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社會永遠都在演繹「叢林法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想生存下去,你就要成為強者。
這不是雞湯,而是現實。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只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因果關係」。你有了昨天的「因」,才有了今天的「果」,不差毫釐。
慢慢積累,量變質變。
1
荷花定律
有這樣一個故事,引出來一個問題:一個池塘裡面栽了荷花,第一天開放幾朵,第二天,開放的速度是前一天的兩倍,以此類推30天開滿池塘。請問,什麼時候荷花開了一半?
很多人脫口而出,15天啊!
事實並非如此,正確答案是第29天。
關鍵來了,荷花開放的速度,最後一天最快,等於之前29天的總和。
這個,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很多人看到別人成績的時候,都會震驚,殊不知人家背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為了像荷花那樣「滿屏開放」,他們在前一天還在苦苦奮鬥。
昨天都是台階,今天繼續努力。
古人云,要想人前顯貴,必須背後受罪。
成人的世界裡,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所有的成績都是血汗的結晶;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厚積薄發。
荀子在《勸學》里這樣寫道: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成功,歸根結底都是始終如一的堅持。
很多人,死在了成功的前夜;很多人差一點就挖到了鑽石;很多人都在輝煌即將到來之際改弦更張。
加油,每一個努力拚搏的你!
很多事情,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下去才有了希望。
很多人在當初擇業的時候,覺得有意思有趣味,前途無量,一到深入進入,才發現「真的好難」;在進一步,發現這裡人滿為患,大咖雲集。想要脫穎而出,簡直難於上青天。
慢慢的,熱情冷卻,興味索然,去更換跑道,昨天的努力前功盡棄。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當你認準一件事的時候,就全力以赴去干,不跟別人比較,只跟自己死磕。拼一個堅持不懈,贏一個春暖花開。
未出土時便有節,至凌雲處仍虛心。
2
竹子定律
竹子,被稱為「世界上最高的草」。它的一生也是一個「勵志」的傳奇。
最初,竹子「發育」得很慢,前4年時間裡,幾乎「無所作為」,暗搓搓長出3cm的身高。
真正的開掛,是從第5年開始的,它以每天30cm的速度「爆髮式成長」。6星期以後,就長到了15米。
當人們挖開地面,才發現一個秘密:最初那4年里,竹子沒有懶惰,沒有怠工,而是一心一意在做一件事:紮根。它的根須在土壤里延伸,竟有數百米的長度。
它用默默無聞,迎來了驚艷全場。
日積月累,價值不菲。
這就是「竹子定律」。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萬丈高樓平地起,輝煌只能靠自己。你之所以能夠取得好成績,一定是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從量變到質變,這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有了這個過程,成功才會水到渠成。
這個過程很苦、很累、巨煎熬,流血、流汗、也流淚,今天你咬牙切齒地堅持,必然有明天獨佔鰲頭的榮耀。
被譽為「千古完人」的曾國藩,年輕時候很愚笨,不開竅,曾因一事無成,屢遭挫折而三次選擇自殺。
但是,他被別人救了。他想到天無絕人之路;想到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無可匹敵。
於是,他痛笨下功夫,用勤奮彌補稟賦不足。
經典文章,滾瓜爛熟,倒背如流;遇到難題,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一字一句,條分縷析,不就任何死角,直到徹底弄通弄透。
後來,他的這一品性運用到了軍事方面,這就是著名的「結硬寨,打呆仗」理論,為他建功立業,鑄就人生輝煌。
他的突飛猛進,恰恰來自於他的堅定執著,老老實實。就像竹子最初的前4年,紮根沃土,吸收營養,然後野蠻生長,出人頭地。
有所專註,才有所成。
3
金蟬定律
據法布爾的《昆蟲記》記載:蟬在鑽出地面,完成蛻變,一鳴驚人之前,要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3年、5年或者7年;最牛叉的一種蟬,竟要在地下生活17年。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個漫長的過程。伴隨著
浩瀚的孤獨,和深邃的寂寞,它在土地里尋找著活下去的營養,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默默忍受,無怨無悔。
只為等到一個星光璀璨夏夜,它從泥土裡挺身而出,悄悄爬到枝頭,脫掉醜陋的外殼,在陽光下引吭高歌,振翅飛翔。
從黑暗到光明,從地底到天空,它用歌聲詮釋了生命的「高光時刻」。
默默忍受,蓄力實力。
那些傑出的人物,誰不是忍耐的高手?
司馬遷忍受宮刑,寫成《史記》;蒲松齡忍受貧寒,寫成《聊齋志異》;曹雪芹忍受落魄,寫成《紅樓夢》;李時珍忍受創痛,寫成《本草綱目》……
胡適先生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很多人最大的愚蠢,恰恰就是喜歡自作聰明。規避磨難,少走彎路;掌握技巧,探索捷徑。
到頭來卻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太聰明」了。
成龍在《真心英雄》里唱到: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探索無止境,創新永年輕。
人生路上,有些東西,你是無法規避的,酸甜苦辣咸,都是體驗。你不親口嘗一嘗,你就不知道什麼是味道。
袁隆平成為「雜交水稻之父」,已經是70歲的老人了,屠呦呦發明青蒿素,85歲才獲諾貝爾獎。
在成功之前,他們一直在努力,不計後果,不遺餘力,默默無聞,孜孜不倦。從來不去考慮結果如何,探索本身也是一種非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