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2021年09月19日21:32:09 情感 1345

1973年,浙江新昌,一位老太太端著一畚斗玉米上樓梯時,一腳踩空滾落下來,畚斗撞破她的脾臟,她昏迷過去。老太太從昏迷中醒來,看著圍在她身邊的親人,臉上飛過一絲羞澀的紅雲,她說:她夢到她的丈夫梁柏台了,夢到他們洞房花燭夜,夢到丈夫教她讀書識字,還夢到丈夫帶著她去了一個陌生的國家……


人們一聽,不由悲傷地落下淚來。


老太太名叫陳蓮珠,53年前,她新婚七天的丈夫梁柏台辭別親人,去蘇俄學習,一去未回她孤身等待53年,從一位美貌少婦等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終於在夢中與丈夫團聚了。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梁柏台

跟她一樣傷心的還有大姑姐梁小芬,梁小芬為了一句「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的承諾,一生未嫁,陪伴父母和弟媳。現在弟媳與弟弟在夢中團聚,她與弟弟團聚的日子也不遠了吧?



梁柏台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899年出生於浙江新昌一個農民家庭,1918年考入浙江第一師範預科,在校期間,他積极參加學生運動。1920年,梁柏台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第二年他聽說有去蘇俄留學的機會,立即報了名


梁柏台回家跟父母商量,遭到父母強烈反對。他們希望梁柏台回鄉當老師,一個月幾十塊大洋,收入豐厚,工作穩定,受人們尊重,何必到天寒地凍的俄國去受那份苦?


梁柏台執意要去蘇俄留學,父親拗不過他,就說:「你想去留學可以,必須結了婚,否則別想離開家門。


母親也哭著勸他:「柏台,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早就抱上孫子,你就把婚結了吧。」


梁柏台與鄰村的陳蓮珠訂婚五年,陳蓮珠比梁柏台大兩歲,是個漂亮賢惠的姑娘,今年已經二十五歲,這麼大的姑娘沒有出嫁,陳家人非常著急。梁柏台並不厭惡未婚妻,他只是不喜歡封建專制婚姻,在他看來,專制婚姻是「畜生的婚姻」,為了讓父母抱孫而結婚是不人道的,他理想的社會是一個大家庭,男女平等,兒子共養,而不是把妻兒視為私產。


梁柏台想跟陳蓮珠解除婚約,父母不允許,陳蓮珠也死心塌地等著他,他只得作罷。為了去蘇俄留學,他只好答應父母的要求,先把陳蓮珠娶過門。


父母歡心喜地給他籌備婚事。3月3日,梁家鑼鼓喧天,喜氣盈門,一頂花轎把新娘陳蓮珠抬進家門,新娘的美貌受到人們一致稱讚。


過了三朝,梁柏台與妻子談起去蘇俄留學的話題,他說:「俄國雖然離我們遠,可是那裡人人平等,沒有貧富之分,我要去蘇聯學習,將來讓我們的國家也變成這樣的國家,我們也過上這樣的生活。


梁柏台描繪的美好生活打動了陳蓮珠,她雖然不捨得丈夫遠行,還是想成全丈夫。她溫柔地對梁柏台說:「你既然你想去,你就去吧,我等著你。」


妻子的通情達理讓梁柏台很感動,第二天,他把即將去留學的消息告訴父母,父母很不情願。然而梁柏台鐵了心要去蘇俄留學,他向父母和妻子許諾,他最多三年就會回來


3月10日,結婚剛七天的梁柏台辭別父母家人,踏上行程。臨別前夜,陳蓮珠幾乎一夜未眠,看著丈夫酣睡的樣子,淚珠不斷地往下落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梁柏台故居


