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北。
前幾天發布了一篇小文,大概內容是我們需要正視以及改掉某些阻擋自己成長的不良想法。
如果有小夥伴還未看過,且有興趣想了解的朋友,可以點擊後邊的鏈接閱讀looklook。
怎麼說呢,我始終認為,很多事情,很多內心的想法,不能武斷下結論。
一個人的力量太過有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喜歡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針對某些問題,大家一起討論,這是彼此思想的觸碰,無論結果如何,總會有相應的交集。
而當交集產生後,接下來的時間交給自己,安靜地去琢磨。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關於「度」的把控,無論何時這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關於這個神秘且玄幻的「度」字,這飄飄渺渺如細沙般的概念,不敢抓牢生怕一使勁就從指縫中溜走。
這需要我們一直不斷學習,反覆練習和慢慢掌握。
我認為越是細化,就越是需要有值得推敲和論證的數據,事例等,一起作為基礎輔助,不然所言就是空話和口號。
喊出來後不能落地只會懸空或是隨風飄散,更不會作為自己的某一個需要關注和掌握的內容,為己所用,短時期出現結果這更是未知或不可能實現。
最終隨著時間推移,又或者自己著力點的改變而被丟棄,最終成為「孤兒」想法。
當一切被拋向腦後,就註定某一些「想法」已夭折,日後能不能被再次打撈,這還真的很難說。
我們平常不就是這樣么,想法多多,而實際上落成並有效實踐卻少之又少。
絕大部分成為空想空談,或是半途而廢。
自己每次在碼字寫文時,盡量做到當下最好,只是這種狀態也是被自己所定義。回頭重溫時,發現還不如以前的某一段時間。
為此,我常常告訴自己,需要保持冷靜和清醒,需要不斷輸入,才能讓小腦袋瓜動起來,最終達到一個比較認可的人體和諧狀態。
我們平常做事從一開始的狀態,中間的過程,再到最後的收尾,本就很難從頭到尾都雞血滿滿,亢奮無比。
即便當事者覺得沒事,旁觀者也會擔心過於亢奮會不會引起「腦充血」,睡眠障礙,各種應激,或是抑鬱等。
物極必反嘛,根據這個就會聯想到一些反向狀況。
我們產生的各種想法也是一樣,事情做過了,或是做得不到位都不好。
但這又是個很大的問題,什麼才是恰如其分,什麼才是剛剛好。關鍵的關鍵大家本就不一樣,我認為這個剛好,你或許覺得有點過顯得很尷尬,他可能會覺得你我做得還不夠好。
這,真,眾口難調呀!
所以,我們不必過於糾結到底什麼才是不良的想法,什麼是優良的想法。即便做到最好,都會有瑕疵,也就是無論怎麼做都會產生不同問題,並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去制定關於自己的實際目標,採用排除法把一些想法丟掉,保留做得好的,有利於自己成長的好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到揚長避短。
同時還要明白,自己的短板有哪些,不要懼怕失敗,不要懼怕自己某些時候的某些想法。人無完人,都不是聖人,犯錯,丟臉,不足等,都是很正常的。
不要讓「莫須有」的羞恥心害了自己。
最近在@科普中國上看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夜讀|平平無奇的「內向人」,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正好說了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去翻閱。
性格內向,並不是什麼問題,反而是你獨特的一面,性格外向也沒什麼問題,這些都是每個人不同的特點,是自己的與眾不同。
沒什麼不好。
突然想到了一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或許有其他小夥伴會反駁,也有可能門窗都關上。
是呀,沒錯。確實有這種可能。
但為什麼一定要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呢?為什麼一定要去糾結門窗的區別?是否開啟?是否關閉呢?
如果我們此刻正在跟某些心態某些想法起衝突,是不是應該換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去處理它。
所以,什麼是不良的想法和心態,想必大家應該已經心裡有譜了。
我們大家有三種常見的心態,這是《關鍵對話》里提到的,不妨走進了解一下。
1.受害者心態;
2.大反派心態;
3.無助者心態;
如果有興趣,這本書可以細細品讀,從另一個角度另一些觀點去了解自己,別人,以及這個世界。
例如,我們日常中時常會說的一些句子,可能從未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各種暗示,各種潛移默化的變化。一開始不會覺得有問題,也根本不會覺得這個是什麼問題,但卻在無形中自己把某些事情定義了,這其實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情,自己給自己下套,這又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我們平常在職場,在生活中不如人意的事情常有,很多時候是一件接一件來。經常會用這樣的句式表達:
「我怎麼總是這麼倒霉,為什麼什麼壞事都找上我,我為什麼那麼可憐……」
「我也沒有辦法呀,我也不想這樣呀」
「當時我要是怎樣……應該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看……」
「其實我當時就不應該……」
類似這種句式。
大家其實很容易就會出現以上這三種心態,並伴隨著不良想法,如影隨形。
心無雜念,這是一種屬於神的忘我境界,普通人很難達到。
所以我們需要正視自己內心想法,分階段去進行一些有節制的改變。
例如:
1.要多多留意自己的行為,內心活動,做到三思而後行,試著用反推法回溯,不斷練習,而不是讓情緒主宰自己讓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
我們如果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以及此行為和相應想法之間的關係,慢慢就能擺脫不良心態,從而讓自己在事情發生之前,多一種選擇的條件;
2.不要無故給自己徒增煩惱,做到盡量多多換位思考,建立同理心,產生共鳴,減少內耗;
3.不要被情緒和不良心態不良想法牽著鼻子走,要做自己的主人。以正向的心態,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
當不良情緒,不良想法來臨,我們不要排斥,不要逃避,學會去面對,學會去正視它們。
對自己的情緒節制,去理解自己的情緒,想清楚想明白為什麼我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導致我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什麼。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努力過上被理想引領的生活,而不是被過去限制的生活」
千萬不要因為出現了一些不好的想法,而讓自己變得難過,變得焦慮。
這真的沒什麼,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大家都不是聖人,就不要使勁強迫自己做一些無法達成的事情。
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我們只需去正視並解決,而不是在出現某些想法後不斷的反芻反覆咀嚼,不斷回憶自己的錯誤,以及犯錯的經歷。一遍遍拉出來巡遊不斷抽打自己,這會讓我們逐漸失去信心,一點點被蠶食,甚至失去改變現狀的行動力。
所以,厲害的人常常告訴大家:「能打敗自己的只能是你自己,不要讓別人打亂自己的陣腳。」
一定要坦然面對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剋制壞情緒。
凡事不能過「度」,一旦超過就會萬劫不復。
如何拿捏也很難,一開始我就在糾結這個「度」,直到此處我還是在糾結,但事實是真的很難嘛。
我也只能不斷告訴自己,三思而後行,不急不躁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種幸福一種智慧。
平常多給自己一些時間,並不是天生就很牛X。
寫在最後:
老話新說——不要總與別人作比較,當然也不能完全不比,不然也好像沒什麼樂趣。
最為重要的呢,需要坦然面對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不能對自己放任不管,在能力範圍內偶爾卷一下還是可以的。
看清楚自己的短板,學會揚長避短,在舒適圈的邊界來來回回,不斷拓展,讓自己保持良好狀態,做一個長期主義者,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智慧。
嗯啊,本次就先聊到這裡吧。非常感謝看到這裡的朋友,謝謝你們。
世界很美好呀,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
各位,祝好。
Good Day
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