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2022年10月07日13:38:31 情感 1159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不知從何時開始,幾乎整個社會的人都開始沒有安全感,於是人們開始了對安全感的狂熱追逐。但是當我們真正去追逐的時候才發現,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安全感離我們還是那麼遙遠,甚至讓我們感覺永遠都觸摸不到。

為什麼現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因為我們活得太累,有太多的東西要擔心:工作、婚姻、孩子、環境污染、食品安全……

我們都曾經暢想過婚姻的幸福,然而婚後沒有多少人能過上「王子公主」式的幸福生活。太多的家庭都被不安全感充斥,彼此猜疑、試探、嫉妒、爭吵,越想讓對方給自己安全感,就會把對方推得越遠。

心靈孤獨的人,往往沒有安全感。孤獨的人無法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在哪裡都找不到歸屬感;當別人歡笑打鬧的時候,你卻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你明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總是遠離人群,這樣的你,又怎麼能擁有安全感?

職場中人人都有可能丟了安全感,你今天擔心績效不達標,明天擔心領導對你有意見,後天擔心工作有疏漏,職場上我們的安全感在哪裡?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我們不禁要問,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是不是一個永遠關心我們、愛護我們,並且永遠也不會離開的男人?

是不是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房子?

是不是擁有很多的金錢?

其實都不是。

當我們把安全感寄託於身外之物,有時彷彿能滿足,得到了安全感,其實這些都是暫時的安全感,並且會讓我們慢慢陷入恐懼失去的更加不安的心理之中,這種暫時的欣喜與之後的失望,會成為反覆折磨我們的利器。

那麼,究竟什麼是安全感?我們應該怎樣全面地理解安全感?

安全感在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馬斯洛指出:人有吃飯、飲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當這些需求大部分被滿足之後,第二層次的安全需要就會出現。人就會尋求一個相對穩定的安全環境,隨之而來的還有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並且馬斯洛還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製了《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

現在我們來解讀一下安全感。

先要說明的是,安全感並不是一個我們能真真切切觸摸到的東西,而是一種感覺、心理。比如在婚戀中,就是一種一方給另一方的心理感覺,一方在另一方面前表現出的優秀,符合TA的心理,那麼TA就會有放心、舒心、依靠、相信的感覺,並且會從自己的言談舉止等方面表現出來。

其次是安全感到底能不能產生是多方面決定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對方相信你。這一點很難做到,但是只有別人相信你,你才有可能帶給別人安全感,否則安全感就無從談起,因此信任是安全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要相信別人這是一個心理過程,而這個心理過程產生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從認識到了解,從了解到認同,從認同到信任,同時還要考慮其他外界因素影響的過程。

最後是物質上的滿足。物質不等於安全感,有時候太多的物質享受反而會讓人感覺焦慮,但是物質層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一個人在物質上都無法保證的時候是最沒有安全感的。只有滿足了物質上的需求,才會關注精神上的感受,所以物質是安全感的基礎。

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安全感的表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一方面是物質。

從精神層面來講,人們都想得到精神上的安全感,但是這非常難,而當一個人在精神方面得不到安全感,那麼這個人就會更加關注物質,這是一種補償心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物質女孩」就是這樣的。

而從物質層面來說,當人們無法追求精神安全感的時候,物質安全感就是最基本的保障,而物質安全感仍然無法滿足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徹底失去安全感。

有一部分人最終會找到新的替代品來滿足自己在安全感上的缺失,很多時候這些替代品可能是不健康的,帶來的安全感也是不穩定的,比如酗酒、吸毒等。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得到雙重安全感,其中的一種路徑就是結婚,婚姻是確定兩個人關係的非常穩定的因素,因為它有親友的祝福、法律的保障,所以很多人才會用結婚這種方式來提升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結婚了就有安全感的原因。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我們不否認結婚確實能給一個人在心理上帶來慰藉,很多時候婚姻也確實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安全感。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婚姻並不一定等同於安全感,因為婚姻只是一種形式,而不是一種絕對的保證。

綜合而言,安全感是現代社會人普遍追求的一種心理感覺,當前社會能帶來安全感和影響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卻並不容易。

那麼有安全感和沒有安全感的人,到底有怎樣的心理表現?

馬斯洛的研究表明:

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被拒絕,不被接受,認為自己受到冷落,受到嫉恨、歧視;

常常感覺孤獨、被遺忘、被遺棄;

經常有危險和焦慮的感覺;並且會認為別人都是壞的、惡的、自私的、危險的,因此對別人抱有不信任、嫉妒、仇恨、敵視的心態,他們會有病態的自責,進而產生罪惡和羞怯感,而一切的起因就是他們缺少安全感。

總之,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表現出來的都是負面的情緒,並且這些負面情緒不但影響了自己,也會影響到他周圍的人和環境。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沒有安全感的人主要分為這幾類,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第一類,迴避社交的人群。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很多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表現出焦慮感,之所以有焦慮感是因為他們一方面渴望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是又擔心自己在社交中表現差勁,會被輕視,這種矛盾的情緒讓他們的焦慮程度持續上升。

社交焦慮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迴避社交、迴避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這類人一般有這樣的特徵:性格過於敏感,表現出強烈的抑鬱情緒;容易誤讀別人的語言或者非語言信息;容易產生自我攻擊的情緒等。因此,他們容易出現強烈的安全感缺乏,因為他們恐懼人群又無法真正迴避人群。