梁柏台與陳蓮珠的婚事,是大姐梁小芬穿針引線促成的。


梁小芬比梁柏台年長七歲,從小細心照顧唯一的弟弟,在梁柏台心裡,大姐就是半個母親。梁小芬身材高瘦,一身力氣,吃苦耐勞,像個男孩子一樣潑辣能幹


梁小芬十四歲時,父母把她送到一戶姓王的人家做童養媳,做童養媳是很悲慘的,梁小芬干粗活累活,吃剩飯剩菜,穿破舊衣服,王家人還經常打罵她。梁小芬的婆婆是個風流女人,經常有些不安分男人賊頭賊腦來她們家,有幾次被梁小芬撞上。梁小芬看不慣,把婆婆的醜行說了出去,婆婆惱羞成怒,把她毒打一頓。梁小芬受不了折磨,想逃回家去,半路上被王家的人抓回去,婆婆又把她毒打一頓,還把她看管起來。


梁小芬還是抓了個機會逃回家去,她把在王家的經歷哭著跟父母說了一遍。父母看著女兒一身傷痕,心疼得直掉淚。第二天,王家氣勢洶洶來要人,梁小芬的父母沒有放她回去。後來,王家又來要了幾次,梁小芬的父母都沒放人。


王家人見軟的不行,就想來硬的,他們雇了十幾個人,想把梁小芬搶回去。梁小芬的叔叔梁開揚是個武秀才,梁小芬跟著叔叔學了幾招實用招術,她三拳兩腳,打倒幾個人,另外的人不敢上前,正在僵持的時候,鄉親們趕了來,給梁小芬解了圍。


梁小芬的叔叔聽說王家來搶人,覺得王家太欺負人,帶著一群人去王家「理論」,王家人這才嚇得不露面了。


王家兒子比梁小芬小好幾歲,梁小芬雖然在王家做了一段時間童養媳,並沒有與王家兒子圓房,但是這段做童養媳的經歷讓她對婚姻有些恐懼,她遲遲不願談婚論嫁。梁小芬雖然對自己的婚事不上心,對弟弟梁柏台的婚事,她非常上心,一心想給弟弟娶一個賢惠漂亮的媳婦。


1916年春節,村裡梁某家來了一群客人,原來是鄰村大旗崗陳家的五個女兒,人稱「大旗崗上五朵花」。村裡很多鄉親跑去看熱鬧,梁小芬也跟了去。看著陳家五個漂亮姑娘,梁小芬打心眼裡喜歡。她想,如果弟弟能娶個陳家姑娘多好啊


她旁敲側擊向人們打聽,人們說,陳家前三個姑娘都名花有主,四姑娘和五姑娘還待字閨中。梁小芬覺得四姑娘陳蓮珠與弟弟很般配,她回家跟父母說,父母說好,她跟弟弟說,弟弟笑著沒有說話,梁小芬認為弟弟這就是默許。梁小芬去大旗崗村陳家委婉說明此意,陳家父母未置可否,梁小芬通過自己的觀察覺得陳家似乎有意,只是不願倉促答應。


梁小芬走後,陳家人打聽梁柏台的情況,人們說他是個前途無量的讀書郎,陳蓮珠的父母聽了很高興,陳蓮珠聽說未婚夫是個讀書郎,也很高興,兩家歡天喜地訂了親。


梁柏台上學路上經過准岳父家,經常去岳父家坐坐,陳蓮珠經常準備一些炒花生,炒黃豆,讓未婚夫帶到學校當零食


陳蓮珠等了五年,終於等到未婚夫把自己娶過門,然而僅僅過了7天,丈夫就要辭家遠行,她心裡很傷感,通情達理的她不想耽誤丈夫,含淚支持丈夫去留學



梁小芬幫弟弟拿著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大嶺腳才停住,梁柏台跟梁小芬說:「姐姐,我這一去,就把父母和蓮珠都託付給你了。」


梁小芬豪氣地點點頭:「弟弟,你放心去,你不回來,我不嫁人!」說著她從衣袋裡摸出兩個銀角子,遞到弟弟手上:「你到城裡買兩個點心吃。」梁柏台接過帶著姐姐體溫的兩個銀角子,強忍淚水,與姐姐作別。梁小芬站在大嶺腳,一直看到弟弟的身影看不見了,才依依不捨地走回家去。


梁柏台來到縣城,拿出姐姐給自己的兩個銀角子,買了一方手帕,讓人捎給陳蓮珠做紀念。陳蓮珠把手帕壓在枕頭下面,想念丈夫的時候,就把手帕拿出來,看了又看,親了又親,彷彿那就是丈夫的化身。


