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倒是說句話啊!」
這是來訪者慧姐,最常對丈夫說的一句話。
她說,每次家裡遇到點什麼事,想和丈夫溝通、想讓丈夫表態,丈夫總像沒聽見似的。
不僅僅是沉默,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淡漠,慧姐根本就走不進丈夫的內心。
「我覺得他根本不在乎我,不在乎這個家。」
慧姐每次要求丈夫敞開心扉時,丈夫不是出門打牌,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
「以前覺得他這點挺好的,不吵,不爭,以為和這樣的人結婚,會很幸福。」
「現在才發現,我寧願有個人吵架,也比忍受這種冷暴力要好受。」
如果你的伴侶,也像慧姐的丈夫這樣,你可能會因此而抓狂、內耗,甚至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堅持下去。
請不要急著下判斷。
因為你的伴侶,可能比你還要痛苦。
不回應的伴侶,各有各的苦惱
@青青,38歲,出版編輯
「他的忽冷忽熱,讓我失去了在家庭中應有的安全感。」
我和老公是朋友介紹認識的,追我的時候很熱情。
他對我很好,大到買房買車、小到洗衣做飯,基本上不讓我操心。
甚至每次來例假,他都比我自己記得清楚。
所以很快,我就淪陷了。
可是,結婚以後,一些從前他不曾展示在我面前的部分,開始逐漸顯露。
他很容易情緒低落,並且只要不開心了,就會和我冷戰。
我記得剛生孩子那會兒,他看見我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吃飯,沒有通知他;
連著兩個星期,他都沒有跟我說話。
問他怎麼了,他也不說,只是用低落的情緒提醒著我,我讓他生氣了。
我很不習慣這種情緒處理方式,但因為這些年,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孩子。
所以很多時候,我都不想計較,主動想著法子去哄他。
可是,再過幾個月,孩子就要去讀寄宿學校了。
一想到我要單獨和老公在家裡相處,我就覺得很焦慮。
因為,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就會遭遇冷暴力?
是不是就需要承受他用沉默帶來的情緒壓力?
我真的很慌張,該怎麼辦呢?
@雅心,43歲,職業成長教練
「我受不了關係中不溝通的人。」
我其實是二婚,和前夫離婚,就是因為他從來不跟我溝通。
因為我自己也懂一些情緒管理、正念之類的調節方法。
所以以前遇到問題,我就一直跟自己說,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
可是,我越是自省,越是自我調節,我就越是痛苦。
- 明明受了委屈,想讓對方安慰,你卻聽到他打起了呼嚕;
- 明明受到傷害,希望得到對方的道歉,回應我的,卻只有一句:
「你鬧夠了沒?「
我痛苦流涕的時候,他總是皺著眉頭,逃避我的眼神。
後來,我就放棄了。
關係是相互的,我疼他,理解他,改變自己,當然也希望他能同樣如此對待我。
耐心終歸是也有耗盡的那一天。
好在我兒子現在很懂事,沒有學著他爸爸那一套,心裡有事會說出來,會和媽媽溝通。
我現在的丈夫也很好,凡事都有商有量的,絕對不在心裡藏事。
不過我知道,前夫不溝通,並不代表他心裡不難受。
我有一次起夜,看到他在陽台上,一邊抽煙,一邊用煙頭燙自己。
或許他也很焦慮,但他說不出來。
可能是我自私吧,我覺得他這樣的壓抑也挺危險的,所以儘早離開了。
@張姐,56歲,退休在家
「老公以前不這樣,退休以後就變了。」
我老公退休以前是歷史老師,原本學校給他分了房子。
後來因為想在市中心買一套,就把分的那套房子賣掉了。
最近,他老是時不時提起:「就不該賣那套房子!」
我知道,他是想學校了。
退休以後,他每天都有點不知所措,經常習慣性要備課,卻發現自己不需要再上課了。
他想讓學校返聘他,但學校覺得他年齡大了,帶高中太辛苦了,就沒同意。
我不像他,我不喜歡工作,我很享受退休的生活。
沒事的時候,我會約幾個小姐妹去跳跳舞,打打牌,或者公園裡散散步什麼的。
每當我這樣做時,回到家,就會看見老公垮著臉,坐在陽台上生悶氣。
我也挺想安慰他,開導他的,可是每當我提起這事,他就會大發雷霆:
「不用你操心,我還沒死呢!」
然後,就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再跟我說話。
只有兒子打電話來,他才會稍微緩和一些情緒,和兒子說兩句。
我知道他不是在生我的氣,但他一直不面對自己的問題,他就一直這麼焦慮下去。
萬一有一天,氣壞了身體,這日子怎麼熬?
