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葆焱,住在上海很多年。聽說有人覺得我是半個上海人、半個法國人。」泰佩思琦亞太區總裁楊葆焱一見到記者,就秀了一把中文。
楊葆焱有著一頭濃密捲髮和絡腮鬍,從辦公室里拿出上海白玉蘭紀念獎獎章時,就像一位藝術家攜著他的代表作款款而來。2018年,楊葆焱定居上海的第12個年頭,他獲頒這一上海表彰外籍人士的獎項。
「當時真的非常高興,即使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在這位擁有蔻馳(coach)、凱特絲蓓(kate spade)、思緹韋曼(stuart weitzman)等品牌的國際時尚集團亞太區掌門人看來,必須不斷行動,才能跟上上海這座充滿活力、日新月異的城市的腳步。
那些年,與上海共成長
時間推回到2002年。那是楊葆焱第一次來上海,他驚嘆於這座城市的深厚歷史底蘊,也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發展動力。4年後,他再次來到上海,發現這裡又多了新的建築、新的道路、新的社區,一切都在迅速變化,「變化,是上海永恆不變的常態」。
楊葆焱不僅是上海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和推動者。泰佩思琦集團在中國發展的重要節點,他都一一經歷:
2008年,蔻馳率先進入中國市場,同年楊葆焱擔任蔻馳日本區運營副總裁;2009年,從經銷商手中收回中國內地的代理權,改為直營,他也升任為蔻馳日本及中國區高級運營副總裁;2010年,蔻馳中國大陸首家旗艦店在淮海中路開業,更是縈繞在他腦中的難忘回憶……
正是在上海的這段日子,楊葆焱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在他的帶領下,泰佩思琦集團在中國時尚消費市場取得顯著成就,目前已有400餘家門店。這恐怕是1941年6名皮匠在紐約曼哈頓一個閣樓上開啟皮具生意時從未想像過的。
事實上,哪怕到2008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已有7年時,仍有不少人質疑擁抱中國市場的必要性。「當我們作出進入中國的決定後,周圍還有人說,我不相信中國消費者會喜歡美國奢侈品牌,也許這不是他們想要的。」但楊葆焱非常確信,中國市場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這種潛力如今依然存在。
從張力中汲取靈感
今年進博會上,蔻馳發布了全新系列絎縫鏈條tabby手袋,引來許多觀眾打卡觀賞。這類誕生於上海的「全球首發」並不是第一次出現。2022年,蔻馳就曾與老字號「大白兔」聯手,在第五屆進博會上全球首發聯名款成衣、手袋、鞋履、童裝等。
今年進博會期間,楊葆焱接受媒體採訪
一系列創新產品的問世,照見楊葆焱和團隊對中國消費者的洞察力。
「她或他為什麼要考慮我們?我們能帶來什麼?如果明天中國沒有蔻馳了,會缺了什麼嗎?」這是楊葆焱版的「吾日三省吾身」。他說,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就意味著我們沒做好工作。而獲得肯定回答的關鍵,在於不僅把中國當作銷售市場,更要從這片廣袤的國度汲取創新靈感,不斷探索突破。
在楊葆焱看來,中國始終處在一種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這種張力恰恰就是創造力的來源。他解釋,就像集團名字tapestry意為「掛毯」,織就一幅美麗的掛毯,需要經線與緯線之間保持張力,創造新事物同樣也離不開張力。「這一點在上海特別突出。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傳統並沒有阻礙這座城市飛速現代化的步伐,現代化的都市也仍然保持著對傳統的尊重,這就是上海孕育出這麼多創意的原因。」
2018年12月,「蔻馳2019」在徐匯濱江登場,這是蔻馳首次在紐約以外的城市舉辦時尚大秀,還與4位中國藝術家合作發布中國新銳設計系列,共同呈現了中國設計的獨特魅力,其中一位藝術家朱敬一的書法作品「coach」,至今仍掛在楊葆焱辦公室的牆上。
「這些年,越來越多中國設計亮相世界舞台,我們對中國設計力量充滿信心。」自2021年起,蔻馳就與東華大學開展「china cool」青年人才培養項目,通過課程指導、工作營實踐、創意答辯及成果展示等舉措,鼓勵青年學子探索時尚產業。楊葆焱表示,希望為這些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提供機會,也從中理解新一代消費者的審美和想法。
「真正打開你的心」
穿過安福路的人潮,拐進一條弄堂,就到了楊葆焱和家人在上海的寓所。10年前,他們決定在這裡住下來時,安福路還不是「網紅」,只是一條文藝靜謐的小馬路。
「讓我們試著找一個真正本土的地方,過上海人的生活,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現代都市生活。」安福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楊葆焱參觀時立刻愛上了這裡。儘管平時工作很忙,楊葆焱還是努力融入上海社區生活。有時他在家裡做飯,窗外有鄰居經過,他就主動打開窗戶,「來,試試我做的菜」。作為回饋,鄰居也會送給他們各式蔬菜水果。
記者問楊葆焱,過了這麼多年「上海人的生活」,覺得自己是上海人了嗎?他笑著說,我不會假裝說自己是地道的上海人,但我有一部分是,「順便說一句,這部分還在增長」。
他認為,理解一群人,了解一座城,都需要耐心的傾聽和切身的體驗。這也是他選擇投身時尚行業的原因,「時尚不僅是美人穿上華服或者背上漂亮的包,更是人們自我探索、自我認知、自我表達的方式」。也只有通過表達和理解,人與人才能走得更近。
楊葆焱最欣賞的一句話出自法國作家、飛行員聖埃克蘇佩里:「如果你和我不同,你並不會威脅我,你將豐富我的人生。」他說,和與自己非常不同的人對話是一件好事,「不要總想著向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只有真正打開你的心,儘力去傾聽並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你才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