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
是一個00後女生面對手機沒電時,發出的靈魂拷問:
為什麼手機不可以發明一塊可以拆卸的電池,和一個可以充所有電池的充電器呢?
其實,當不少過來人看到這個「神奇腦洞」時,都不禁莞爾一笑。
因為,這不就是「萬能充」嗎?
多年前,那時的手機充電介面大多不同,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萬能充橫空出世,成為了家中必備的存在。
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個簡單便捷的發明,其實是出自於一個高中生之手。
這個高中生,就是當時不到18歲的男孩陳天晗。
也正因為這個發明,陳天晗獲得了保送清華的機會。
如今,手機已經更新換代了好多次,可被拆卸的電池,已化為過眼雲煙。
而昔日可充萬物的「萬能充」,也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可不少人都好奇,20年過去,當初發明出來萬能充的小天才陳天晗,如今怎樣了呢?
接下來,讓我們搭上時光的快車,再次見證曾經的傳奇。
01.熱衷「拆家」的小天才
一個人的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這一點,在陳天晗身上,也是如此。
他1985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
但不普通的是,小小年紀,他就有著非比尋常的「拆家」能力。
不同於其他同齡孩子對玩具的痴迷,陳天晗從小就對家裡的各種物件充滿了好奇。
小到鬧鐘、遙控器、風扇,大到收音機、洗衣機、電視,只要到了他手裡,幾個小時不注意,就會變成一堆四分五裂的零件。
有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沙發,納悶外表看起來堅硬的皮質沙發,為什麼坐上去那麼柔軟?
於是他找來剪刀,膽大包天的在沙發上劃開一道口子,想要一探究竟。
得知沙發被兒子「摧殘」的陳父,一時之間動了怒,拎起來就是一頓暴揍,臨了還讓陳天晗寫了一份保證書,承諾不再破壞任何東西。
但父親的怒氣還未散去,陳天晗又如火如荼的拆了起來。
眼見制止不了,陳天晗的父母便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兒子去折騰。
有時還會有意無意的激勵一句:「能拆開不算啥,你能裝上才是本事」。
有了爸爸媽媽的默許,陳天晗在拆家的道路上,愈發沉迷。
但那時,還沒有人知道,命運的齒輪,慢慢開始了轉動。
02.萬能充的誕生
陳天晗不僅動手能力強,學習更是常常名列前茅。
光是小學和初中,所寫的作文就兩次被登上河南省的重點刊物《大河報》。
不僅如此,由於有「拆家」經驗,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上,更是如魚得水。
那時,他常常會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沒幾天就會鼓搗出來一個小玩意、小發明。
陳天晗的父母和同學對此,早已見慣不慣,大多人還只是用「聰明、好動和智商高」等標籤來定義他,並未將他划到天才的行列之中。
不過很快,陳天晗就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別人,自己到底有多麼厲害。
高二那年,有一位親戚來家中串門,誰料手機突然沒電。
於是家人安排陳天晗幫著對方找一根充電線,可是翻遍了樓上樓下,也叨擾了左鄰右舍,都沒找到一根與之匹配的電源線。
這次的經歷,像是在陳天晗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他在想,為什麼沒有一個可以匹配所有手機的充電器呢?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父親的時候,得到了並非是常規意義上的一盆冷水,而是「你為啥自己不試試」的鼓舞和激勵。
父親的話,像是有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瞬間點燃了陳天晗內心的激情。
就這樣,他帶著全部的熱忱,在即將升入高三的那個重要關頭,研究起了充電器。
他拿出自己所有的零花錢,走遍了大街小巷的手機店,經過一次次推理,一次次實踐,終於造出了風靡一時的萬能充。
也憑藉這個發明,他獲得了1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
更讓人欣喜若狂的是,清華大學也因此拋來了橄欖枝,為陳天晗送上了一個保送名額。
看起來,憑藉著自身的天賦,再加上清華大學的加持,陳天晗的未來,一定會在科研發明的路上,越走越穩。
但事實上,他後來選擇的道路,我們可能都沒有想到。
03.如今的他怎樣了呢?
與大家預想不同的是,進入大學後的陳天晗,並沒有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里,繼續展示天賦,而是選擇了新聞專業。
或許,兒時所寫文章兩次登報的經歷,讓他對文字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就這樣,懷揣著這份熱忱,大學四年里,陳天晗仍舊保持著優異的成績,並且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先後在人民日報、經濟周刊等單位就職。
但是屬於他的嘗試和挑戰,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歇。
後來,他做過大型公司的公關部負責人,也作為優秀畢業生,回到了母校演講。
現如今,他再次轉行,進入了海航集團,擔任品牌傳播的職位。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不該把目光局限於任何一個領域,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斷嘗試、敢於挑戰。
其實,距離陳天晗發明萬能充,已經過去了20年之久。
20年的時光,足以改天換地。
但是萬能充,卻仍然以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在時代更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今天我最想提及的,卻並非是陳天晗身上的傳奇。
而是作為父母,我們教育中所最應該去正視的東西。
那就是不該去扼殺孩子身上天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幫助。
試想想,縱使陳天晗有著過人的天賦,但若沒有當初父母的支持與鼓勵,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故事。
記得《父母的覺醒》里有這樣一段話: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的人的潛質,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我不知道到底什麼才算是優質的教育。
但我知道,不打壓、不諷刺,報以支持與尊重,便能給孩子的成長,播下名為「潛力股」的種子。
我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