第二類,與親人關係不親密的人。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親人是與我們擁有天然親密關係的一群人,從親人那裡,我們能獲得很多支持和力量。但是也並非都是如此,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跟親人關係並不親密,這類人也很容易被不安全感侵襲。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含蓄的表達,對於親人也不能表現得太過親密,應該給予長輩的是尊重;

其次是溝通模式的問題,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很多家庭的溝通是有問題的——長輩和孩子之間缺少平等的溝通,更多是命令式的溝通和粗暴的干預;

最後是對長輩的敬畏,這種敬畏讓我們遠離他們,不願意與之建立更加親密的聯繫。

第三類,對異性感到恐懼。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你知道有一種心理疾病叫作「異性恐懼症」嗎?儘管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人被異性恐懼症困擾著。

這類人有的對於異性有很大的抵觸情緒,有的是不敢跟異性打交道,逃避與異性的接觸。但是一男一女的小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這是他們無法否認的事實。

於是,他們的迴避和恐懼,只能讓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焦慮和不安全感。

那麼,以上幾類人要如何調整呢?

對於第一種:

學會表達。當我們認為被傷害以後,不要馬上就做出規避的舉動,讓自己遠離人群,這樣只能讓別人認為我們莫名其妙。

最好的做法是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這樣別人會了解你的感受,很多時候通過溝通也可以消除誤會。

學會自我暗示。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說的話往往不是在故意傷害我們。所以當我們敏感地解讀出敵意的時候,可以暗示自己:別人並不是這個意思,或者他們只是在和我們開玩笑,因為我們之間的關係很親密。

而對於第二類:

如果確實是因為與親人關係不親密引起的安全感缺乏,那麼就應該及時進行調整:

(1)從今天開始,試著使用比較親密的語言與親人說話,多把你的關心用語言表達出來,你會發現親人是樂於親近你的;

(2)循序漸進地拉近關係,多回家看看,多帶親人出去走走,在一些節日給親人買點小禮物,適當用肢體語言表達你的親近之意,慢慢地雙方就能夠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對於第三類異性恐懼症人群該如何調整呢?

(1)循序漸進地與異性打交道。

最開始可以嘗試去商場買東西,與異性營業員聊聊商品,或者向陌生的異性路人問路;

接下來可以試著主動跟半生不熟的異性同事討論一下工作。

這樣一次次的練習下來,你會發現自己跟異性講話不自然的情況已經改善了很多。

(2)試著把對方「同性化」。

什麼意思呢?就是放鬆下來,專註於你的接觸目的本身,忽略對方的性別。

具體做法是:在接近異性之前,深呼吸若干次,全身心放鬆,腦子裡想一點愉快的事情。跟對方聊天接觸的時候,在心裡告訴自己「就跟同性相處一樣」,用這種方法轉移內心的緊張並嘗試正常接觸,在接觸過後會發現其實對方真的沒什麼可怕的。

當我們做了這些改變以後可能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特別恐懼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可怕,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實在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情,而與此同時,安全感也會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以上是沒有安全感的人的表現。

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則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們認為自己被人喜歡、接受,還可以從別人那裡感覺到溫暖和熱情;

他們非常有歸屬感,認為世界和人生都是愜意、溫暖、友愛、仁慈的;

所以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會有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感覺;

他們堅定、積極,有良好的自我估價等。

總之,有安全感的人表現出來的往往是正向的情緒,並且這些正向情緒也影響了他身邊的人和環境。

通過以上分析,安全感與幸福感也緊密相連,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在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人會覺得生活愜意幸福。

安全感可以說是我們心理需求中的第一需要,也是我們人格中最基礎的成分。這個心理需求要想解決,我們只有從自己找尋。

因為我們的心理只有自己能夠掌控,別人只能施加影響,而安全感則是我們的心理問題,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原因,才能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其他人對此無能為力。

所以說,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向別人要是得不到的。

一個人要想獲得安全感,就要學會掌控自己、學會運用自己的勇氣和力量,這樣安全感才能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天天要聞

愛讀書的朋友們,可以看看林笑松的《跟不安的自己談談》。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 天天要聞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單親媽媽,79年的羊,今年46歲了,獨立撫養一個大一的娃。我在飯店工作,為了碎銀幾兩努力的奔波著,日常空閑見縫插針的寫小作文貼補家用。生活從來都是懼怕強者的,「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的生活。我從三十多歲就自
鄰里街坊那些事兒(5):潔癖和待客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 天天要聞

鄰里街坊那些事兒(5):潔癖和待客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原創作品,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與轉發!我們3樓的高阿姨在社區里工作,人長得不漂亮,但能說會道,關鍵是全身上下打扮的很利索乾淨。聽對門葛大媽說,高姨可是有福之人,人家結婚幾十年,她老公從來不讓她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就連兩個孩子小時候也沒管過。
(完)這一世,我不哭不鬧答應離婚,但我也不打算輕易放過她 - 天天要聞

(完)這一世,我不哭不鬧答應離婚,但我也不打算輕易放過她

我為保護妻子車禍不能人道,她卻以安心休養為借口,直接替我去學校辭職。我想找她評理,卻看見身為教授的她正抱著研究生熱吻。「我懷了他的孩子,咱們離婚吧。」我毫不猶豫的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只因上輩子我抱著女兒鬧到教務辦。在大家的風言風語中,男學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