沉默的背後,是情緒的煎熬
上述的經歷中,雖然身處不同的環境,但不難看出,故事中的「伴侶們」,似乎都有著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不回應,不溝通,不解釋、不敞開自己、不表露內在。
這樣的伴侶,被我們稱之為:迴避型伴侶。
為什麼明明是愛的,卻總是在逃避?一位朋友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
因為她的迴避,已經和男朋友吵過無數次架了。
因為看過一些心理學書籍,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問題,可是卻控制不住自己:
「每當他表現出一些比較強烈的情緒時,我就很想逃跑。不知道說什麼,所以只想靜一靜。」
朋友自我剖析,這樣的負面體驗,來源於她不幸福的童年。
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吵架。
吵完以後,媽媽躲在房裡生悶氣,爸爸朋友家裡吃飯。
父母二人甚至會忘記做飯給她吃。
她永遠都記得自己用嬌小的身軀爬上凳子,拿出放在高處的一碗冷稀飯,混合著眼淚吞下去的場景。
「所以我現在不喜歡吵架,不喜歡衝突。我更喜歡各自冷靜,各自思考自身的問題。」
因為沒有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的人會感到焦慮或者混亂;
而有的人則會像我這位朋友一樣,產生「迴避」這一防禦機制。
其內在的聲音是:
「我先一步不重視你,不愛你,這樣當你離開時,我就不會覺得痛苦了。」
成年後,這樣的負面行為模式會形成慣性,在關係里感受到了「不安全感」,「迴避」這種防禦,就會被激發。
生活里,當我們向另一半展露情緒,希望能溝通解決問題,而他們拒絕回應時,這種沉默的背後,潛台詞其實是:我想要被愛與關懷。
可因為他們的逃避,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獲得與另一個人建立安全型依戀的機會。
所以,作為迴避型人的伴侶痛苦,而迴避本人,其實也在深受心理煎熬。
當然,理解了迴避型伴侶的痛苦,以及心理機制,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一味地忍耐、放縱。
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前提下,或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對方提供一些「幫助」。
更好地維護親密關係的更穩定、家庭的和諧,讓自己和伴侶從焦慮與恐慌中解放,
不在內耗中追逐對方,將更多的滋養留給自己。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如何與迴避型的伴侶相處?
在與迴避型伴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遭遇許多挑戰和困惑。
這往往會觸發我們內心深處的焦慮、憤怒或失望等情緒。
如果我們還想要維護這段關係,療愈自己的情緒尤為重要。
首先,我們要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
每當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時,試著暫停一下,深呼吸,問問自己:
「我現在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通過這種內省的方式,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以及我們對迴避型伴侶行為的真實感受。
其次,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放鬆練習。
比如,通過冥想、瑜伽或簡單的深呼吸,這些練習有助於我們降低緊張感,使情緒得到平復。
當情緒穩定時,我們更有可能以理性和冷靜的態度去面對與伴侶之間的問題。
此外,積極思考也是一個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可能過於負面時,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例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
「雖然伴侶的迴避行為讓我感到困擾,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愛我或不重視我們的關係。他只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處理情感。」
通過改變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逐漸減輕負面情緒的影響。
當然,建立情緒支持系統也非常重要。
與親密的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支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與迴避型伴侶相處過程中的情緒挑戰。
完成了自我的情緒療愈,我們再看看看,有什麼是我們可以為伴侶做的?
我們可以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和對方建立信任:
比如,說到做到,承諾了就要守約。
這樣,伴侶才能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責任心。
同時,也要尊重伴侶的個人空間,別逼得太緊,讓他們有自由分享或者不分享的權利。
當他們願意和我們分享時,我們要學會全神貫注地聽,別急著打斷或者貶低他們的想法。
這樣,他們才會慢慢喜歡上和你分享的感覺。
我們也不要忘了多給伴侶一些關愛和支持。
用簡單直接的話告訴他們你有多在乎他們:
比如:「我真的很珍惜你。」
或者「我愛你,你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相信我,他們聽到這些話,心裡肯定會偷偷樂開了花。
寫在最後:
在與迴避型伴侶相處的道路上,我們或許會遭遇迷茫、失落,甚至痛苦。
只有當我們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地找到與伴侶相處的平衡點。
但請記住,你的感受是真實的,你的情緒是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
只要你足夠愛自己,不管是堅持還是轉身離開,相信你都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本文由珂文和張德芬主筆團共同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策劃丨kiwi
編輯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