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學生在留學擇校定位這件事上很是苦惱,到底是該學校為主還是專業?是要兼顧,還是純粹不看專業,先學校再說?
這的確是個問題,畢竟國內很多單位的確招人不太看專業,特別是一些金融產品類的,你本科的專業其實也夠用了。並不要你碩士一定非要多quant多技能,除非你去做一些硬核的職業。但硬核的比如金數啊,保險統計這類專業的本身就不多,而且門檻高,但相反一些不要你skills的專業又多,門檻又低,基本只要你是名校畢業的就可以。
所以,碩士專業到底學校為主還是專業為主?這件事還是以就業為導向,然後結合自己具體職業規划去選。
比如,你本科本身就是金融,經濟,統計,金融,金工這類強背景專業,基本什麼都可以跨度的。你其實碩士沒必要非要去選同專業,你可以跨度,去申些泛商,結合課程都沒問題,可以刷學校為主。畢竟光本科就業也不影響你入職。除非你想去的單位有這方面的硬性規定,但一般很少,除非你準備做一些比如數據架構啊,固收啊,這類硬核職業。那你需要基本在本專業深耕。
如果你不準備在本專業深耕,你可以果斷改變方向。
當然這種前提是你背景不夠強硬,你申熱門的硬核的專業沒有底氣,你想去好學校,只能通過曲線救國,申一些泛商或撿漏專業。達到你去比如g5,或qs前50這些學校。如果你背景已經超神,隨時在申請開放以後,具備五殺的實力,你怎麼申都行,沒人攔著你。畢竟你這種是學校被你選,而不是前者只能學校開恩來選你。
刷學校這件事往往對要讀商科專業的學生更為重要,以前主要是商科的學生把這波風氣提升到了極致。現在慢慢輻射到了法學、工科教育等等。就連傳媒以及藝術類,也有被這股風氣影響的可能。
其實傳媒或藝術類的學生真心沒太多必要跟風,專業的實用度,以及同類專業的深耕要比你跨專業有意思多。而且跨度太多並不能互補到你。對你實際就業也沒本質幫助。再有就是具體找工作,你相關方向對qs學校卡控並不劇烈,你並不需要付出這個成本去換學校。
也就是說,商科類的學生可以曲線救國以學校為主,不管專業。但傳媒和藝術類的學生沒這個必要。專業類學校帶給你的幫助反而更加巨大,機會更多。這裡面的機會包括回國機會以及留英機會。
還有一種是,如果你有繼續讀下去的準備的,畢竟不是所有學生只想著讀完碩士,就回國就業。然後把留學成本賺回來。其實不是,很多學生還是有更多野心的。想多留幾年,多深入了解下。然後把phd也讀下來,以後進高校這種。
對於這種來說,專業肯定更重要,而且師資比專業也更重要,你不能只考慮學校那點事。你需要結合專業,獎學金,師資等等去考慮你的入讀計劃。學校反而最不重要,或者說,學校在能滿足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即可,並不是優先項目。
最後一種,是對一些體驗派的學生來說。學校也不重要,留學體驗度反而更重要。很多學生其實凡爾賽一點來講,他來留學就是來走走看看的,並沒什麼野心和追求。什麼留在英國工作?亦或是回國找個好的單位?他們真心無所謂。家裡首先條件真的不錯,不靠他們來增加家庭的殷實程度。而且工作家裡其實也已經安排好了,回國拿到學位就可以上崗。一起資源都匹配,只要他們順利畢業就好。這種去挑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入讀就很沒意思。往往能畢業是第一要考慮的,然後入讀體驗環境都是他們在乎的。學校其實也就這樣吧,入了社會,看的更是資源傾斜。
總了個結:寫的好像有點亂,但其實並不亂。主要是想提醒有些學生,不要太過跟風,雖然追求學校並無問題,但最好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如果你缺錢,想急著撈回成本,你可以更功利點,更迫切些。但這並不代表你最終跑贏了,長遠來說,這未必就是對的,可能拔苗助長也說不定。
反而那些無所謂的,無心插柳的,根據自己喜好來挑選專業的,最終收穫了好前程。這都說不準,所以選學校選專業也不能太焦慮,能和家裡人討論就多討論。不能就多問自己,問心,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