以幫忙帶。但這一切如今都成了泡影。
經過深思熟慮,諮詢了專業人士,李莉決定去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她在網上預約了諮詢,穿著一身素色衣服,邁著略顯沉重的步伐走進了中華遺囑庫。
中華遺囑庫蘇浙滬區域負責人黃海波接待了她。坐在桌前,李莉的雙手微微顫抖,那是她內心情感波動的真實寫照。但她很快調整了情緒,詳細列出自己所有的房產和存款,毫不猶豫地決定全部留給女兒。「這些是我一生努力的結果,希望它能成為女兒未來生活的保障,讓她在面對困難時,能有一個堅實的後盾。」李莉的聲音很輕,一邊說,一邊眼淚流了下來,她不停用手拭去。
考慮到李莉即將住院治療,預約正式訂立遺囑的時間加快到一周後。回家後,李莉沒有告訴丈夫,癌症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已經讓家人難以承受,她不想再起波瀾。收拾好住院的行李,她準備從遺囑庫出來就踏進醫院,去等待人生最後的一刻。
一周後,遺囑庫的登記人員許佳池接待了李莉,幫她完成了遺囑的訂立。那天,李莉久久地坐在椅子上,目光飄得很遠。「教了一輩子書,剛才寫遺囑就像是在寫作業,每個字、每道題目都要仔仔細細看清楚,這作業要求嚴格,一個字都不能錯。」
三、想給小外孫一份法律保障
坐在沙發上,武奶奶的雙手不自覺地緊緊攥著,眼神里滿是憂慮。與李莉相比,63歲的她雖然無病無痛,卻充滿了焦慮和憂愁。
中華遺囑庫上海服務中心主任陳羽寒給她遞了杯茶,問她到底為什麼煩憂。武奶奶嘆氣道:「我心裡頭不踏實,30歲的女兒和女婿都是做自媒體的,日子過得緊巴巴。我那外孫才17個月大,以後的路還長著呢。」說著,武奶奶拿出手機一點,屏保就是張外孫的照片,孩子笑得格外燦爛,可武奶奶卻是愁容滿面。
原來,武奶奶有一套拆遷房,這是她晚年的依靠,更是她想給女兒和外孫的生活保障。「我女兒10歲時,她爸爸就去世了。我怕以後我也走了,這房子有個啥糾紛。女兒耳根子軟,女婿又沒有穩定收入,房子被別人惦記,外孫將來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武奶奶的聲音有些哽咽。
陳羽寒詳細地向武奶奶講解了遺囑的法律效力和訂立流程。因為武奶奶已年滿60歲,遺產中只有一套房,這符合中華遺囑庫的公益條件,只需繳納一些基本費用就可辦理遺囑登記。武奶奶聽得特別認真,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填寫遺囑內容時,她一筆一畫地寫下:這套拆遷房只留給外孫。那一刻,她的手微微顫抖,腦海里浮現出外孫牙牙學語的模樣。「我外孫長得可機靈了,每次看到我都伸著小手要抱抱。我就想著,一定要給他留下點實實在在的東西,讓他以後的生活有保障。」
回想起女兒小時候,武奶奶感嘆,自己年輕時守寡,日子雖然清苦,但女兒品學兼優。後來女兒結婚,武奶奶滿心歡喜,可現實的生活壓力卻讓這個小家庭陷入困境。如今,她能做的就是用這套房子,為他們留下保障。
訂立遺囑的那天晚上,武奶奶看了新民晚報記者晏秋秋的直播,當聽晏秋秋說起老年人訂立遺囑的注意事項時,武奶奶在評論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已經立了遺囑,為小外孫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無論未來如何,那套房子都會是他的保障,承載著我無盡的愛與牽掛。
四、用視頻錄下最想說的話
每次接待完客戶,中華遺囑庫的工作人員都會祝對方活到百歲。有的人很感激,但幾乎都搖搖頭:明天什麼樣誰知道呢?
黃海波是2017年來到上海靜安分庫工作的,算是資歷最老的員工之一。回憶起分庫剛開業時,他感慨萬分:老人們排起長隊來立遺囑,但常常是預約的時候身體還不錯,等過了一年,真正開始登記辦理的時候,有的老人已經不在了。「人們對遺囑這件事情還是有點忌諱,有的人身體好的時候覺得不吉利,等身體查出毛病了再做,但那個時候聽說讀寫能力已經比較差了,要抓緊時間辦。」
市民諮詢遺囑庫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許佳池見過不少老人立遺囑時的緊張局促。「為了確保老人訂立遺囑時認知狀態良好,我們專門設置了精神評估環節,包括算數和記憶力相關題目。」
很多老人認為自己沒問題,但一緊張往往評估下來不合格。加上立遺囑全程都要錄像,不能暫停、剪輯、拼接,有的老人念遺囑的時候緊張卡殼,說話也顛三倒四,這樣就會造成歧義,要重複錄好多遍。
「其實我們都理解,畢竟,薄薄的一張遺囑凝結著人們一輩子的親情、糾葛、擔憂,還有希望。當然,也有老人在這裡袒露了絕望和決絕。」許佳池回憶,曾有一位衣兜里揣著房產證的老人來立遺囑,說是為了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
問下來才知道,老人的兒子常年遊手好閒,動不動要錢,不高興還毆打老人。看著兒子在家裡到處找房產證,想變賣家產,痛定思痛的老人決定立下遺囑,作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後手段。這種做法,也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民法典》編纂參與者、立法專家楊立新的認可。他認為,作為財富的擁有者,自然人通過訂立遺囑來處分自己的遺產,可以有效避免繼承人之間為分割遺產而發生爭議,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每次在訂立遺囑的最後一個環節,都是用視頻錄下最想說的話。許佳池至今還記得,李莉過世後,她的女兒嘉嘉來領取遺囑,播放李莉留下的視頻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動落淚的場景。
李莉說:「我最愛的女兒,當你看到這段視頻時,媽媽已經不在了。希望你堅強,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放棄。媽媽會在天上看著你,永遠愛你為你加油。媽媽這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沒有人告訴我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覺醒,如何找到快樂和自由。如果有來生,我想為自己而活。最後,希望屏幕前的你,不必等到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