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縣的一家倉庫里,一位名叫譚偉良的資深「摩友」,用30多年的漫長時光,收集了200多輛老式摩托車。
譚偉良表示:「這些摩托車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些記憶永遠留存下去。」2月16日,譚偉良向三湘都市報 記者介紹起這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寶貝」。
從五六十年代的「幸福250」「長江750」,到七八十年代的「嘉陵70」「本田CG125」,再到九十年代的「鈴木王」「雅馬哈勁豹」,各式各樣的摩托車整齊排列。
譚偉良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摩托車,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摩托車還是稀罕物,擁有一輛摩托車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譚偉良也不例外,他省吃儉用,終於買下了人生中第一輛摩托車——二手「嘉陵70」。
隨著時間的推移,摩托車逐漸普及,老式摩托車也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看著曾經風靡一時的摩托車被淘汰,譚偉良感到十分惋惜。於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收藏老式摩托車,留住時代的記憶。
走遍全國去收車,親手修復讓「老古董」煥新生
為了收集這些「寶貝」,譚偉良走遍了全國各地,最遠甚至跑到了黑龍江。他笑稱自己是個「拾荒者」,經常穿梭在廢品收購站、舊貨市場,尋找著被遺棄的老式摩托車。每當他發現一輛心儀的摩托車,都會如獲至寶,不惜花費重金將其買下。
「收藏摩托車只是第一步,讓這些『老古董』重煥新生才是我最大的樂趣。」為此,譚偉良自學了摩托車維修技術。每一輛收來的摩托車,他都會親自拆卸、清洗、修理,更換老化的零件,直到發動機重新發出悅耳的轟鳴聲。
「每當看到一輛破舊的摩托車在自己手中重獲新生,那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譚偉良說,他最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彷彿在與歷史對話,與時光賽跑。
30多年來,譚偉良收藏的摩托車數量已經超過了200輛,這些摩托車不僅見證了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遷,也見證了中國工業技術的進步。「從最初的仿製國外車型,到自主研發生產,中國摩托車工業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道路。」譚偉良說。
如今,譚偉良的摩托車收藏已經小有名氣,經常有摩托車愛好者慕名前來參觀。未來他希望能辦一個與摩托車相關的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摩托車文化,感受時代的變遷。