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畢業的阿玲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愛情的美好,總在詩詞中被無限歌頌,彷彿只要有愛,千山萬水都能跨越,一切艱難都可戰勝。然而,當95後女大學生阿玲帶著對愛情的憧憬,毅然遠嫁雲南深山五年後,她的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愛情與現實碰撞的殘酷一面。
阿玲畢業於天津某師範大學,手持教師資格證,本是眾人眼中前途無量的高材生。她來自福建,在一次暑假打工時,結識了來自雲南大山深處、僅有小學學歷的他。愛情的魔力在那一刻悄然降臨,學歷的差距、家庭的反對、地域的遙遠,都沒能成為阻擋她的理由。一畢業,她便義無反顧地跟著他走進了那片大山,切斷了與父母的聯繫,也切斷了自己與城市生活的紐帶。
婚後的生活,與阿玲想像中的相去甚遠。五年間,她成了留守婦女,育有兩個女兒。每天凌晨五六點,當城市還在沉睡,她已經摸黑起床,扛起鐮刀去砍草、餵豬,接著是洗衣、做飯、照顧孩子,繁瑣的家務與繁重的農活將她的生活填得滿滿當當。只有在深夜兩點,等孩子們都進入夢鄉,她才能拖著疲憊的身軀,享受片刻屬於自己的寧靜。曾經皮膚白皙、青春靚麗的女大學生,如今被風吹日晒打磨得皮膚黝黑,面容盡顯疲憊,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了許多。
有一次,丈夫難得回家,還帶回了滷菜、辣鴨頭、鴨脖等美味。這本該是溫馨的團聚時刻,可吃到一半,兩人卻因瑣事爭吵起來。阿玲賭氣回房,可躺在床上,滿腦子都是那些美味,饞得輾轉難眠,滿心期待著第二天一早繼續享用。然而,當她第二天來到廚房,卻發現那些滷菜早已不見蹤影。那一刻,她既氣憤又委屈,也不禁想起當初正是這些看似普通的關懷,讓她下定決心跟隨丈夫來到這深山之中。
有人問阿玲是否後悔,以她的學歷和能力,在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並非難事,生活也不會如此艱辛。她卻平靜地說:「大多數婚姻都是這樣,有了孩子後,愛情就不再是生活的全部,更多的是責任。我不能拋下孩子,只能咬牙堅持,等孩子長大了,或許一切就會好起來。」但在她平靜的話語背後,偶爾也會流露出對往昔的懷念。她會想像同學們在城市裡過著怎樣的生活,是否都找到了體面的工作,擁有幸福的家庭,而自己被困在大山之中,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阿玲的故事在網路上引發了熱議。許多網友為她感到不值,斥責她太過「戀愛腦」,認為她為了一時的愛情,放棄了大好前程,不僅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也可能影響孩子的未來。也有網友表示理解,感慨愛情在衝動時的盲目,以及生活在現實面前的無奈。還有人藉此反思婚姻與愛情的關係:物質條件在婚姻中究竟佔多大比重?門當戶對是否真的重要?
從心理學角度看,阿玲的選擇或許與她內心對情感的渴望有關。如果原生家庭中缺乏足夠的關愛,她可能會在戀愛中更渴望被呵護,從而輕易被對方的關心所打動。而從社會層面來說,當下一些年輕人受浪漫主義愛情觀影響,在面對婚姻時容易忽視現實因素,過於理想化愛情,認為有愛就能克服一切。
阿玲遠嫁雲南深山與孩子
但遠嫁深山的故事並非只有一種結局。同樣是95後的小田,遠嫁福建農村後,和丈夫一起創業,雖經歷多次失敗、背負巨額債務,卻沒有放棄。她抓住直播帶貨的機遇,最終不僅還清債務,還帶動了村裡的經濟發展。這也說明,即便身處困境,只要有勇氣和智慧,依然有改變命運的可能。
阿玲的經歷,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婚姻的意義。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種生活方式、兩個家庭背景的融合。選擇伴侶,某種程度上就是選擇未來的生活道路。而對於阿玲來說,雖然當下的生活充滿艱辛,但只要她願意,憑藉自己的學歷和能力,依然有機會走出大山,改變現狀。
在這個充滿誘惑與挑戰的時代,年輕人在面對愛情和婚姻時,更應保持理性。愛情固然美好,但它無法替代生活的柴米油鹽。希望阿玲的故事能給更多人以啟示,在追求愛情的路上,既要懷揣勇氣,也要保持清醒。
如果你是阿玲,你會如何選擇未來的人生道路?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95年出生的阿玲變成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