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同濟大學優秀博士生杜梅不幸患癌去世。
不想我的人生如此沉寂,這是一句杜梅遺書中的話。
01
遺書的大半篇幅描述了她從18歲上大學開始,學業上的每一點成績,每一步上進的記錄。可以讀出來,她對於自己的優秀是滿意的,也似乎充滿了優等生的意識。雖然沒有人生成功之高度,因為年齡尚小,但是無處不顯示出她的驕傲自豪和慰藉。
最後附貼了她的一份簡歷,可以解讀為:我的人生是有成績的,是符合當下社會、家長、親戚朋友各個角色對一個人優秀和成功的期待的,我沒白活。
同時遺書也用了較大篇幅描述了她從國外到回國治療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讓她深切感知的親情,弟弟和姐姐的陪伴及獻血等無私的愛。
02
其實,目前的醫學並未論證精力耗費和生病之間的必然關係,因為就現象來說,也的確顯現關聯性不是那麼必然。並不是所有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人一定就生病,也不是不透支身體的人就一定不生病。甚至從概率上說,也無關聯規律可言。
所以,從拚命於事業這個角度指責杜梅的可以打住。
但是,確有醫學結論指明情緒會導致疾病,而從杜梅的遺書中可以讀到,她似乎有一種永遠未得以釋放的學業和事業壓力,甚至說是壓抑。雖然成績已經很優異,但是那種自我壓力感隱約存在於她整個生命歷程中。言已至此,我們再次彈出那個亘古不變的話題,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03
我們這個世界上,軌道和成功這些概念規訓和匡闊了太多的人。人從小就被教育做的每一件事都奔向一個叫做「成功」的目標。社會不對「幸福」做出正解,卻從頭到尾灌輸著一種競爭的氣味。好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拚命的。
這個世界80%以上的人,經過三代人,名字和樣貌都會永遠消逝。除了那少部分被人類社會拿來做圖騰所用的所謂偉人模範標本,所以,你究竟要追求怎麼樣的成功?
最後,你驚訝地發現,人們整天忙忙碌碌不辭勞苦原來是在追求一個「比別人強」,而並非自己狀態的舒適和心靈的平靜安逸。某種意義上說,成功是讓你遠離幸福的概念,諷刺嗎?你越成功可能越不幸福。
無可迴避,杜梅把自己深度安置在一個成功的模子里。我們沒有說她努力不對,我們說的是她的追求應該甩掉她的情緒。
如果杜梅也描述一下她童年時走過的田埂,戀人給她甜蜜的親吻,我們是不是會覺得她的生命更飽滿。
04
再闡述簡明一些,你可以卷,但不要背負情緒。被套住,被一張無形的網網住你活生生的生命。其實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太多的偉大意義,無外乎舒適愜意安寧和沒有正負分的體驗感。
有人會發問,不努力怎麼樣獲得舒適愜意安寧?我在早期的文章中曾經寫到過,在那個火熱的炒房季,你以一個窩囊的姿態不加入炒房大軍,你就是那個站在高處望房奴的幸福之人。
幸福真的只是一種心境,跟任何無關。
05
杜梅以無比遺憾和惋惜的筆跡告別了她珍愛的生命,瓊瑤則以對生命深刻的認知自己完成了生命的升華。
好好活,但不要用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