梁柏台走後,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他早日學成回國,寒暑易節,三年過去,梁柏台沒有回來五年過去,梁柏台還沒有回來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梁柏台的父親等不來兒子,憂急成疾,於1926年病逝了。性情剛烈的梁小芬讓人父親墳墓旁邊給她築了一個生墳,表示生前給父母盡孝,死後守在父母身邊。


父親死後,家裡只剩三個女人,還欠了一屁股債。村裡有人同情她們,有人欺負她家人丁單薄,經常挑起事端,對她們百般凌辱,三個女人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母親年邁體弱,弟媳柔弱善良,梁小芬只能像個女漢子一樣支撐著家業。



梁柏台辭別家人,與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人一同到蘇聯學習,學習期滿,他被派到遠東地區海參崴工作,由於工作繁忙,他實在脫不開身回國。


1926年底,共產國際派代表到廣州參加會議,梁柏台以翻譯的身份與蘇聯代表同行。1927年2月他們到達廣州。離別六載,終於回到祖國,梁柏台心情興奮,連忙聯繫黃埔軍校畢業的表弟,想讓他幫自己辦理回鄉事宜。


梁柏台恨不得一步跑回家去,在父親墳前磕個頭,讓父親原諒自己這個不孝子,看看倚門望歸的母親和為自己一直未嫁的姐姐。他還想把妻子陳蓮珠接出來,讓她跟著自己一起參加革命。


如果他的願望實現,陳蓮珠也許會離開那個小村莊,跟著丈夫去一片廣闊的天地,她的人生會是另外的樣子。


但是梁柏台還沒回鄉,就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廣州大肆抓捕共產黨員,梁柏台被扣押。蘇聯代表為了營救梁柏台,臨時給他辦了一個蘇聯國籍,廣州政府只好把梁柏台放出來,梁柏台藏在一隻輪船上回到蘇聯


梁柏台在蘇聯活動期間,沒有用化名,一直用真名。他名聲響,目標大,「有國難留,有家難回」,想回國參加革命看望母親姐姐和妻子的心只好「死了」。


由於歸國遙遙無期,梁柏台與在蘇聯留學的浙江同鄉周月林同居了。周月林祖籍浙江寧波,在上海長大,1926年到蘇聯學習,生了一個女兒,取名「伊斯克拉」,她還沒來得及把這個消息告訴丈夫,她的丈夫就犧牲了。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周月林病倒了。


梁柏台在照顧周月林的過程中與周月林產生感情,他給陳蓮珠寫信離婚。不知陳蓮珠沒收到信,還是她不相信丈夫會「休」自己,仍然在梁家等待梁柏台歸來


周月林給梁柏台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弗列」。梁柏台把繼女和兒子都視若己出,他把兩個孩子的照片洗出來,寄給母親,告訴她,她有孫子孫女了,他還在信中希望姐姐到蘇聯幫他們照看孩子。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梁柏台的母親收到孫子孫女的照片,高興得熱淚直流,她洗手焚香,把孫子孫女的照片捧到丈夫神位前,跟丈夫說:「我們梁家有後了,我知道你死的時候閉不上眼,是沒抱上孫子,不甘心,現在我們有孫子孫女,你在九泉之下可以安心了。」


梁小芬聽說弟弟有了兒女,也很高興,她想按照弟弟在信中的指點去幫弟弟照看孩子,但是她不認路,不會說北方話,也不放心老母親,最終沒有成行。


陳蓮珠聽到丈夫在蘇聯有了妻子孩子,心中五味陳雜,她已經快十年沒見丈夫,想到丈夫在國外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自己與年邁的婆婆孤燈冷影,心裡又欣慰又失落,只能強顏歡笑,暗自落淚。



1931年,組織上調梁柏台和周月林回國工作,由於工作艱苦危險,不允許他們帶孩子,他倆把孩子寄養在莫斯科國際兒童院。


梁柏台和周月林回國以後,來到剛剛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梁柏台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以及《憲法草案》、《婚姻條例》、《政府組織法》等法令。周月林擔任中央婦女部長和國家醫院院長


