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反腐劇《風雨送春歸》網友不看的呼聲越來越高了,問題真的就出在於震AI換臉上嗎?其實這背後的原因真沒那麼簡單。
小編覺得這背後的原因,與以下幾點有關。
選角失敗
編劇把劇本寫完之後,肯定會和導演組那邊商討演員問題,這部劇從編劇、導演、選擇演員的老師、最後才是演員都是一部劇的關鍵。
導演和選擇演員的老師眼光不錯,主演瞄準了王志文和俞飛鴻這對師兄妹。為了能和王志文同台狂飆演技,第二男主演選定趙立新,這才是問題的導火索,趙立新帥氣、台詞功底好、年輕有為,但是他的銳氣傲慢與偏見卻是藏不住的,所以說用人有風險他們沒考慮到。
除了趙立新,中國難道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男演員了嗎?為什麼總是用趙立新演了,然後再換臉?以前也有一電視劇,趙立新演了一個市委書記,結果也被換臉?多此一舉不說,還影響電視劇口碑。
換演員沒考慮觀眾感受
能配上王志文的何止趙立新和于震呢?張嘉譯、陳道明、陳寶國等都是優秀實力派演員,為何偏偏選擇用于震換嘛?
于震演技、台詞功底都無可挑剔,本人也是實力派演員,但是他神劇演多了,演什麼那張臉都是一樣的,容易認觀眾跳戲。
雖然餘震臉大能把趙立新臉蓋住,但是實際電視播放畫面僵硬,這張臉既不是于震的,也不是趙立新的,而是他倆的結合體,趙立新的腦門兒于震的嘴,上半截是趙立新,下半截是于震。于震這是走錯片場屈才了,他還是演「抗日″劇才能盡顯英雄本色!
為節省成本
換真人演成本倍增,最後選擇高科技直接降低天價片酬,既然AI省錢那麼還要演員幹嘛啊?不尊重藝術作品是中國影視的最大問題!表面上看省錢了,實則虧本了。
名字取得不夠霸屏
《風雨送春歸》原名叫作《紀委書記》。
其實《風雨送春歸》是一首詩,詠梅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從詩里描繪的畫面,與實際題材相差甚遠,當時就因為趙立新個人原因,這部劇整整被積壓了七年,如今才播出,如果換個霸屏的名字,估計網友還是很期待的。
播放APP選擇不當
現在都是手機黨,《風雨送春歸》這部劇偏偏選擇在,上海新聞綜合頻道獨家播出,其它平台連轉播都沒有,本來接《狂飆》檔期都沒選好,狂飆收視率、口碑、呼聲已經到達頂峰了,接它的檔期肯定不討喜的。
很多網友雖然期盼已久但是沒法看,本來春節過後人員忙著工作,看劇人流量就有變動,這下好嘛獨播、加上于震AI換臉,這劇真是一波三折了。本來還有網友非常期待看王志文和俞飛鴻等人飈演技的,這下紛紛留言表示棄劇,這下好了真是得不償失了。
不過小編覺得:在經歷了換角,改名之後,依舊還是讓大家很期待,近兩年現實題材劇非常稀缺,《風雨送春歸》還是非常有市場的,而且也有不少積壓作品紛紛上星開播,畢竟眾口難調大家開心一起追劇就好。
大家覺得為什麼選擇于震呢?趙立新有些瘦弱,倆人相貌上實在沒什麼交集,導演為什麼要偏偏硬拼湊到一起呢?歡迎評論區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