梁柏台工作認真,低調務實,毛澤東多處稱讚他工作能力強,組織能力強,團結同志。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梁柏台與周月林一起當選為主席團成員。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梁柏台留在蘇區,協助項英、陳毅工作。1935年初,梁柏台在突圍中負傷被捕,被殺害在大庾嶺上。


周月林也被捕,與項英夫人張亮一起關押在福建龍岩監獄,直到國共第二次合作,她才被梁柏台的同學保釋出獄。周月林和張亮出獄以後,無處可去,只好來到梁柏台家,想了解一些梁柏台的消息。周月林在蘇區又生了一個男孩兒,寄養在老鄉家。她考慮到無法向梁柏台母親說清自己孩子的下落,就讓張亮的孩子冒充自己的孩子,與張亮母子一起去了梁家。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梁柏台母親看到「孫子」,喜得兩眼放光,白天抱在懷裡,晚上讓「孫子」睡在自己身邊。周月林跟梁小芬住在一起,她向梁小芬打聽梁柏台的消息,梁小芬也沒有弟弟的確切消息,只隱約聽說,弟弟已經犧牲了


周月林與張亮住到春節以後,只好離開,梁母不讓她們把她的「寶貝孫子」帶走。周月林只好跟她說出實情。梁母一聽孫子是假冒的,兩眼一黑,癱坐在地,放聲大哭。周月林向她保證會儘快把留在蘇聯的兩個孩子和留在蘇區的孩子找回來,梁母才止住哭聲。


這段時間,心情最複雜的就是陳蓮珠了。看到婆婆抱著孫子時兩眼放光的樣子,她有種被冷落的惆悵,不過她總歸是個心地善良的女人,不論晚上怎樣落淚,白天總是笑臉招待周月林和張亮。自從周月林和張亮帶著孩子回來,這個冷清的家熱鬧起來,一家人過了一個歡快的春節,她很喜歡這種熱鬧的氣氛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周月林與賀子珍、康克清、錢希鈞等人在一起


周月林和張亮離開以後,梁家再也沒有梁柏台和孩子的消息,在苦苦地等待中,梁母病逝了,家中只剩下陳蓮珠和梁小芬兩個女人過日子。


1949年,全國解放。陳蓮珠和梁小芬已經兩鬢白髮,她倆經常站在村口,站在公路旁,看著一隊一隊解放軍走過,希望能看到梁柏台的身影,總是希望而去,失望而歸


陳蓮珠和梁小芬給毛澤東寫信,詢問梁柏台和周月林及子女的下落,中組部回信「不詳該同志下落」。她倆讓新昌縣委幫忙尋找梁柏台及孩子的下落,195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回復新昌縣委:梁柏台已經犧牲,周月林出獄以後下落不明


聽到梁柏台犧牲的消息,陳蓮珠和梁小芬抱頭痛哭,此前她倆心裡總是懷著一絲幻想,認為梁柏台有可能還活著,現在她倆的夢想徹底破滅。陳蓮珠和梁小芬含淚收拾了梁柏台早年穿過的幾件衣物,裝在一個小棺材裡,兩個女人抬著棺材,一邊走一邊哭喊梁柏台的名字,真是聽者落淚,聞者傷心。


她倆給梁柏台建了一個衣冠冢。就像幾十年前梁小芬在父親墳墓旁邊給自己築了個生墳一樣,陳蓮珠在丈夫的衣冠冢旁邊給自己築了一座生墳,生不能與丈夫同枕席,死後與丈夫葬在一起。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梁柏台回不來了,兩位老人特別渴望能夠找回梁柏台在蘇聯的一雙兒女,她倆只知道兩個孩子的小名是「娜佳」和「沙沙」,這兩個名字在蘇聯都是常用名,僅憑這兩個小名尋找兩個孩子無異於大海撈針。她們先後給王明、楊尚昆、林伯渠、吳玉章等人寫信詢問,他們都回了信,都不清楚孩子的下落。


中組部辦公室給她們的回復是:恐短時間不易查到,一旦有結果就立即去信告訴你


陳璉珠和梁小芬等到去世,也沒聽到兩個孩子的任何消息。



由於家中沒有壯男,梁小芬頂起了長男的角色,她說話做事風風火火,利利落落,像男人一樣有力氣,能夠端著一百斤的麥籮上樓,能夠挑著豬糞下田。有一次她去買缸,賣缸之人見她身材瘦長,不像是有大力氣的,就說,你能把缸背走,我不收你的錢。梁小芬竟然真的把一口沉重的大缸背回家去,一步不歇地把缸背回了家。不過,她把缸背回去以後,還是把錢送了回來,她說:「玩笑歸玩笑,買缸歸買缸,我梁小芬不是個貪便宜的人。」


陳蓮珠的性格與梁小芬正好互補,她性格溫和,做事細緻,能夠燒得一手好菜,做得一手好針線,還養得一手好蠶繭。她的侄子說:大媽燒出來的飯,即使沒有菜,也能吃三碗。


幾十年里,兩個苦命女人分工合作,一個主外,一個主內,雖然家裡沒有男人,她倆卻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


到農村合作社時,陳蓮珠和梁小芬都已經六七十歲,她倆堅持種地,種菜,養豬,養蠶。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前一後,抬著糞桶去澆菜。鄉親們敬佩她倆的堅強,經常幫著她倆幹活兒。她倆也盡量回報鄉親們,有時候突然颳風下雨,鄉親們在地里趕不回來,她倆就把鄉親們晾曬的衣服和糧食給收起來。她倆每月有幾元補助,每當鄉親們有困難求助時,她倆總是從箱底把錢拿出來借給鄉親們。


陳蓮珠和姑姐梁小芬相伴生活53年。1973年11月,陳蓮珠端著一畚頭玉米上樓安放,一腳踩空滾下來畚斗抵破脾臟,她疼昏過去。在縣醫院,陳蓮珠從昏迷中醒來,她臉上帶著微笑,跟身邊的親人說:她夢到丈夫梁柏台了,夢到洞房花燭夜,夢到梁柏台教她識字,還夢到她跟著梁柏台來到一個陌生國家……


梁小芬聽到這裡,熱淚滾滾,她知道弟媳的生命之路要走到終點了,她的生命終點也不遠了。


人們把陳蓮珠抬回家去,彌留之際的陳蓮珠看到掛在堂屋的梁柏台遺像,突然兩眼放光,讓人們摘下丈夫的遺像給她。她把丈夫的遺像抱在懷裡,兩行熱淚順著眼角無聲流下。她等了53年,終於可以見到丈夫了。


1973年12月,陳蓮珠病逝,終年77歲,人們按她的遺願把她安葬在梁柏台的衣冠冢身邊,讓她陪伴著她的丈夫,永不分離。

「弟弟不回,姐誓不嫁人!」為了一句承諾,姐終生未嫁,孤身57年 - 天天要聞

陳蓮珠之死對梁小芬打擊很大,生性要強的她強忍悲痛說,閻王殿報到總得有個遲來晚到。她又堅強地生活了四年,1977年9月的一天,她正坐在椅子上吃飯,忽然頭一歪不省人事,一個星期後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她的生命跟她的性格一樣,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人們根據她生前的遺願,把弟弟梁柏台穿過的一件衣服放進她的棺材裡,讓弟弟以這種方式永遠陪伴著等待他一生的姐姐。


為了一紙婚約,美貌少女陳蓮珠等待丈夫53年,為了一句「弟不回來,姐不嫁人「的承諾,梁小芬守著父母和弟媳,等了57年。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里,她倆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然而小人物的命運裹挾進大時代里,就有了悲壯的氣息。


最後說一下樑柏台之妻周月林與三個孩子:


周月林離開梁家以後,沒有找到組織,只好與一個船工結婚。五十年代,她被誣為叛徒,關押二十多年,1979年平反。1982年,周月林來到梁柏台的家鄉定居。陳蓮珠和梁小芬已經去世,她沒能見到她們。


周月林與梁柏台留在蘇聯的一雙兒女衛國戰爭期間失蹤,寄養在蘇區的兒子在抗戰期間患病夭折


參考資料:

中國作家網:信念

且說梁小芬

百科:梁柏台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